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 0:59:00
新年快乐!
二
老时年间,天津卫大户人家办白事,讲究出大殡。出殡之前首先是吊丧送路,同样有各种迷信风俗。出殡当天,更要用棺材抬着死人游四门,在一大早的哭丧声中,杠夫们抬着大棺材离家,这叫起灵,头里是开道打幡的,外加吹鼓手,还有念经的和尚、老道,孝子贤孙们披麻戴孝在后头跟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要在街上绕行很大一圈,最后把棺材抬到坟地里埋下。出殡下葬的整个过程当中,要有两个撒纸钱的人。您别看撒纸钱简单,那也是功夫,里边的门道儿可不少,没两下子还真做不了。
按照旧例儿,棺材离家起灵之时先撒一阵纸钱,这是打发那些个“外祟”,比如孤魂野鬼之类,给点钱远远地打发走,不让它们在后面跟随。出殡这一路,途经十字路口、过河、拐弯、过桥,一律要撒纸钱,这是路钱,担心有鬼缠绕着迷了路。会撒纸钱的人,抓起一把纸钱抛出去,首先是扔得高,出手呈弧线形,其次是多而不散,落下来纷纷扬扬好似天女散花,散而不乱,围观看热闹的都跟着喊好,当时这也算是一景儿了。
郭师傅和丁卯经常掺和白事,出殡那天别的活儿全结了,他们俩又帮着撒纸钱,前后忙活了三天,裱糊、信马、撒纸钱,总共拿了三份赏钱,还有额外的犒劳,这就是给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办白事的好处。一年到头顶多赶上个三五回。跟送葬的队伍出殡到坟地,埋了棺材回到城中,当天下午还有顿大席。到现在也是这种风俗,不管红事白事,必须摆酒席,最后一天格外丰盛,按照老例儿得是传统的八大碗。
下午主家开出席来,果然是最讲究的八大碗。八大碗具体有哪八个菜,根据档次不一样,也是各有各的分别,但肯定有八个热菜。这家做的八大碗在天津卫也算是头份了,四清蒸、四红烩,鸡鸭鱼肉、海参、干贝、大虾,一样一大碗,流水的席面,敞开了随便吃。
操持丧事的这些吹鼓手、杠夫、和尚、老道,以及管家下人,全在门前大棚里吃喝。郭师傅和丁卯平时在巡河队当差,吃不上什么好东西,见天儿窝头白菜。那些老天津卫的人,又特别讲究吃。天津卫有句俗话说得好,“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所谓海货,在天津指的是“海蟹、对虾、黄花鱼”这几种海鲜,从前这一年到头,只有从清明到立夏期间,才有海货上市,每年趁着季节吃上几顿,错过就得等明年了。再怎么穷的人,等到海货上来的时候,也要把身上穿的衣服脱下来,拿到当铺里当掉,换几个钱买二斤海货回家解馋。这样的人家,在天津卫不算不会过日子。
他俩有时候替人家操持白事儿,逮住机会混吃混喝,偶尔也能解解馋,但还是觉得缺嘴。丁卯年轻没出息,一看菜好,忍不住多喝了几碗,眼花耳热之余,嘴上就没把门儿的了,也不管认识不认识,逮谁跟谁胡吹乱侃,舌头都短了半截。他跟旁边一个胖和尚说:“咱俩得走一个啊,不为别的,就为了咱俩关系不一般,我的妻侄儿是你表弟,你表弟的姑妈是我媳妇儿。”
胖和尚也没少喝,让丁卯给绕蒙了,认不出这位撒纸钱的是谁,问道:“阿弥陀佛,施主究竟是贫僧的什么人呢?”
2013-1-2 0:37:00
三
丁卯笑道:“我是你亲爹呗。”
那胖和尚怒道:“我那个缺了八辈儿德的亲爹,早让黄土埋了,你算哪根儿葱啊?”
