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以记者吴梦为原型的纪实体小说:活着》
第47节作者:
吴梦2015 日期:2015-04-27 14:36:38
39
奋斗路上告诉自己5句话:
1.人最大的对手是自己的懒惰;
2.做一件事不难,难在坚持;
3.尽力了,才有资格说是运气不好;
4.感觉累,也许是正处于人生的上坡路上;
5.最清晰的脚印,往往是印在最泥泞的路上。
99年1月,我正式入职《天府早报》,在乐山电视台那些曾经耻笑我“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同事羡慕嫉妒恨的眼光中,我背上我的破行李再次回到了成都,那个我上学的地方。进入永丰立交桥,我的心跳开始加快,曾经毕业分配,因为没有关系只得分回了小县城,如今3年过去,我又杀回来啦!那份喜悦与骄傲至今难忘。人生真正的终点是希望的终结。苍鹰的骄傲是飞翔的双翼,人生的意义是不断的追求。亲爱的粉丝们,如果有梦就去追吧,不要等错过了才悔恨。
《天府早报》是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旅游文化报》改名而来,入职后先培训,记得在原来老楼下,第一个碰见的新同事是雯雯,那时的她只有19岁,刚从大学毕业,我们都在找培训的教室,然后一谈才知道都是新入职的人。阳光明媚的早上,我们手拉着手,一路欢歌笑语,那是多么的青春美好啊!如今,我们都经历了结婚、生孩子、离婚、然后又在人生的道路上再次苦苦寻觅。16年,恍然一梦,回首后,才发现人生如戏,唯一不遗憾的是那些真实的记忆,那些在你生命的关口出现的每一个人,点点滴滴,汇聚成河。
本来拟三月份出刊的报纸,因为行政手续的繁复,迟迟没有“出生”。报社的收入构成为基本工资加奖金,奖金可以从两个渠道获得:写稿的稿费和广告的提成奖励。当时没有报纸可出,每月只有800元左右的基本收入,在成都这样的省城,要生活下去是困难的。办法总比困难多,我开始从经营上面想办法。每天把同城的报纸拿出来阅读,把广告信息收录入小本,然后一个一个的打电话,向客户描绘我们这份新生媒体的定位,未来市场前景,希望可以打动他投放广告。一周下来,成绩为零,我总结了失败,觉得是太直接了,人家没有感官认识,所以不可能把钱投放。第二周,我采取了只报媒体名称,然后约时间去面谈的方式,有一半的客户接受了,我骑着自行车,在蓉城春光明媚的早晨,就像赴约会一样,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哼着歌去跑客户。一份不曾出刊的报纸,想靠画饼的方式把钱拿回来,难度可想而知。遭遇过无数的拒绝,但我从来没有失望过,有这个平台给我,已经是对我这个乡下来的农村妹子无尽的关怀,我带着感恩的心,每天早出晚归,从一环到三环,从三环到一环,哪怕每天没有任何结果,但想起某家单位人家给我的一个笑脸,一杯开水,我也心里暖暖的,觉得幸福。
16年过去,无法忘记的是“青田家俬“,当时那是成都知名的办公家俬企业,我去跑广告,人家最初根本不理我,直接打发了,“一份影子都没有的媒体还来拉广告,《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上广告,还要我们做活动才给他们投点儿呢!”我刚转身,听见他们的策划部员工在小声议论。这样的打击也许对于今天的我来说,是没有勇气再去了,人一旦有了些财富、名誉、地位后,你就会被其所累,丢失原来的勇气和魄力。那时的我可谓“三无”人员,唯一有的就是勇气,我过两天又去了,去了不再跟他们聊我们的媒体,而是聊成都的生活,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慢慢的大家反而成了朋友,他们主动给我想办法,让我见了他们的总监,总监是老板的亲戚,那是一位30来岁的精干男子,长得还比较帅,如今已经记不起他的名字,但他当时的印象却深深的印在我的记忆里。“听他们讲了你的事情,你们是一份没有出刊的媒体,你希望我们在你们的媒体投放广告,你觉得有可能吗?”“正因为没有出刊的媒体,如果你在它最困难的时候伸出了援手,它会铭记您一生。你在其它媒体打广告,只是掏钱吆喝的事情,但是我们,就可以展开其它新的尝试合作啊?”我充满激情笑眯眯的滔滔不绝。“其它合作?”他疑惑的看着我。“是的,您的家具虽然在成都名气还是不错,但您的竞争对手也不少。您有没有想过,把您的家具赞助给我们报社做办公所需,我们按您的价格折算成广告费用,根据您的要求陆续刊发广告,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我们作为全省最大报业集团的媒体,使用您们的家俬本身就是一种宣传和展示,您们还可以享受广告,而且我们现在的广告收费标准是很低的,相当划算!”我讲完,看见总监若有所思。“让我想想,你等我电话。”他主动递过来一张名片。现在这样的广告模式也许很普遍了,但16年前,那还是一种破天荒的设想,我最终说服了客户,然后回单位再说服领导,事情就那样搞定了,报社最早的办公家具、吃饭免费签单的地方包括第一笔现金广告都是我争取来的。
从成都调来无锡后,我所面临的困难不比99年小。在成都媒体工作,我一般只需要写稿和拉广告,2001年调入的《华西都市报》是西部最大的媒体,当时是纸媒的黄金时期,都是客户来求你安排点儿好版面刊登广告,我一年在那里的广告回款达到上千万;2003年调入的《江南保健报》,是刚成立一周年的专业报,它是从原来的无锡县的日报刊号转化过来的。江南的报社工作特点,不仅要写新闻、拉广告、还要发行报纸。那年我刚调来无锡,总共认识的人加起来也不到10个,结果我需要订500份报纸,不然面临考核不合格,那种压力让我有些喘不过气来,回家告诉前夫,他没有为我想办法而是问我:“是不是后悔了?”我无言以对,之后再不向他说工作的事情,经常一个人偷偷的跑到太湖边哭泣或者在酒吧喝酒到深夜。从一个西部最大媒体到一个东部小媒体的落差,除了做媒体的圈中人,恐怕外面的人很难理解。眼泪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擦干眼泪,我开始想办法。靠人头完成任务显然不可取,因为我人生地不熟,哪里去拉人头啊?口岸又基本被“老人”把持,我一个新人怎么办?分析我具有的优势,在华西积累的客户人脉,但那些都是大客户,公司级别起码都是分公司一级,分公司都设在省会城市,无锡这样的三级城市,人家最多派个业务代表,而这样的城市广告额度也非常有限。我费尽心血,策划方案、找公司总部,靠过去的人情,总算把脑白金、太极集团这些知名品牌搞到了我们媒体,也通过策划活动,媒体报道、政府搭台等联动方式,不仅解决了广告,也为报纸发行打开了一条通道。12年,与《江南保健报》共生共长,在全体同仁的努力下,我们媒体从一个发行量2万的八页小报,扩展到全省发行、全江苏省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健康权威纸媒。“大病去医院,小病看我报”已经形成苏南地区读者的一种习惯,一年四季的养生方、常见病治疗,一报在手,统统搞定;广告客户也来自五湖四海,每周的广告都要预订才有可能刊登上去,在纸媒一片哀嚎的如今,算是一朵奇葩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