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英国的10年,悲欢离合》
第10节

作者: 读花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你父母会同意吗?”我问。
  “他们同意不同意对我来说无所谓。”大可说,“就算他们不同意,我也会和你结婚。”
  “不用担心他们,他们就算心里不高兴,嘴里也会说好听话的。”大可又说。
  他对他的父母算是看的很彻底,在随后的几年中,我们的生活波澜起伏,
  他们从来没有说过他的一句不是,也从来不会给任何的意见建议。

  尽管每个女人都想风风光光的出嫁,
  考虑到英国的风俗,基本上女方要承担婚礼费用的一半或者全部,
  我的父母未必会出席我的婚礼,更谈不上会出钱办婚礼。
  大可之前在韩国工作时候存的一点积蓄,旅游了几个国家,还了一部分学生贷款,已经用光了。回国又是当了一年的学生,尽管拿奖学金,打工挣得钱也只够日常开销。
  目前的这份工作干了不到一年,工资低,基本上是月光族。
  我想,一个简朴的婚礼就够了。反正我和大可都不是教徒,在市政所公证结婚,更适合我们。
  酒席我们选定了一家共同喜欢的意大利餐馆。敲定了要邀请的朋友名单。

  “我们去雪特兰群岛度蜜月,好吗?”大可有点兴奋,“那里的景色美极了,很少有人烟。”
  “是吗?荒无人烟的地方度蜜月?”我有点迟疑。
  “真的,你会喜欢的,很美的群岛。你要不要上网看一下图片?”
  大可打开了电脑,这片位于苏格兰北部的岛屿,真的是人间仙境,美轮美奂。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千篇一律的市政所订结婚公证日,餐馆订餐位,

  邮轮公司订船票,我还需要买婚纱。
  丑媳妇总要见公婆,洋女婿也得现身了。
  我们约定了6月份回国探亲。
  日期:2013-01-09 07:43:52
  (38)
  原定的计划是十月份参加了毕业典礼就回国。

  所以打电话告诉父母6月要回家一趟,他们激动不已。
  “学校的功课怎么办?”平静下来后,爸爸问。
  “考完试才回来,接下来的毕业论文写的课题和中国有关,还可以顺便收集点资料。”我说。
  父母对我的学习一向不操心,相信我有分寸,知道轻重缓急。
  “我带了个男朋友回来。”我心虚地说。

  每次通电话,父母都抢着拿话筒。
  我知道妈妈已经迫不及待接过了话筒,因为她的声音盖过了爸爸的声音。
  “好,好。”我都能想象得到妈妈在电话那头笑颜逐开的脸。
  我的妈妈一直认为女孩子读大学的时候就应该花点心思找男朋友,大学毕业就可以谈婚论嫁了。
  对于她来说,女儿26岁还没有出嫁,是个很大的心理压力。
  每次和她通话,她总是要反复提醒我:“你已经28岁了(我们老家论年龄的时候用的是虚岁),还单身,我压力也很大,别人来介绍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人家都说你眼光太高,看不起人……”对于这个话题,她可以絮絮叨叨没完没了的说到我厌烦。

  “他是个英国人。”我鼓足勇气说。
  朋友劝告我,先不要对父母宣布结婚,只说大可是男朋友,让他们的心理有个适应过程。
  “你要带个英国人回来?”妈妈惊诧不已。
  “我们打算结婚了。”我把朋友的告诫抛之脑后,我想迟早要说的话,早说早解脱。
  电话那边一片沉寂。死一般的沉寂。
  “你先回家,回家我们慢慢说。”过了几秒钟,话筒里传来爸爸冷静的声音。
  我如释重负,在妈妈情绪爆发之前,挂断了电话。

  行程安排好了,收到机票后,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低级错误。
  本来计划考完试第二天就飞中国,可是我手里的机票却是考试那天起飞,
  左看右看,千真万确,是我把考试日期弄错了。
  怎么办呢?买的是学生票,不可以更改日期,真倒霉!
  我想着学校有没有可能让我提早一天考试,毕竟那是一门开卷考的课程。

