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社会的朝代更迭模式》
第34节作者:
振古如兹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项羽大封诸侯所实现的并不是农民的政治目标,而是贵族的政治目标。
日期:2009-10-12 21:02:53
54、秦末大起义最主要的领导力量是六国贵族后裔
秦末大起义的领导力量中真正的农民极少,最主要成分是六国贵族后裔。
刘邦(前256——前195)的谋士娄敬曾经这样说:“夫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昭、屈、景莫能兴。”就是说,如果没有齐国和楚国的诸贵族后裔,起义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刘邦本人就是起义领袖之一,而且是坐了江山的起义领袖,对着刘邦说六国贵族在起义初期的作用是决定性的,表明这一点在当时是不可否认、不言而喻的事实。
在起义爆发之前的秦始皇25年,大量失去家园的六国贵族曾经逃亡到齐国境内。韩赵魏等三晋逃亡贵族聚居在齐国北部,楚国的逃亡贵族聚居在齐国南部。即墨大夫就曾经建议齐王帮助他们建立反秦武装,以共同抵御秦军的最后进攻。虽然齐王没有能够接受,但这表明,六国贵族作为坚决反抗秦国统治的政治力量已经凸显出来、并为全社会注意。
对这一点,秦始皇也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悬赏缉捕,二是大规模迁徙。不仅迁徙六国贵族,而且迁徙富人,“用铁治富”的赵国卓氏就是此时被迁往四川的。最后,便是“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为了预防六国贵族,不惜糜烂天下。
吞灭了别人的国家,还让别人不得安生。如何能不反?!
刘邦的主要谋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是韩国贵族后裔。秦灭韩国之后,他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可谓打响了推翻秦朝统治的第一枪。他的复仇行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这是个真正的英雄。
大泽乡起义的信号一响,六国贵族蜂起响应。
在大起义转为统一战争之后,坚持到最后一刻才放下武器的是田横。田横兄弟是齐国贵族后裔。齐鲁一带,就是在他们的领导下推翻了秦皇朝的统治。无论是郦食其单人匹马进齐鲁还是韩信大军进齐鲁,目标都已经不是秦朝政府,而是田横义军。刘邦之所以对田横给予英雄般的尊重,因为大家是推翻秦朝统治的战友。此后的战争只是争夺皇位,已经无所谓谁对谁错。最后集体蹈海的500壮士,就是田横领导的贵族起义队伍的骨干。
还有在起义队伍中作为一路诸侯的韩王信和魏豹,都是六国国君后裔。
陈胜死后统帅全国起义武装、成功推翻秦皇朝、并重新分封天下的项羽,是楚国贵族。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待项羽,不仅如同此前此后的帝王一样列入本纪,而且顺序在刘邦之前,表明当时社会对项羽的历史作用已经取得了这样的共识。项羽在后来的统一战争中失败了,但他是秦末大起义中后期的主要领导人,是推翻秦皇朝的主要领导人。在这个意义上,秦末大起义不仅是以六国贵族为主要成分的,而且就是贵族领导的大起义。
还有楚怀王,最少应该承认是各路义军都能够接受的、反秦统一战线的形象代言人。他之所以能够被大家接受,就是因为楚王后裔的特殊身份。
这些贵族也是华夏一族、炎黄后裔,对于后人,同样是先祖、是前人。
且不论项羽、田横们在政治上先进还是落后,这一批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后的贵族,已经留给后人一种宁死不屈的精神。一个民族必须具备这种精神,且不论是贵族体现的还是平民体现的。因为,这种精神是超越于政治主张、阶级立场之上的。无论什么政治主张,无论什么阶级立场,都必须有宁死不屈的精神。否则,任何人推门进来都能轻而易举地领导我们,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和别的民族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日期:2009-10-13 20:22:33
