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篾匠的秘密:寻找帝舜墓葬,三苗后裔告诉你竹子的传说》
第1节

作者: 我是薄刀鱼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10-17 07:02:32
  楔子
  这天,又是农历初一,半边庙的庙会煞是热闹。杨道士带着小徒弟,操持着木鱼、木鼓、铜锣、铜镲等一干法器,叮叮咚咚敲了半天,叽里咕噜的经也念了半天。一群老头、老太、小媳妇、半大毛孩围着,又是点香、烧纸,又是作揖、磕头,忙活个不停。
  午后,法事才算完毕,众人早已饿的肚子咕咕直叫。几个小媳妇已张罗好几桌百家饭,或围在石桌旁,或席地而坐,大家顾不得吃相,都是一阵狼吞虎咽。
  草草吃完饭,又到了大家最期待的时刻——“打卦”。一群人齐齐围在庙中间,一边催促着简老六快点。简老六好像没听到似的,不紧不慢的用细竹枝剔完牙,双手在脏得发油的袖口上互相擦了擦,才慢腾腾地走到人群中间,一屁股坐在蒲垫上,摸出一对竹卦,准备开工。

  打卦是卜算的一种,一般情况是庙会时做法事道士的重要营生。其实,这里的道士并不是真正的道教传承人士,而是一种不伦不类的综合神职人员。一般是兼职的,很多平时也种地的,除了操持定期的庙会,还承接白事、驱邪、迁坟等的法事。敲木鱼念经本来应该是和尚干的。这一带庙不少,但正宗的和尚却是一个也没有,顶多有一两个兼职的守庙人,平日种田,庙会时候做做服务工作,收点化缘的米粮。而敲木鱼念经、超度亡灵这类颇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反倒是由周边的道士承揽。除此之外,道士们还给人算命,在庙会给人算卦生意可是很不错的。

  若在其他地方办庙会,算卦自然是杨道士做完法事后的专利。但凡事总有例外的时候,半边庙就是个例外:只有守庙人才能打卦,简老六就是守庙人。来半边庙的人也喜欢找简老六算卦,十里八方都说他算得准。但凡半边庙的庙会,善男信女们都缠着他算命。没了生意,杨道士倒也不恼,坐在一旁笑眯眯看着,时而还悄悄默记几句。
  简老六盘了盘腿,将一对竹卦端重摆在面前,清了清嗓子,开始叨咕:“太上老君,无量佛祖,神灵在上,借此宝地,问一二凡事,不敢窥视天命……”
  下村的柳婶等得有些不耐烦了,急急道:“简篾匠,莫念了,快给我算算吧,急死我了!”
  简老六不予理会,继续叨念几分钟,才算完毕。然后白了柳婶一眼:“祖宗规矩,坏不得。问男女吧?得男得女都是宝,得看缘分!”
  柳婶不依了:“什么缘分?前年你说了这话,把我媳妇肚子里的大胖小子都说成孙女了!今天你这卦都没打呢,咋又想说成女的啊?我家老大都生了两个女娃了,再不整个带把儿的,香火都要断了。”
  “你婆婆那坟是木马回头,自然是三个女娃。再说了,女娃有啥不好的?!以后福气好着咧。下一个就是男娃了,你放心吧。”

  柳婶不肯死心:“打一卦再说!”
  简老六不再解释,取卦,扔卦。两片竹卦,内面均朝下,稳稳的趴在地上,显然是阴卦。但凡求子的,阳卦就是男孩,阴卦就是女孩,这个柳婶还是看得懂的。她阴着脸,不再吭声,起身准备走。简老六也不看她,照本宣科道:“生产后,记得送一升米来”。这是他的老规矩,算准了,就送一升米到庙里来还愿。
  柳婶心有不甘,扔下一句话,头也不回地走了:“就让你得不到!我儿媳妇那滚圆的肚儿,准是个男娃!”
  这一闹,人群气氛一下冷却不少,寂静了好一会,才有人嚷道:“简篾匠的卦,啥时候有不准过?继续,继续,算算啥时候这个月能不能翻房子。”
  啪!竹卦着地,一正一反向上,圣杯。“十六,吉,无雨。”
  “我家男人下个月啥时候回来?”
  “阳卦,下月初三。”
  “我家牛走丢了,去哪里找?”
  “阳卦,去乱石沟试试吧。”

