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好中元,神霄派分支弟子讲一讲门内的一些事》
第6节作者:
我叫俞兴
说回做梦的事,祖先,长辈进入你们的梦中,其实没什么好担心的,都是自家人,没什么好怕的,可能他们对你有些牵挂,可能是他们有什么问题了。拿我家老爷爷的事来说,就因为说了一句,不办了, 他老人家急了,着急火燎的就赶上来了。因为什么,不是说要那么一点东西,还是因为传承,血脉传承和子孙该有的孝道,对亡故的祖先尽做后人的义务,对活着的人更应该尽到小辈的责任。所以有些传统不可废,存在,自有它存在的道理,这些好的传统时刻提醒着我们,蒙祖上余荫,要感恩祖先,感恩父母,这或许也是我们的文化能传承至今的关键原因吧。现在很多人,就是因为缺失了对人,对事,对天地该有的敬畏,现在才频出各种问题。
现在的人,你干点好事就生怕神仙菩萨不知道,干点缺德事,就生怕神仙菩萨知道,你这么弄,让神仙菩萨们很为难,你知道吗。见过一副对联,和大家分享一下
存心邪僻,任尔烧香无点益;持身正大,见吾不拜有何妨
日期:2013-09-07 02:09:00
缘起
道友俞兴,于玄异机巧甚为喜好,多番网海淘金未果,与我于某群偶遇,甚是投缘,遂互为道友,不局限于三宗五秘,不自囚于前人知见,以发展眼光看待修行,时时同论古今,常常共参玄机.因鄙人视其修行路线实为罕见,特整理成文,供初学者共同研究讨论,期同证大道为盼!
为何修行?
初机学者,尤其网络论坛、QQ群徘徊者,大多可遇以下几种人:
侃侃而谈,专讲些深奥问题、专业术语。
大谈心性德行,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讲究实修实证,但不流于表面。
以谈玄论道为尊,自诩为“得道者”。
以谈玄论道为尊,自诩为“修道者”。
以谈玄论道为尊,自诩为“求道者”。
道友俞兴网海求道,沙里淘金,屡遇以上种种,功夫未得,一身“防忽悠功夫”却总结得十成十,随反问己心,“为何修行”?
其孜孜不倦多番论证,遂证得以下结论,特写于下,愿与各位大德贤者共同商榷,共讨其有无:
凡修行不得法者,大多以看小说入迷、为自己生活中苦思难解之问题求一归宿、为未解之谜求一个答案、贪求神通小术等等问题而接触修行,其发端无非一点:探索未知世界。因探索未知世界而涉足未知领域,渐而深入,多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妄以为真,不下功夫,只求机缘,妄度“天仙妙法”,“速成神技”,“大师引导”,“不世奇缘”。 实乃可嗟可叹!
至于所谓“强身健体”“祛病强身”者,又是二话,其因病而获宝贵修行机缘,未尝不是机缘所至。此处不谈。
余道友俞兴,悟得此点后,痛定思痛,重问己心,为何修行?
其苦思之下,豁然开朗,恍然大悟一个理念:所谓修行,既是做人.若为其他而修行,既是不尊客观事实,所谓修行,实则修整行止,不以谈玄为资本,不以论道为炫耀,方可言“是个修行人”,切实从根本做起,方可言“修”。之所以修行,实则为转变自己,以使自己言行举止无丝毫做作,先炼真性情,再有真道德。从而达到人生之大圆满。
余不知其理念对错,但其修行发端深合佛教“信愿行”之旨,因相信自己而有真信力,因真信力而愿为之,因愿为之而为。毫无丝毫勉强造作之意,窃以为此乃修行入门当有状态。
日期:2013-09-07 02:09:00
打坐入门
俞兴心念端正后,遂不迷于所谓“秘籍功法”,遂以六妙法门为心法,渐次步入正轨,每日子时上座,随日渐纯熟,时间慢慢增加。为方便各位共同讨论,遂将完整方法收录如下,期大德以指点其不足。
采用金刚座方式坐好,左右两手相叠在丹田,两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拄,慢慢排除杂念,调整呼吸,使呼吸均匀绵长,感觉比较好后,数自己的呼吸,或数吸气,或数呼气。从一数到十,念念分明,息息清楚,每一个出入息都很清楚,周而复始,不相错乱,一旦忘记自己数到几了,那就再从一开始数。就这样数下去。通过数息法可以使杂念沉静下去。
初修时期,其主要问题有:
一个是无法入静,一坐下,就杂念纷飞,无法警觉,心随念走,昏昏沉沉。第二个是呼吸杂乱,做不到绵长,细致,刻意去控制呼吸,又是头晕,胸闷。其给出的对治方法是:
不要一上来就打坐数息,先花几分钟平静一下心情。然后再专注于上面说的数息法,多加练习,杂念一起,要马上警醒,收心。至于呼吸,欲速则不达,打坐时不要刻意去控制,要从平时生活中入手,慢慢使自己的呼吸绵长,细致。
功夫渐而深入,又有瓶颈,其八触感极其严重,或觉身暖入炉灶,或觉身如蚁爬,或觉身重如山岳,或觉身轻似羽毛,屡屡措于此处。后渐而知常,不以为杵,一日静中,忽感身体无限放大,继而不复存在,猛惊之下,呼吸杂乱,一切复归平静。渐又知常,不以为杵,又有一日,静中渐无意识,意识回归忽忘其身处何处,所行何事,起座后一切又历历在目,实乃妙不可言,乃坐忘也。
因此处只谈入门,其余不做深究,另道友俞兴有入门感悟如下,与各位大德共同有无,商榷其然否。
打坐一事,实乃心性之休息,与吃饭睡觉一般无二,若视其为神妙而不可方物,反难入静,以平常心待之,则为真修。
无论以何心法入门,扫尘除垢,消却杂念实该下猛力,以坚强意志力引导,待杂念沉淀,则应似守非守,用意自然,渐而忘之,方可言真正修行。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