55、秦末大起义的重要领导力量是知识分子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两句诗曾经被广泛引用,但并不准确。秦末大起义的领导成员几乎都是读书人。
前边提到的张良就是知识分子。如果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可以算作推翻秦朝统治的第一枪,打响这第一枪就是知识分子。
鲁壁藏书的孔子八世孙孔鲋应该算做有明确传承和深厚渊源的大知识分子了,很早就参加了率先起义的陈胜军队。陈胜的军队从起事到失败共历时半年,孔鲋就在这半年中投身义军,为博士太傅。感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留下了有关孔鲋的记载,原文如下:
陈王既遣周文,以秦政之乱,有轻秦之意,不复设备(对秦军进攻的准备)。博士孔鲋谏曰:“臣闻兵法,不恃敌之不我攻,恃我不可攻。今王恃敌而不自恃,若跌而不振,悔之无及也。”陈王曰:“寡人之军,先生无累焉。”
孔鲋在陈胜军中位置不低、似乎并不受信任,可能就与陈胜这种“这是我的军队,先生不必费心”的想法有关。尽管如此,孔鲋仍然坚持到了最后,和陈胜牺牲在了同一时间、同一战场上。孔鲋,或是中国知识分子为革命献身的第一人。
陈胜称王后,原鲁国一代有许多儒生,“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这可能是较早参加起义的、来自民间的知识精英群体。
较大的、有准确人数记载的群体,是秦国朝廷的博士叔孙通率领百余名高级知识分子集体投身义军。这百余人中,大约有三十余人原来在秦国朝廷担任直接备皇帝咨询的博士、待诏博士、博士弟子,大概相当于后来的翰林待诏或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其余的可能是追随他们的学生。因为奉命讨论大泽乡起义的时候实话实说惹恼了秦二世,全部被治罪或免职。叔孙通带领大家逃出咸阳,先是投身项梁的义军,后跟随楚怀王,又跟随项羽。刘邦攻占彭城后,他们集体参加了刘邦义军。叔孙通后来成为汉初的儒学宗师。在中华民族的全部历史上,类似这样翰林院或中央政策研究室集体叛逃、官方知识精英集体参加义军的事情,绝无仅有。这是当时的知识阶层和后来的知识阶层的一个重大不同点,似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当时各路农民起义军中的读书人比比皆是。比较著名的有张良、范曾、陈平、肖何、郦食其、陆贾、李左车、蒯通、张耳、陈余、张苍等。他们大都是在起义之初就投身义军,有的人就是起义的发动者,后来成为义军的领导成员。在当时社会教育极不发达的条件下,其比例已经是相当高了。此后的农民起义,哪里还有这么多赫赫有名的读书人呢?
包括刘邦、项羽,原来都读过书。刘邦虽然常以粗人自诩,动辄就给人当老子,但史书有明文记载,他曾经和卢绾一起读书求学,起义的时候,曾经给沛县父老写过一封号召起义的帛书。项羽则先学文、再学武、又学万人敌,不能说是不读书。更何况,两人都留下了那样大气磅礴的诗歌,岂是不读书者所为?此后的起义领袖能有如此文化水平的,又有几人?!
不禁想起多年前、初读《史记》之后脑海中不由自主冒出来的、把自己也吓了一跳的两点疑虑:
当时的读书人几乎悉数参加了起义,如何说知识分子没有独立的政治要求、革命立场不坚定、必须附在某一张皮上?
除陈胜吴广之外的起义领袖大都是读书人,如何说秦末大起义是农民起义?
顺便说说秦末大起义在地域上的广泛性。
大起义是以楚国、齐国为重点的,这没有问题。但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刘邦后来统一全国的根据地是关中——原来的秦国。秦国的本土,居然成为义军的可靠根据地,更说明了大起义极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秦末大起义是从农民起义开始的、六国贵族后裔和知识分子领导的、全国性的、全社会各阶层人民大起义。
当时的人们,本就是这样看的,所谓“山东豪俊并起”就是。
归类为农民起义,是以来自欧洲的阶级斗争理论将中国古代历史格式化的结果。
日期:2009-10-14 20:39:06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