  ……
  人群时而一片欢笑,时而声声叹息,人们各问家事,答案有喜有忧,有的得到答案后随即散去,有的则乐得继续听听别家的闲事儿。也有啥都不问的,就凑个热闹。
  不觉已到黄昏,人群已渐稀少,是要收工的节奏。简老六环顾四周,收起竹卦,“没有就散了啊。”
  一直未吭声的葛老二开口了,低声道:“老六,单独算算。”
  简老六抬了抬眼皮,瞥了杨道士一眼,“杨老幺,送送大家。”说完开始闭幕眼神。杨道士大名杨三德,也不小了,三十多岁了,少年时就很老成,村民多叫“小杨法师”、“杨大法师”,喊“老杨”也不少。但他出道的时候简老六就这样叫了,十多年也改不了口。杨老幺并反感这个称呼,领会到简老六的眼神,知道这是要接大生意了,识趣地带着小徒弟招呼着人群离开。
  人群有些不情愿,但还是磨磨唧唧的散了。杨老幺叫过小徒弟,“猴子,收好法器、家什,在米缸里舀一斗米,你也回家吧。”这是小徒弟的酬劳。来庙会的人一般都会带上香烛纸钱和米粮瓜菜,香烛纸钱自然是烧给菩萨的。米粮瓜菜则交到灶台,中午煮一顿百家饭,剩下的则记在庙里的账上,供简老六守庙的日常用度。半边庙的庙会算得上香火兴旺,加上算卦灵验来还愿的颇多,简老六也挂在账上。本来账面上应该米粮不少,但是日常的庙子维护修缮,简老六也是从账上支出,甚至哪里要修路搭桥了,庙里多少也会捐些米粮。真是说不清到底是半边庙养活了简老六,还是简老六维持着半边庙。

  日期:2014-10-17 07:08:00
  杨老幺每次来做法事,简老六也要打发两三斗,主要根据当天的结余情况而定。今天来庙会的人不少,分三斗米应该没问题,杨老幺便自作主张,先分了徒弟一斗。
  猴子拿了米,欢天喜地跑了。杨老幺不忘冲猴子的背影嘱咐道:“路上小心点!别忘了把经背熟了!瞧你那点出息!”

  “嘎——吱——”杨老幺关上庙门,盘坐在庙门口。心道:大半年都没接到大生意了。简老六算卦是不灵不要钱,但收费标准是人尽皆知的:“第一卦,米一升;第二卦,米一斗;第三卦,米一石。”村里那点家事,对于简老六来说,一卦已是八九不离十。当然,村民也舍不得一斗米来问点鸡毛蒜皮的事,除非真是有麻烦的坎儿过不去了。给得起一石米问卦的,都是大户人家。上一次问第三卦的,还是九个月前的一个外地有钱人,还愿的时候杨老幺分得三斗好米。葛老二是葛家村的村长,大户,看神情估计是遇到什么麻烦事了,估计是要问第三卦的。杨老幺一边在里盘算着,一边支着耳朵听着庙里的动静,生怕错过了点什么。

  庙门关上后,光线一下暗淡下来,神龛上的蜡烛更加明亮的摇曳起来,墙上两个拉长的人影也跟着晃来晃去。简老六还在闭目养神,葛老二盯着简老六头上盘着的发髻发呆:一根陈旧古朴的竹簪子斜斜插着,昏暗的烛光下,竹簪子上纹路显得更加模糊。
  坐在对面的葛老二有些按捺不住,欲言又止,却又不敢叫醒简老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