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高利贷借款公司打工的这些年》
第21节作者:
LauMoo 日期:2014-12-15 13:56:09
财主是怎么炼成的
我喜欢对一件事情追根溯源,说白了也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不是只看现象,也可以不要脸的说我这个人比较善于思考,就像在周总出事之前我就预料到了他的今天,所以我提早辞职去了一家贸易公司,我才不至于像陈冬那样隔三差五的被警察叫过去做笔录,后来离开公司之后我发现周总的成功并不是偶然,他落到今天的下场更不是偶然,完全是一件特别顺理成章的事,如果说我把周总的发家史写出来的弄不好就是一本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史,我把周总的发家史弄一个论文命题,便是论财主是怎样炼成的。
日期:2014-12-15 14:19:22
我觉得给周总用财主这个词一点也不过分,而且十分贴切,我在写这段之前曾经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关于财主的意思,在《周礼》里指财主为放债取利的人,而清康熙年间翟灏所编著的《通俗篇》里货财一部分对财主的解释便更为贴切,指靠剥削为生的富人,没错,周总的确靠刨削为生,而且是吃人不吐骨头。
我前文说说过,周总的父亲老周和我父亲是同事,我父亲之前一直在银行的储蓄部工作,说白了平时的工作也就是存款取款等等银行最基本的业务,而老周则不一样,他自从银行成立信贷部以后便一直在信贷部工作,从信贷业务员一直到信贷部主任,退休后又去了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担任支行行长,虽然两个人都在银行工作但是工作性质有着天与地的区别,在老周担任信贷部主任那时正是我国大兴土木,在那个年代只要自己的生意能和房地产沾边便能发财,而那些房地产老板只要能和银行搞好关系就等于手里拿着一张无限额的信用卡,所以老周那时候便是这帮地产商人的主攻对象。
日期:2014-12-15 14:58:16
在那个高度经济发展并且价值观有些扭曲的年代信贷部主任绝对是个肥差,并不像现在这样求爷爷告奶奶的死去让别人从他们那办贷款,老周在最风光的时候周总大学毕业,对,周总是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毕业的,我第一次听说的时候也是特别的不可思议,那惊讶程度不次于我前几天听说我们现在住的小区保安是公『安』大学毕业的,总之就是这么一个原本应该在研究所里的人才,最后落的现在这个下场,说起这个还是要从周总这个人的性格和他周围所处的环境来分析。
周总毕业的时候班里大多数同学都选择考研或者去相对比较稳定的研究所工作,有一次周总在茶楼和我聊天,聊到理想时我俩有过下列对话
周:想当年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特纠结,觉得自己特别没有存在感,站在街上不知道自己要干嘛
我:我刚毕业那会也有那种感觉,对了,您是大学毕业?
周:对,北理工学材料的,现在我们同学好多都在研究所,还有一部分已经在国企当干部了
我:那也不错啊,多稳定
周:是啊,也就剩个稳定了,大多数都为了生存活的都挺累
我:其实我倒觉得稳定就行
周:那是你没有过钱,我有我爸这个便利条件干嘛不利用?
我:……
由上述对话可以看出来,周总的语气和闲杂的官二代差不多,不过周总并没有坑爹,只是把老周的权利转换为最大的财富,后来我爸跟我说周总第一桶金便是通过老周挣到的,在那比生意里周总相当于现在银行的企贷经理,只不过没有业绩压力,而且那些想做贷款的企业都要排队请他吃饭,那时候周总23岁,已经尝到了金钱给自己带来的快感,在他们同学还骑自行车上班的时候,周总已经开上桑塔纳了,这就是人与人的区别,有些事情永远是后天努力所达不到的,差距并不是一点点,就像米哥与胡总。
日期:2014-12-15 15:35:00
周总干过无数生意,几乎都没赔过钱,如果说周总挣的第一桶金和老周有关系的话后面一些生意便和老周一点关系都没有了,我感觉就算周总不是老周的儿子,他也会成功,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老周促使他更快的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由于那时候周总接触的大多数一些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平时接触他知道房子要涨价,所以在那时财主周总转型做了地主,他把自己手里所有的钱都换成了北京三环内的住宅,据周总自己所说他最巅峰的时候自己名下有19套房,其中大部分房子自己都没去看过。
如果说按照一般人的思路来说名下有19套房子第一反应就是把房子租出去,按月收房租,可是周总不是一般人,当时曾经的信贷部主任老周已经办理了退休手续,而周总通过那几年和银行打交道也积攒下自己的人脉再加上老周刚刚退休在信贷部还或多或少的有点影响力,周总便把名下的19套房通过虚做评估价的方式全部抵押给银行,后来一算下来这19套房子抵押出来的钱已经超过了自己买房时花的钱,就这样周总变成了一个有钱的地主,此时周总注册了一个商贸投资公司,把钱专门借给需要周转的生意人,这也正是现在这家投资公司的雏形,借了几次之后周总觉得这事有搞头,那时正好赶上北京房价的第一次疯长,周总便用最快的时间处理掉一些房子,把钱都投在了这上面,两年之后周总又成功从地主转型为财主,而且是字面意思的大财主。
日期:2014-12-15 16:07:39
我在前面说过,有钱的人都嗜赌,尤其是在那个经济高度发展的年代下富起来的人,周总接触的那些地产商也不例外,他通过这些商人认识了另外的商人,周总并不嗜赌,我觉得他是一个理智的可怕的人,当他看到或听到这些有钱人在赌桌上一掷千金的时候,他觉得眼前这是商机,于是便在那个连棋牌室都少见的年代开了那家茶楼,装修的时候把几个包间弄得极其隐秘且花重金做了隔音墙,外面听古筝喝茶里面一掷千金的豪赌,丝毫不受影响,前几年我看了一个地产广告,上面说喧闹与宁静的切换只需要一分钟,我觉得此广告也可以套用在周总的茶楼上:高雅与庸俗的切换只需要一秒钟。
最早在周总茶楼赌钱的那批有钱人我一个都没见过,关于他们的传闻我也很少听说,由于这些人集体的在周总的茶楼完成了由成功商人到烂赌鬼的华丽转身,最后一个个赔的倾家荡产,当时周总并没有抽水钱,抽的是喜钱,所谓抽喜钱就是谁要是来了麻将里的自摸,扎金花里的顺金豹子等等之类的大牌就会给茶楼上喜钱,据周总说那时候虽然抽喜钱,但是收入要比现在挣的多得多,由此可见这帮人当时是多么疯狂,也正是这些人成就了巅峰时期的周总,我瞬间想象到一个画面,便是周总站在高高的白骨堆上大喊: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不是一个人!
日期:2014-12-15 17:05:30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