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力量——和驱魔人在一起的日子》
第29节

作者: 不理咖啡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10-19 22:10:00
  队伍里比我经验更丰富的人所在多有,既然我能想到这点,他们当然不会不明白。当下就有人将火把和应急电筒照向地面。光线一亮,我们立即发现地面上有不少具骷髅,在这些骨头架子中间还散落着一些刀剑之类的冷兵器。从现场可以看得出来,这里必然发生过一场极其惨烈的激斗。本应存在于骷髅之上的衣物和血肉都已经荡然无存,各种兵器也氧化腐蚀到只能勉强辨认出形状,由此可见这场激斗必然已经是时日久远,不知是几百年前的事了。

  这时我突然发现在自己右脚几步处闪过一道冷光,好奇之下我走过去看了一下,却发现原来是一把弯刀。这把弯刀在周围的冷兵器中显的格外与众不同,因为它的刀身光泽鲜亮,没有多少锈蚀的痕迹。刚刚我看到的冷光就是火光在刀面上的反射。
  我捡起这把弯刀,将刀身放到眼前,立即就看到一片如行云流水般的花纹,禁不住脱口而出:“大马士革弯刀!”心里登时释然,怪不得这把刀能保存的这般好。
  大马士革弯刀是世界三大名刀之一,原料是仅有印度出产的乌兹钢,铸造方法也极其考究,淬火和研磨的过程必须太阳升起前的黎明时分开始。因此这种弯刀很不容易生锈,几百年下来不用像日本刀一样的费心保养却也能光亮如新不生锈。这种名刀还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刀身上那独特而美丽的花纹,这是在锻造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我也是凭此一眼认出它的来历。
  日期:2013-10-21 21:13:00

  很快,又有人又在周围发现了三把大马士革弯刀。这支探险队伍虽说集中的都是专攻法老埃及史的专家,但是其中不少人对于埃及伊斯兰化之后的王朝历史也有深刻的认识。众人商议之下,得出一个结论,陈尸在这里的骷髅至少有一部分是埃及伊斯兰王朝的政府军。
  因为大马士革弯刀的原材料是只产于埃及的乌兹钢,而铸造工艺又是伊朗的不传之秘,产量一向不高。历代王朝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少量大马士革弯刀,配发一向不怎么大方,能够佩戴的要么是精锐如马穆留克骑兵,要么是亲信如苏丹禁卫军。在这里发现这么多的大马士革弯刀,本身就能说明问题。
  事情已经很明显了,这里是一处值得一探究竟的考古现场。虽然仍然没有脱离险境,但是探险队的全体成员还是难免产生了一股兴奋之意。要知道,考古是一门与未知性打交道的工作。在以往的探险中,可是不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本来目的没达到,却获得了其他意想不到收获的例子。
  虽然我们一行人有火把、电筒等光源,但是溶洞中的光线实在是太暗,只能勉强看清二十步以内的东西,再远处就是一片漆黑。因此我们一众人聚在一起,小心翼翼的向前挪动,在这个过程中又发现了不少散落的尸骸和兵器。
  日期:2013-10-21 21:14:00
  很快,又有人又在周围发现了三把大马士革弯刀。这支探险队伍虽说集中的都是专攻法老埃及史的专家,但是其中不少人对于埃及伊斯兰化之后的王朝史也有深刻的认识。众人商议之下,得出一个结论,陈尸在这里的骷髅至少有一部分是埃及伊斯兰王朝的政府军。
  因为大马士革弯刀的原材料是只产于埃及的乌兹钢,而铸造工艺又是伊朗的不传之秘,产量一向不高。历代王朝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少量大马士革弯刀,配发一向不怎么大方,能够佩戴的要么是精锐如马穆留克骑兵,要么是亲信如苏丹禁卫军。在这里发现这么多的大马士革弯刀,本身就能说明问题。

  事情已经很明显了,这里是一处值得一探究竟的考古现场。虽然仍然没有脱离险境,但是探险队的全体成员还是难免产生了一股兴奋之意。要知道,考古是一门与未知性打交道的工作。在以往的探险中,可是不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本来目的没达到,却获得了其他意想不到收获的例子。
  虽然我们一行人有火把、电筒等光源,但是溶洞中的光线实在是太暗,只能勉强看清二十步以内的东西,再远处就是一片漆黑。因此我们一众人聚在一起,小心翼翼的向前挪动,在这个过程中又发现了不少散落的尸骸和兵器。
  日期:2013-10-21 21:34:00
  大约又往前走了两百步的样子,走在队伍最前列的兰开斯特教授突然举起右手,示意大家停止前进。我凝神向前仔细看去,发现右前方影影绰绰的立着一座小台子。虽然看不清全貌,但是暴露在亮光下的少数边角形状规则,一看就像是人工建筑。
  我们一众人小心翼翼的凑过去,发现这果然是一座人工筑成的小台,呈规则的六边形,高不过半米,台面也不算太大,不过两三平米的样子。让人摸不清的是它的用途,这支探险队里可以说人人都是见多识广,但这小台同我们在中东见过的一切古今建筑都有不同,一时之间竟是没有人能说的清这究竟是什么东西。

  这种古怪的未知之物当然是考古学家的最爱。一时之间大家都拿着火把电筒凑到这小台前观察摩挲。很快就有人发现这小台的六面上雕绘着日月山川等物,也不知道这些图画用得是什么颜料,在这么阴暗潮湿的溶洞底部,历经数百年却不见褪色。
  我仔细看了半响,心里明白这古怪的小台必然同周围那场几百年前的大屠杀联系密切,却怎么也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将两者串联起来。围看这座祭台的众人众说纷纭,不过也都是不得其解。
  日期:2013-10-21 22:18:00
  正在苦思冥想之际,我听见右边传来一声大叫:“我明白了!我找到了!”听到这声大喊,我不禁皱了皱眉头。刚刚虽然有很多人在说话,但都压低了音量,哪像这声喊叫这么旁若无人,肆无忌惮?再加上我们此时身处溶洞之中,声波撞到石壁后形成回声,将这声喊叫放大了三分。
  我们这行非常忌讳在考古现场大声喧哗。这倒不是出于什么礼貌的考虑,而是“夜路走多了总会撞到鬼”,干考古的难免会撞见一些不干不净的东西,稍微资深一点的没有一个不有点迷信,所以在工作中便有了许多约定俗成的讲究和忌讳。在溶洞这种有死人的场合不要大声喧哗,免得惊扰亡者就是这么一条规矩。
  我皱着眉头,顺着声音看了过去,却发现发出这声喊叫的是一位姓席勒(Shiller)的教授。心下当时释然:原来是他,一点也不意外!
  这位席勒教授平日里话不多,人是有名的难相处,大家都烦他。不过他对考古学真是有着让人佩服的敏锐知觉,再加上他在埃及已经工作了十余年,因此可以称的上是一部古埃及文物掌故的活字典。也正是考虑到他突出的专业能力,兰开斯特才将这位没几个人喜欢的教授招募进了探险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