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迹在宜昌的天师家族》
第44节

作者: 宜昌牧枫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3-11 16:36:00
  一百一十四 中南橡胶厂
  中南橡胶厂又叫137,是一家生产橡胶制品的重工企业。
  这厂原来在北方,但由于中苏关系交恶后,为了防止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对我国工业的毁灭性打击,毛主席老人家英明的将我国划分为三大战线,一线指位于沿海和边疆的前线地区,二三线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部省区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后方地区。

  根据战略考虑,党中央作出决定,将东北、华北、西北的重工企业全部迁到了二三线城市的山区。为防止苏联投放原子丨弹丨,撤掉东北地区的边防军,打开边防口子,准备让苏军长驱直入。等他们进入一线地区后,我们人民解放军再封闭边疆,关起门来打狗,这样苏联会考虑到自己的部队也在中国境内而投鼠忌器,不会投放原子丨弹丨。
  那个时候,北方重工企业内迁,都取了番号。中南橡胶厂是从山东前线迁过来的,番号为137。地点定在了宜昌的一处山区。为此,专门将山里开凿出一个巨大的空间,用来建厂,然后再修建一条蜿蜒的公路,从山中一直通到城市。从那时开始,那里就有了137这个名字。(就是现在的城东大道那里,中南路就是以中南橡胶厂命名的)
  这些日子,入厂的事情已经落实了,我就一直在家里等待。等到了9月份,新职工开始进厂的时候,我就过去了。
  骑着崭新的黑色凤凰牌自行车,从家里出发,经过一医院、隆中路、胜利四路、汉宜大道(现在叫夷陵大道),然后插入137专用道路。厂区专用道路崎岖不平,路旁都是田地或者高山,还有很多零星分布的房屋。
  进入137的厂区的专用车道后,发现路上的年轻男女逐渐多了起来,这些人大多穿着统一的厂服,有蓝色的,有灰色的,衣服的左前胸挂着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中南橡胶厂五个字,旁边还贴着照片,照片下面写着名字。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他们的工作牌。
  这些人有步行的,有骑车的,有的一脸倦色,有的说说笑笑。望着他们,我心中无比感慨,马上我就要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了。
  到了山里面的中南橡胶厂厂区,看了看时间,从家里过来,骑自行车花了1个小时。中南橡胶厂的大门两旁立着巨大的红旗水泥雕塑,陆陆续续有载满橡胶的货车出厂以及空车入厂。从厂门口一眼望去,里面厂房很大,车间一个接一个,一眼望不到尽头。
  厂门外,有巨大的篮球场,池塘,食堂,电影院,邮局,银行,医院,供销社(现在全部拆除,修建了上上城商业住宅区)。还有一栋连一栋,数不清的职工宿舍。难怪这里的厂长和我们的市委书记平级呢。就拿我妈工作的豆制品厂和这里比,那简直不在一个档次上。从这架势就能显示出这厂的霸气之处了。想到我以后能在这样的厂里上班,简直像喝了蜜糖一样,心里甜极了。

  日期:2013-03-12 16:40:00
  一百一十五 好大的厂
  我到了厂门口时,正好听到下班的铃声,过了一会儿别陆陆续续有人走了出来。可是,我等了很久,也没发现劳资科的李超李科长。那天李科长跟着厂丨党丨委书记去机关开会时,我父亲还领着我跟他们一起吃过饭,有印象。要说这次进厂,还多亏了书记的关照,否则还真不那么容易。
  我有些着急了,问值班室里的师傅:“老同志,请问劳资科的李超科长什么时候下班啊?”
  那个师傅望了望我的面孔,有些无奈:“137有五千多职工,每天这么多人上下班,我哪里看的过来?不过你再等等吧,劳资科的事情蛮多,他们下班时间一般比别个车间晚上十来分钟。”
  我只好退了出来,坐在自行车后椅上,死死盯住厂门,深怕错过了李科长。果然,没过多久,李科长就夹着公文包神色匆匆地走了出来。我还没打招呼,他首先把我认了出来:“小张,你来了。”

  我点点头:“李科长,我刚来一会儿。”
  李科长点点头:“先把车子停在值班室旁边的停车场,我带你到食堂吃饭去,下午再去厂里的子弟学校搞新职工登记。”
  我点了点头,把车子锁好后,就与他一同向食堂走去。
  李科长边走边说,今天有三十多名新职工来报道,上午来了一批,他办理入职手续什么的,忙的厉害。等会儿下午还要办理我们这一批。

  我有些好奇地问:“怎么,今天入职这么多人啊?”
  李科长道:“那是,这次招工是化工部下发的指标,一共35个人。这一批的职工,有12个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有18个人是高中毕业,整体素质都蛮高。所有名单都要传真到部里备案,你真是赶上好时间了,一来就能捞到编制,像去年一年,厂里一共只进了20多个人的编制。”
  我脸上有些发热,不说话了,和那些大学生还有高中生比,我这初中学历显得有些弱不禁风,要不是父亲的关系,恐怕我还真进不了这样大的厂子。
  说话间,很快到了食堂,137到底是大厂,听李科长说,这里的食堂每天要供几千人吃饭,占地面积很大,大宜昌范围只此一家。果然,当我进入红砖修建的食堂后,便震惊了一把。食堂十分宽敞明亮,足有三个篮球场大小。桌椅板凳都非常干净,饭堂共有十个打菜的窗口,靠墙的桌子上有汤碗和汤匙,还有一个大桶,里面乘着汤。李科长找人借了一个铝合金的餐盒给我,然后很不客气的插队到了1号窗口,咳了一声,将两个碗递了进去。正排队的工人没有一个出来反驳的。

  窗口里有个厨房工人,他划了一块方形的米饭到了碗里,又加了两荤两素到了米饭上,然后递给我们。
  我们又乘了汤,才找了一处桌椅坐下。骑了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我真是累了,看着饭盒里的菜,不禁食欲大动,荤菜是青椒炒肉丝和韭菜炒鸡蛋,素菜是大白菜和土豆丝,汤就是白菜豆腐汤。
  我悄声问李科长:这顿饭起码要5毛钱吧?是不是每顿饭都这么丰盛?突然进了传说中的部办企业,一切都对我来说是那么的新鲜。可惜这李科长只是回答了我饭菜不止5毛钱,每天都有这些好吃的问题后,对于其他比较弱智的问题,比如餐盒多少钱一个这样的,就懒得解答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