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的“山寨”》
第17节

作者: 一个小人物的奋斗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9-11-02 10:04:18

  第五节 假币是怎样炼成的(二)
  前面介绍过人民币的“母版”,人民币的凹凸感,很大一部分是印制的时候,“凹凸母版”印刷的结果。
  显然,复印机也好,印刷机器也罢,均不能做出凹凸感。
  既然假币“先天”无法印出凹凸感,那就“后天”让其拥有凹凸感。
  造假者天才的发明了一种“金属模具”,这种模具拥有凹凸位置与真币大致相同的“凹凸槽”,假币在“金属模具”上,被加以适当的压力,使假币被动的“挤压”出凹凸感。
  这下,纸张,图案,水印,凹凸感都“差不多”了。

  下一个难点,是特殊油墨。
  前面介绍过防伪磁性油墨的主要成分,其实验钞机没有那么精密,油墨有一定磁性,基本就能通过验钞机。
  还有就是光干涉油墨,这个就别想了,别说印假钞了,很多国家连印真钞都没有掌握这种技术。
  一张十分逼真的假币,已经出世了,还差两道工序。
  其一:
  防伪磁性塑料线。
  这个应该不算难点,这种磁性线可以在很多地方买到,验钞机也只验其磁性,也有造假者“十分有才”的将小面额纸币的磁性线抽出,放在大面额假钞上。
  也许多年前这种方法很“流行”,第五套人民币1999年版的纸币“磁性线”是完全“埋”进纸币中的,2005年版纸币将部分“磁性线”“裸露”在纸币外面。
  一张假钞就此“问世”?
  还差一点:荧光油墨。

  验钞机防伪一般是用紫光灯照,人民币票面上会出现平时不会看到的“荧光字体”。
  第五套人民币的荧光字体是面额数字。
  这个就是荧光油墨印刷的,正常情况下看不到,紫光灯一照就十分明显。
  第四套人民币1990年版的纸币开始使用这种荧光油墨防伪,后来逐渐不作为主要防伪手段。
  因为荧光油墨不像光干涉油墨那么“珍稀”,荧光油墨是可以买到的,而且不太贵。
  造假者只需要买一些荧光油墨,做好模具,再印在相应位置上。
  造假者在纸张,油墨,印刷机,凹凸感,水印,磁性防伪等方面都可以做的很好,瞒过验钞机不成问题。

  但是,光干涉油墨,是一道很难跨过去的“坎”。
  因此,各位如果分辨假钞费劲,那就直接看人民币左下角会“变色”的面额数字即可。
  目前所有假钞,都没有使用光干涉油墨,也就是说,左下角的面额数字不会“变色”,所以光干涉油墨,造假者不会做,而且也不可能下那么大成本做。
  (有些新闻报道把假钞说的“神乎其神”,甚至说假钞具备光干涉油墨,但是央行在2009年,给出的假钞所有辨别特征中,着重说明了其面额数字“不会变色”,这也证明了,其不具备光干涉油墨特征,那些“神乎其神”的新闻,应该是为了“噱头”,夸张的报道。)

日期:2009-11-03 09:03:40

  第六节 关于假钞
  很多年前,广东省陆丰县湖东镇华美村,是中国最著名的“假币村”,这个村子可谓“全民制造假钞”,村民们手工制作假钞,在印刷有十几张未裁剪假币的普通4开纸上加银线,用石膏模具盖头像水印,最后用熨斗把两片正反面假币熨好贴平。据说那里烧纸钱都用人民币。
  海口有一位银行职员很厉害,用真钞“母本”“拓印”假钞。先是用化学药水把真币“母本”颜色,纸张泡透,然后把“母本”和白纸夹在一起,利用真币的凹凸雕刻法,就把真币上的油墨图案留在了白纸上,再经修正,就制成了一张假人民币。但是由于每一次“拓印”,真币“母本”的油墨都会有所损失,所以一张真币只能“拓印”三次。
  哥伦比亚的假钞集团,复制美元的方法很奇特。由于缺少印钞纸,他们将美元小面额纸币“漂白”“消去图案”,再用此“印钞纸”印制大面额纸钞。
  中国造假者也很绝,他们将小面额纸币上的防伪线抽出,“装”在100元面额,50元面额大面额假钞上,就能逃过普通验钞机相关检测。
  有些造假者并不高明,但是使用假钞的人很厉害。
  湖北蒲垢,有20多名在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作的同学形成了一个“关系网”,买来的假钞直接和银行金库里面的真钞进行调换,后来东窗事发,纷纷入狱。
  看到很多新闻上说,有人从ATM机里取出假钞,虽然银行表示“这不可能”,但是据说ATM机的取钱口,是没有验钞功能的。
  2008年底,有一则轰动全国的新闻。
  江西省南城县一男子占某,潜入银行,盗走上万元人民币,竟然全部是假钞。
  占某因为不甘心,抱着侥幸心理,想把钱“花出去”,最后被警方抓获,法院以非法持有假币罪,判处占某有期徒刑1年。
  公众此时热议的,并不是这名“史上最倒霉小偷”,而是银行为什么会存储大量假钞。
  众所周知,银行有规章制度,银行工作人员在储户存款时,如发现假币应当当场收缴,在假币上加盖蓝色“假币”戳记,开具假币收缴凭证,并在记录登记薄后,将假币交给专人负责保管。
  小偷所偷的假币,是在餐馆付账的时候被识破,老板报警才被抓的,这些假币,显然没有依照银行规章制度加盖作废印章,防止流入市场。
  这就给所有人一个疑问,上万元的假钞没有按照规章制度“处理”,肯定不是银行工作人员一时疏忽,那银行违规储存大量假币是为了什么?
  假钞是如何“来”的,又要用作“干什么”?恐怕只有那家银行自己知道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