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12-11 15:33:00
35. 泄露天机
感恩有善信们的支持与认可,我甚是欢喜与感动。由于每一个故事都是我真实的经历,所以因泄露天机多次受阻不能继续更新,经常在更新中我会莫名其妙的大哭,我控制不住,哭的眼睛都肿了,于是我边哭边更新,真是愧对大家。我在写真实经历的时候经常会头晕目眩心跳加速手脚麻木现象频多,而且经常写完的帖子莫名的就自动删除或者电脑自动关机,于是我改用手机,手机也是经常发送不出去或者写完后就不见了,有时候一篇文章我要写好多遍。
一日夜里八点多,回到家中书房打开电脑正在更新帖子,突然听见客厅有人有节奏拍手的声音,而且声音越来越近,好似那厮走向我,我身体突然酥软麻木耳朵空鸣天眼开启。我即刻默念南无阿弥陀佛,不到十遍,声音突然消失不见,我慢慢舒缓身体,休息片刻准备继续更新下去,刚提笔又有拍手声音急速向我走来,这次速度更快,我心中又开始默念经文,不过那厮好像来到我身边一般只是不能靠近,我大汗淋漓又动弹不得,好一会儿他才离开,我即刻播放佛经,把佛主图片铺满电脑桌面,不过果然奏效,虽然拍手声不断但是一直徘徊于客厅不敢进书房,我终于舒了口气,身体有些疲倦,但是好多了,我即刻起身到客厅观望四周,发现那厮有一米高徘徊于卫生间位置,我大声谩骂回到书房,怒气冲冲更新完帖子,直至点击回复的,那厮才停止拍手离开,我心里明了是自己泄露天机。
在更新第33篇文章之时,让我畏惧的事情终于发生了,那日夜里我如往常一样坐在电脑前更新帖子,我身后是一个柜子,柜子上放着鱼缸,缸内由于造景,所以加水时必须用滴流桶,滴流桶是固定在鱼缸壁上的,那桶默默的在鱼缸上稳稳固定了两年多。正在我写到**的那刻,桶突然从我身后左肩方向落地,然而奇怪的是,桶在落地的瞬间,桶内的水花竟然围绕我一圈倾洒出来,当桶落地的那刻,我的身上一滴水都没有,我的周边正好是一个圆形洒落于地面的水,而且奇怪的是电脑桌下面全部是水,因为水根本不可能洒落到电脑桌下面,我赶快拿起抹布擦拭,在这期间我被电到好多回,一切收拾完,我拍拍手准备继续写下去,就在我写完点击发送的那一刻,电脑自动关机,此时我头顶一万字草泥马奔腾着呼啸而过,我是各种泪奔各种无奈。于是我大声怒吼道:“谁也无法阻止我。”而后我又从新写了一遍,这次终于发送出去了,善信们楼主真的是冒着生命危险更新每篇文章。
PS:从古自今天机终究不可泄露,泄露天机者必遭劫数,南无阿弥陀佛。
日期:2013-12-15 11:42:00
35. 无常
每天傍晚,寺院里的僧人在念诵经文时会读到一句话:“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这句话是提醒出家人:一天又过去了,自己如同处在浅水中的鱼儿一样,容易被飞鸟和渔民所捉;面对生死的无常,应当精进努力修行,不可懒惰荒废时光。
佛陀曾问弟子一个问题:人的生命中,自己能够把握的时间究竟有多长?有的弟子说50年,有的说30年,有的说10年、1年,甚至有人说短短几分钟,佛陀认为都不对。直到有弟子答道“呼吸间”,佛陀才给予肯定:“出息不还则属后世,人命在呼吸之间耳!”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曾多次让弟子们思考死亡。有人觉得这是佛陀让大家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当死亡来临时好坦然面对。其实不完全如此。思考死亡不仅让我们珍惜活着的时光,更重要的是通过直面死亡,体会到无常。
佛教里强调的“无常”是指变化,世界上山河大地、万事万物,包括人的内心活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不是以变化的形式而存在。对于我们而言,生死是最明显的一种无常。通过思考死亡体会无常,其目的是破“常”——破除我们心中的“常执”。常执是什么呢?就是常常执著——我们对某些人、某些事或某些境界特别喜欢或厌恶,就容易产生执著。佛教里讲,痛苦的根源就是我们的执著,因为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外在的东西并不随着我们的意愿而保持不变,当变化出现,不遂我们的意,就产生了痛苦。比如开车外出,情绪容易随着路况的变化而起伏,不堵车时觉得高兴,堵车时就容易起烦恼。如果我们认为车多车少的变化正是“无常”的表现,是正常情况,堵车就不会扰乱心情。
遗憾的是,现代社会中忙忙碌碌的我们,很少有时间,也不太愿意思考“人生的终点”问题。美国医生努兰在他《外科医生手记:死亡的脸》一书中提到:“我们想寻找一些方法来拒绝承认死亡的力量,以及逃避它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如果我们愿意思考生死,渐渐就会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体会到死亡来临的不确定性。当正视死亡这一重大的无常时,我们内心的常执慢慢会消融,从而坦然面对外在境界,不会有那么多的在意和比较。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都是我们要去改善和超越的。这样我们就能放下包袱,内心会有越来越清晰的目标和强大的动力,去面对越来越多的问题,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
PS: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