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心》
第51节

作者: 红尘闲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4-06 07:08:40
  第一章 第二节 偶遇还是重逢(四十七)
  周先生的父母都是穷苦的农民,他们一共生育了四个女儿和三个儿子。令人感到痛心的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周家人里只有母亲、远嫁的大姐和年龄最小的周先生活了下来。1962年的秋季,周先生的母亲遵照周先生父亲最后的嘱托,带着年仅十一岁的周先生开始了乞讨之路。周先生清楚地记得,他的父亲咽气前说的最后两句话,“实在活不下去了,你带着老小儿一路向省城走吧。到了省城,总会有吃的……”

  那个时候的周先生长得又瘦又小,细细的脖子上顶着大大的脑袋,一双亮晶晶的眼睛深深地陷进了眼窝里,目光中总是交替地闪烁着迷茫、胆怯和惊喜的神情。老小儿穿着一身又肥大又破旧、已经褪了色的蓝布衣裤,脚上的鞋子除了鞋底,已经没有完整的地方,好几个脚趾头都露在外面。这身衣裤是老小儿的哥哥们穿过的,前襟、袖口、袖肘、后屁股和膝盖处都打着方方正正的补丁。老小儿实在是太瘦了,尽管他腰间的那根麻绳已经勒得足够紧,还是无法将裤子牢牢地系住,以至于他每走几步就要拎一下裤子。

  刚刚踏上乞讨之路的时候,老小儿时常是一只手牵着母亲的衣角,一只手拎着裤腰,忙不迭地倒腾两只小脚丫。远远地看去,他身上的衣服就像田地里稻草人“身上”披着的布片随着或急或缓的风不停地摇摆。唯一能让人确信老小儿不是行走着的稻草人的标志,是他那单薄的肩膀上斜挎着的一个由半新半旧的蓝色印花包袱皮打成的“背包”。
  那个“背包”里装着周家的家谱还有几本周家祖传的中医药方的手抄本。在周先生父亲之前,周家人祖辈以行医为生。到了周先生的祖父那里,由于被迫给一官宦人家的二奶奶看病时,直言那二奶奶的病源于长期服用慢性毒药,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激怒了官宦老爷、大奶奶和三奶奶而招致杀身之祸。周家爷爷在去世前给子孙留下话儿,“药方要一代一代地向下传。但是,不到太平盛世,绝不许后人行医,不论是坐堂、开业、兼业还是走方。”

  母亲带着老小儿上路之前,郑重地把这个“背包”挎在了他的肩头,郑重地对他说:“老小儿,你要记得,不论娘在还是不在,这背包都不能离开你的身儿。如果娘在,一切都好说。如果娘不在了,你就一个人走到省城,然后到中医院或中医医馆找老大夫,把自己和这包里的东西都卖给他。那个时候,你就再也不用挨饿了。”
  “如果娘不在了”几个字,像锥子一样刺痛了老小儿幼小的心灵。老小儿的眼睛腾地就红了,但他并不多问也不多说,只是连连点头,表示自己听懂了。持续的饥饿和接连不断的生离死别已经在老小儿的心里投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他不愿意母亲再在“生”与“死”的话题上继续说下去,又不敢开口劝阻,只能用沉默来应对。
  周先生的母亲是个身材高大的女人。在自然灾害来临之前,在瘦得皮包骨之前,她是十里八村数得上的好劳力。她被公认为了心地善良、性格刚烈、吃苦耐劳的典范。在家里,她上善待老人,下严管子女,中间双手捧着她的男人——也是周先生的父亲。在外面,她风风火火,说一不二,被人称为女人中的男人、比男人还男人的女人。自从闹起灾荒以来,残酷的现实折磨得她身心交瘁,苦不堪言。如果不是为了看护好周家这最后一根苗儿,如果不是答应了她男人的嘱托,一定要带着老小儿走出村子,走到县城,走到省城,走出一条生路,或许她早就步了她男人和死去的孩子们的后尘。

  此时,身心交瘁的周母看着可怜巴巴的老小儿,眼睛也红了起来。她蹲下身子,用枯瘦的双手箍住老小儿单薄的肩膀,努力地笑了笑,对他说:“老小儿,以后不管到了谁家,你都要懂事,要会看人家的眼色。就算受了委屈,也要念着人家的好儿,可不敢顶撞人家。”周母本想安慰老小儿,没想到,这些话一到嘴边儿她就想起了她的男人和那几个孩子。想起他们,她就想起了满村子已经死去的人们和那些幸存的半死不活的饥民,她就想起了她将带着骨瘦如柴的老小儿和那些还能走动的饥民一起,抱着渺茫的希望一路走下去。想到这些,她那渺茫的希望越发地渺茫起来。

  周先生的母亲和大多数村民想的不大一样。村民们认为,只要他们走出村子,走到县城、走到市里、走到省城去,肯定会讨到吃的,肯定能活下命来。有的人还说,城里是不会闹饥荒的。城里的生活就像天堂里一样,每天都吃香喷喷的白米饭、喧腾腾的大馒头,每天都有吃不完的鸡鸭鱼肉。他们不用向人家讨要好吃好喝的,只要讨到人家吃不完的剩菜剩饭就足以填饱肚子了。
  他们村里,极少有人见到过城里人,更少有人真正去过城里。他们所说的一切,全都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这想象完全来自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周先生的母亲也没有去过城里,但是他们家有一门亲戚在城里做皮货生意。那亲戚每次到山里收皮货的时候,都会拐个小弯儿到他们家来看看,给他们带来一些城里的新鲜玩意儿,在他们家里住上一宿。那一宿,他们家破天荒地掌灯掌到很晚,大人们陪着客人聊天,直至天快亮了才各自休息;孩子也不肯去睡,都捂着自己口袋里的糖豆,眨巴着通红的眼睛听大人们聊天,比过大年的时候还热闹。后来,有一年,那城里的亲戚来时没有像以前那样带好多礼物,和大人们聊天的时候也是唉声叹气的。没有了好吃的,周家母亲的兄弟姐妹们都早早睡下了,只有她像以往一样,瞪着通红的眼睛听大人们聊天。她听得那亲戚对大人们说,外面到处都是兵荒马乱的,别说生意不好做,就连能不能好好地活着都不好说,只怕以后来的机会也少了。那之后,那亲戚真地再也没有来过。为此,周家母亲的爹娘时常连声叹息,后悔当初那亲戚走的时候,没有给他带上一些吃的,没有尽自己的所能帮他一些什么。

  有着这样的经历,周家母亲的想法和其他人的想法自然就不大相同。在她看来,这老天爷闹起灾荒来是不会分城里还是乡下的。乡下都没有收成,城里哪里来得吃的?乡下人有乡下人的苦,城里人也肯定有城里人的难处。所以,在决定带着老小儿开始乞讨之路的时候她就想好了,一旦他们娘俩儿走到了县城,她就开始为老小儿找大户人家,最好能找到个医生,要是能找到老中医,那就最好不过了。一旦找到了合适的人家,她就把周家祖传的药方和老小儿一起托付给人家。她深信,那户人家就算看在药方的情面上,也会善待老小儿。

  周家母亲想着老小儿以后的着落,想着她的男人和那些孩子们,看着眼前这个骨瘦如柴的老儿子,再也压不住满腔的悲伤和愁怨,猛地一把抱住了老小儿,放声痛哭起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