  我给教授写电子邮件,他回信告诉我,这件事情他做不了主,要请示系主任。
  于是给系主任写信,系主任说这个事情要先问过课程教授。
  再一次给教授写邮件,等了两天,他还是没有回信。
  我急了,觉得自己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
  我必须要带着大可去中国!我觉得邮件已经不能解决这个燃眉之急了。
  我去找系主任,我知道没有约见就来敲门,是没有礼貌的行为,可是我顾不了那么多了。

  主任说,如果教授同意,他这里没有问题。
  我如释重负的走出他的办公室,找到了教授,告诉他系主任的态度。
  教授说,既然系主任同意,他也同意。他会发邮件给我确认考试的时间。
  他要我保证不要泄漏考题。
  考试很顺利,就在教授办公室的斜对面的一个小教室里进行。

  他还时不时地过来问候一下,你需要帮忙吗?
  不用,谢谢。我礼貌回绝,没见过这么殷勤的人,开卷考试,哪里用得着帮忙?
  有惊无险地度过了这一劫。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冥冥之中有什么暗示?
  日期:2013-01-09 21:14:55
  (39)

  我的护照上盖着密密麻麻的印戳。
  2003年2月23日到2003年2月27日,我在法国巴黎。
  2003年6月6日,我在荷兰阿姆斯特丹。
  2003年6月7日,我抵达中国。
  2003年6月17日,我离开中国,返回英国N城。

  翻阅着护照,第一次在英国签证的经历浮上了脑海。
  在开始叙述我和大可的中国行之前,我要插叙这一段往事。
  英国不同的政党之间权力交替,移民政策也一直在变化。
  这里所描述的是我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
  我到英国拿的是短期的学生签证,签证于2002年9月30日到期。
  我必须在签证到期之前申请续签。

  在大学的国际学生办公室往返几次,
  终于办妥了签证时要求出具的来自学校方面的资料。
  在英国,几乎任何事情都需要约见,看牙医,见教授,银行开卡,出租车……
  刚到英国的时候对这种办事方式很不习惯,觉得他们的办事效率很低。
  可是在F城签证的经历,却改变了我的看法,凡事预约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2002年9月4日,我揣着所有的签证资料,坐早上的第一列火车来到了F城。

  国际学生办公室的办事员是个温柔细致的女人,
  她把详细的地址和路线打印出来, 并且帮我注明了上下地铁的站名。
  我很容易就找到了移民局。移民局在郊区,一座其貌不扬的办公大楼,
  外部看着很像国内的某些工厂的厂房。
  大楼外面排着很长的队伍,我走到队伍的最后,问了也在排队的一个亚洲小姑娘。

  确认了这是等候签证的队伍,就加入了行列。
  在百无聊赖中,时间过得特别缓慢。
  初到国外的时候,在马路上随便遇到一个亚洲脸孔,都会觉得亲切,
  如果碰巧又是中国人的话,那更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说不出的亲密。
  不管这个老乡来自世界的哪个地方,只要会说中文,就是大意义上的老乡了。
  我想,人类原始的归属感是根深蒂固的,

  相同的种族,姓氏,地域,语言,行为习惯……会让我们更加的惺惺相惜。
  我和这个排在我的前面的女孩聊天,她的名字叫小慧。
  小慧温和朴实,轻声细语,小麦色的皮肤,不施粉黛。我们聊得很投机。
  小慧来自马来西亚,在英国学医,很快就要回国了,签证也是9月份到期。
  想要续签的目的是为了参加10月的毕业典礼。我也告诉了她,我的一些情况。
  几个小时过去了,队伍在缓慢的移动,眼看下班时间快要到了,用这种蜗牛的速度,

  估计今天是轮不到我签证了。
  “小慧,我想进去问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有点着急了。
  “好,我帮你留着你的位置。”小慧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