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门棺》
第52节

作者: 木僮
收藏本书TXT下载
2012-5-8 20:33:00
  3
  陈旗开站起身来,将那身米黄色的名牌西装的衣脚向下拉了一拉,挺直脊梁,定下心神,对着镜头不慌不忙地开言道:“客套话我就不多说了,还是直奔主题吧。尊敬的于教授,关于您对于‘郑和下西洋’的讲述,我在这里要提出质疑。”
  于教授听到这里,嘴角满不在乎地向上撇了一撇,脸上的表情不屑一顾。
  陈旗开继续说道:“首先,我想问一下于教授,您讲到郑和六下西洋的时候,曾经说过郑和并没有完成六下西洋的原定计划,而是中道折返,请问是这样吗?”
  镜头转向于教授,这时的于教授目空一切地向身后的椅背重重地靠去,脖子高高仰起,嘴巴却懒得张开,只是用鼻子发出一声响亮的鼻音算作回答。

2012-5-8 20:42:00
  陈旗开对着镜头微微笑笑,道:“好,既然是中道折返,请问他折返的原因是什么呢?”
  于教授脸上的表情极其地不耐烦,间隔了几秒钟,他才勉为其难地嘟哝了一句:“因遭遇风浪中道折返。”
  陈旗开马上追问:“您有什么依据吗?”
  于教授立现不满,身子往前一倾,大着嗓门喊道:“当然有依据,我研究了几十年历史,这段史料的记载我早就倒背如流了。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是于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也就是1421年3月3日)出发,前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也就是1422年9月2日)回国。”
2012-5-8 21:56:00
  陈旗开立刻接口道:“很好,您刚才提到史书记载郑和六下西洋时的确遇到大风浪,掀翻欲溺,这一点在相关文献上也的确有记载,我没有异议,但是,请问您在哪部史书或资料上看到,郑和船队中道返回的直接原因就是这次风浪事件呢?”
  于教授被陈旗开突如其来的问题给问愣了,许多年来,他在讲到郑和六下西洋中道折返问题的时候,都是以突遭风浪为由一笔代过的,在他眼中,这个问题根本不称其为问题,在所有的史书中都没有对郑和该次中道折返事件给出明确的解释,而他的学生们也从未对此等小事提出过丝毫异议。所以,于教授根本没有把这个问题当成什么学术问题去分析和较验过。
  然而,此刻在大厅广众之下,一个瘪三儿模样的下岗职工竟然会就这么一个他一贯忽略的问题跟他叫板,他真的感到有些措手不及。
2012-5-9 22:32:00
  不过,毕竟姜还是老的辣,多年练就的圆滑处事经验让于教授很快便从最初的震惊中缓解过来,而且立马就把球踢给了对方:“陈旗开,那你又是在什么史料上看到,郑和这次的中道返回不是因为突遭风浪的缘故呢?”
  于教授对于这次有力的反击本来是胸有成竹的,因为他可以肯定,目前史学界还没有关于郑和这次中道返航事件的详细记载,而陈旗开作为一个业外人士,更不可能拿出什么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所以,于教授信心十足,他在等着看陈旗开如何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终于,他等到陈旗开开口说话了,而陈旗开话一出口,于教授的椅子就有点儿坐不住了。

  陈旗开说:“我当然看过史料,否则我怎么可能对您这个资深史学教授提出质疑呢?”
2012-5-9 22:44:00
  于教授大惊,焦急地问道:“什么史料?”
  陈旗开回答:“是一本航海日记,记载了郑和六下西洋的诸多事项。”

  “航海日记?”于教授眼睛蓦地瞪大了,就像一只觅食数日的饿豹突然见到一头肥壮的羚羊一般,他甚至又习惯性地去撩自己后脑的头发,然而,他忘了他今天是带着假发的,所以,一拨之下,头上的那顶假发便“扑”地一下被他剥离了头顶,那个光亮而熟悉的秃顶豁然呈现在观众面前。
  现场顿时引爆一阵大笑。
  于教授慌忙拾起假发,胡乱往头上一扣,结果又掀起观众们的一场疯笑。
2012-5-9 22:58:00

  陈旗开一直冷眼观看于教授洋相出尽,可他的脸上却没有露出一丝笑容,相反,还笼罩着一层浓浓的怜悯之色。
  于教授此刻早就没了矜持倨傲,他也顾不得歪戴在头顶的那顶假发,他的双眼迸发着野兽般疯狂的光芒,再一次发出紧张的嘶鸣:“你说的是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日记?”
  “没错。”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因为有关郑和七下西洋的所有官方资料已经在明朝中期被兵部重臣刘大夏所毁,你根本不可能看到真正的航海日记!”
  于教授此语一出,现场一片沉静,没有人再私语,没有人再嘲笑,所有的目光全都像聚光灯般打在陈旗开的身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