《我跟师傅采药的这些年》
第12节

作者: 水费电费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10-28 8:18:00
  有人喜欢听故事,有高人喜欢我提供的方子。当然大部分人只是当小说看看罢了。
  写多了故事我也想说说心里话。在民间厉害的草药师不少,只是大多上了年纪,都在60-70之间,都不太愿意上山找药了。只是治治集中拿手的病。
  不端这碗饭,不知这行难,一个人上山去采药去很危险的事情,鬼鬼怪怪的事情倒是不怕,主要是怕摔倒或者跌伤 ,偌大的一个山林就你一个人,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铜鼓县有一个师傅,草药治疗不孕比我师傅都厉害多了,家里锦旗都贴不下了,他愿意出手的基本就没失过手,他说了很多次,让我过去住一个月,因为他儿女不想让他上山挖药,都70多了。怕又闪失。最近家里没药了。让我过去帮他一个月,过去肯定能学到很多治疗不孕的方子。但是我也怕累,不想了,或者这就是定数吧,传统精粹失传命中注定吧。有人愿意穷尽所有,去各类医院治疗不孕,但是没有人相信传统中医。或者说么有人相信一个乡野村夫吧。

  日期:2012-10-28 8:26:00
  还有的情况是,想学的,但是不愿意交的。
  修水那边有一个60多的药师,治疗痛风,风湿,骨科类,特别擅长。我这个很想学,去了不下5次,结果人家就是不愿意交我。只是带我到山上挖了些泡酒的去风湿的药材。师傅也劝我先放一放。等到他老天临终不行了,如果你运气好,或者他能传授给你。但是或者等到那边我都改行了吧。呵呵
  草药的魅力真的是无穷尽的,而这些使用方法有的已经失传了,有的还掌握在乡野的老药师手中,能否流传下来,那只能是缘分的事情了。不知道多少好的方子都带到了棺材里。
  以前师傅的师傅知道治疗糖尿病和乙肝。但是那个时候没有病人啊。我们长期待在乡下,可能2年都碰不到一个这样的病人,所以没注意,当然也没教。只是时代的变化 ,病也在变化,病是多了,方子确失传了。这就是命数吧。

  日期:2012-10-28 8:37:00
  师傅去他的师傅带他挖过药的上山尝试着去找治疗乙肝和糖尿病的药。因为记得他的师傅说,乙肝和糖尿病各需要一位药就可以了。结果是N年努力,治疗糖尿病的药还是没找到。倒是乙肝的配了9位药的方子,病不能根治,只是降低病毒数有奇效。如果师傅的师傅还在世的话,一位药就可以根治。
  这个世界病人自有去处,治疗疑难杂症还需要缘分
  日期:2012-10-28 8:53:00
  有好几个朋友,问我哮喘和久咳不愈

  虎耳草有化肺部支气管内痰的功效。
  用法:干虎耳草2斤,用瘦肉煲汤喝,两天一次。吃完两斤如果没有效果就放弃
  一般化痰的功效是有的,但是久咳伤了肺器官就是另一回事了。
  方子我会尽可能分享给大家,如果药店没有那就令当别论了
  这中草山上不是很好找,万一不行,再发短信
  日期:2012-10-29 8:21:00

  记得许多年前的事
  那时的我还只是一个挖药的人
  没听过信用卡也没有她
  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
  可当挖药我是那么快乐

  虽然只在一个小山村
  在田野在溪流在山野里
  一坚持就是几十年”…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
  请把我留在,在那青山绿水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

  我想把我所学的传授出去
  日期:2012-10-29 8:43:00
  民间药师的来历
  其他地方药师的来历我清楚,我没去走访过,但是三省交界的地方我是知道的。在60年代的时候,还是生产队,公社的时候,。那个时候医疗条件很差。加上人口多,而且有分散,我说的是山区。去县城看一次病,但是去就要3天时间,一个是没有车,再者也没有路。所以就在那个时候三省的很多地方成立了自己的挖药队,帮助生产队的人治病。挖药的人不用去干农活,而且还有全年的工分。所以有了挖药队的雏形。

  在生产队治病是不收钱的,顶多给些鸡蛋,大一些的病治疗好了,能给些白糖作为回报。在那个年代白糖是最珍贵的。
  有些挖药的人懂一点点方子,有些人家里流传一些老药书,所以挖药人基本都是从零开始的,没有正式的学习,唯一可以学习的就是就走医,就是外出边治病边学习。一切治疗 从实践中来,然后是总结和积累,常年在一片山区挖药,对山区植物的分布非常清楚,所以采药及时,治病也及时。挖药人掌握的很多方子都是以取材方便为主,不花钱或者少花钱。

  日期:2012-10-29 8:53:00
  随着后来挖药人时间的加长,慢慢也总结出了规律,那些地方的人得什么样的病多,那个年龄的人得什么样的病多,所以就开始深入研究根治的草药,慢慢的挖药人也总结出了治疗这些病的草药和规律,也就形成了方子。所以为什么有些药一般的医生取不到,但是碰到懂的人能很快解决病痛。这就是探索后的积累。
  从一开始挖药都是十几岁的小伙子,走到今天这些小伙子都成了60-70岁的老人了。
  现在是这些人得后代外出打工了,做别的来钱更快,没有人愿意去学了。用我师傅的一句话说:蠢的学不会,聪明的不想学。所以过个10年,等这些老人都过世了,他们的方子不知道有多少能流传下来,或者大部分都会带到另一个世界吧。
  谁又会关系这些方子了,谁又会在意这些传统的东西,谁又来拯救这些宝贵的经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