郭师傅同样没少喝,好在意识还算清醒,听丁卯在那说胡话八道占出家人的便宜,赶紧劝阻,免得闹出事儿来丢人现眼。
这位胖和尚,本名李大愣,法号顺口叫圆通。现在一提这名号,知道的是法号,不知道还以为是送快递的。他也不是省油的灯,属于来路不明混进庙里的酒肉和尚。天津卫这地方市面儿繁荣,养下一些不务正业的社会闲散人员,各个好逸恶劳。家里要房没房,要地没地,全部家当只有一套衣服,这种人再怎么穷,也有套像模像样的衣服,穿着出门叫开逛,也叫逛衣,全指这身行头招摇撞骗,家里失火他不怕,如果摔进水沟脏了衣服,可心疼得不得了。比如这位李大愣,有件僧袍袈裟,剃了个光头,刮得锃亮,脑袋顶上点几个香疤,遇上白事出殡,他就冒充和尚去给人家念经,讨两个钱混一顿吃喝。
李大愣同样喝得脸红脖子粗,正待跟丁卯分个高低,一看旁边劝架的这个人眼熟,说道:“哎哟,这不是河神郭二爷吗?”赶忙站起身来,抱拳行礼。郭师傅心想这是什么和尚,穿着僧袍胡吃海喝,居然还抱拳行礼,可能也是个混白事会的。当即还礼,跟胖和尚李大愣随口聊了几句。
周围那些人一听是巡河队的郭师傅,纷纷过来敬酒,这叫“人的名,树的影”。前些天三岔河口捞出一具女尸,女尸身上长满了深绿色的河苔,五花大绑捆在生铁坨子上,沉到河底不知多少年了。这件事在城里传得沸沸扬扬,妇孺皆知,在座之人都说河神郭师 傅有本事,不愧是保佑地方平安的“河神”。
郭师傅往常人缘就好,他说话诙谐风趣,走到哪儿都能招拢一群人听他说话,可他最怕别人提“河神”俩字。闻言连连摇手,不敢当此称呼,看此刻天色不早,吃饱喝足,该拿的犒劳也拿了,跟同席的人们应酬几句,带着师弟丁卯起身告辞,从娄家庄往城西他们住的地方走。这趟可不近,俩人酒后走这条夜路,黑灯瞎火的走错了道,不知不觉走到一大片瓦房当中的马路上,此地叫魏家瓦房,又叫魏家坟,是城南最邪行的地方。
2013-1-2 0:38:00
四
清末以来,城区的规模扩得很大,马路两旁大多装有线杆电灯,贫民区虽然没有现在这么亮,但完全能看清路。大片大片的平房,被马路、胡同分割得支离破碎,除了老城里那一块地方坐北朝南,天津卫周围的民宅和马路,没有东西南北这么一说。马路和胡同全是斜的,不认识路的人进来,如同走进迷宫。
外地人到北京打听道儿,想去哪儿,怎么走,北京人指路很简单,往北往南,让问路的人一听就能明白。这和北京城的格局有关,四九城的建筑物全是坐北朝南,有几条斜街也不多。天津卫正相反,您要问路,可别跟天津人说东西南北,没几个人分得清,一般东西走向为道,南北走向为路,横道竖路。比如一说某某路,从地名上看,应当是一条南北向的马路,但这个方向并不准确。旧天津卫的道路赛过蜘蛛网,这跟河流分布以及各国划分租借地有关。民国年间城南还没有那么多高楼大厦,电灯路灯也少,好在没几条死胡同,你穿街过巷,只要不把大致方向搞错了,也不至于迷路。
郭师傅和丁卯这顿酒,从下午喝到天黑才回家,两个人脚底下没根,一步三晃,只好在半路停下来醒酒。等到明白过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坐在路边,大马路上黑灯瞎火,除了他俩一个人也没有,周围有很多平房,房屋高低错落,路旁有电线杆子也有树,路灯全都不亮。看起来像是在城里,但附近一片死寂,成片的平房全是空屋,附近隐隐约约有股死尸身上的臭味。
这么一大片平房,全部断了电,所有的房屋和路灯都不亮,天上只有朦胧的月光,那些房屋树木和电线杆子,在月影下显出黑黢黢的轮廓。听不到夏虫儿的鸣叫之声,反倒有股不知来源的臭味,好像是尸臭,不过这是在城里,闷热的三伏天,普通民宅里不可能放死人放到发臭。俩人好不容易清醒过来,仔细打量这条马路和周围的房屋,觉得眼熟,一看路牌想起来了,这地方叫魏家瓦房。老话管绕远叫“走冤枉道儿”,哥儿俩心说咱这冤枉道儿走的,居然转到魏家瓦房来了。
如今魏家瓦房是南门外的一大片民宅,介于郊区和城区之间。早个二三十年,地名还叫魏家楼或魏家坟,本来是一大块坟地,那年头坟地多并不奇怪,城里死人城外埋,村里死人村外埋,所以老话说“哪处黄土不埋人”,活人周围住的全是死人。当初围着老城一圈,埋死人的坟地是东一片西一片,到处皆有。清朝末年漕运盐运发达,天津城面积不断扩张,那时候盖的很多房屋,以前几乎都是坟地。
说到魏家瓦房魏家楼,起先叫作魏家坟,变成居民区之后,人们避讳提坟,一说在哪儿住,住魏家坟,那不成鬼了?于是改称魏家楼。实际上根本没有这座楼,因此后来改叫魏家瓦房,那时候上点岁数的人一提起魏家坟,想到的往往是“吊死鬼”。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