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地》
第51节

作者: 刘震,李睿
收藏本书TXT下载
  会议便是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的。其实这会本身就有点多余,尽管冷山抗日军风头正劲,可好歹也算是冷山人自己的武装。对宗院联盟的决策定然不会有什么反对的理,更何况此事对整个冷山有莫大好处。出境作战固然多少有些不便,可与让冷山少蒙受些血灾相比,一切都不足而论。
  在完全达成一致后,李询首次代表冷山抗日军提出了轮换作战的想法。从往日抗日军跟鬼子交战的经验来看,在离冷山作战时最好采用此方法。考虑到邻近两省的现实情况,作战队伍想得到在冷山这般便利有效的情报,基本上不太现实。所以只能采用小股多轮次多方位的作战方式。一,能对邻近两省的鬼子产生震动。二,在行动中也不会因人员众多而产生小的不想打、大的打不下的怪现象。人少只能找少的弱的敲,不求一战成名,但求多点开花。给邻省百姓造成抗日武装兵多势大的感觉,从而加快点燃邻省的抗日烽火。三,船小好掉头,队伍也是如此。小队伍在出境后给养方面容易满足。加上有大队人马在后面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员补充,对战斗力的持续也有极大帮助。

  当这一系列想法得到大伙一致同意时,陈癞子对大伙宣布了一项抗日军的任命。自今往后,李询将担负起抗日军对外联络的责任。换句话说,李询将要取代朱五原先在抗日军的地位。
  将力量撤到冷山境外去继续打击鬼子,进而强大自身的武装力量。这事说起来简单,可真要做到这一点,其中所涉及大大小小、方方面面细节问题太多了。任何一件事的成功与否,都会跟事先的准备调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这一切大小事情在其背后都要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做支撑。尽管花去了不少精力,这日后还会费更多的人力物力,以冷山宗院联盟为首的冷山人还是拿出了许多有效的计策与坚强的决心。经过连续三天的商议讨论,一个庞大详细的计划总算被整理了出来。

  由于山外毕竟还是鬼子的天下,久留对抗日军首脑们的安全十分不利,所以计划刚一通过,陈癞子便领着众人在沿途各宗院乡亲的掩护下平安地返回山区老巢。
  回到老巢的第一件事便是忙着分兵分组。全冷山抗日军共有二百四十人。根据初步商定好的计划,冷山抗日武装首次潜出冷山,进到邻省打击鬼子的首批人员将主要以抗日军成员为主导。自卫团因为还没有完全消化到手不久的武器装备,只能暂时起到辅助性作用。换句话来说,这去往邻省打开局面的重任,将由抗日军一力承担。
  关于这一点,在商定会议上经赵志前口中提出时,陈癞子跟前去的抗日军几个大小头目顿时便有了一些怨气。打头阵说上去是挺好听,照赵志前的原话:“这可是一件既艰巨又光荣的任务。任务的成败将会深深地影响到冷山今后抗日的走向与发展。也正是因为这项任务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我认为此项任务的执行者需要有极丰富的作战经验与强大的战斗力。不然这项任务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要知道,邻省的鬼子力量相当的强大,绝对不可掉以轻心。如果一击不得而又提高了鬼子的警惕性,将对以后的行动造成更大的困难与被动。”


匪地 二十九(3)

  赵志前的话有他的道理,毕竟人家是受过这方面训练的人,说出的话也不由得大伙不往深处去考虑。再者他赵志前没有指明说这事非得让冷山抗日军去干。可一起开会的都是什么人,一个个人精脑活的。赵志前的话刚落,在座的可都把眼睛瞄向了陈癞子。陈癞子可不傻,赵志前的话他听明白了,可他就不想掉到老赵的怀里去。尽管这道理是明显的,但让人给算计总不是什么开心的事。该怎么去做,起码得让陈癞子自己心甘情愿才行。因此陈癞子故意装作没听懂老赵的话,愣是半晌没开口,也不搭理众人在自己身上扫来扫去的目光。

  参加商议的人对陈癞子这人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了解,也很清楚陈癞子的个性。这是一个犟种,属于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可偏生人又贼精贼精的,不是轻易让人支使的主。尤其是赵志前用的方法也不太合适,多少有点让人会产生那么点被算计的感觉。相信这正是陈癞子心里不乐意的原因。再要把这事挑明,不但不会达到目的,反而容易起反作用。

  在座的可都是人精,见这种情形,一个个也就都把目光收了回去。转而讨论起别的方面的细节了。其实了解陈癞子的人都知道,陈癞子这人是一个极为看重江湖义气与家乡观念的人。之所以不愿主动搭话,关键是这会心里有了结。只要这结顺了,那万事好说。看见局面演变成这样,赵志前在心里也暗暗后悔了起来。觉得这事自己处理得欠妥,不该用什么激将法。应该事先跟人家陈上校商量商量,然后再到会议上提出来。

  会议结束后,发现办错事的赵志前主动找到了陈癞子。除了非常诚心地向抗日军的几个把头赔了礼,还竹筒倒豆子般把自己对这事的看法与担忧统统讲给了几个抗日军的把头听。冷山人就这样,只要你不主动玩心眼,还能坦诚相待的话,这冷山人大多都会对你另眼相看。老赵的诚意很快便把几位把头心里的不快给消除掉。毕竟人家赵志前的出发点是好的,说白了他老赵也不单单是为了他自己去考虑。不管用什么手段,总归是为了更好地去打鬼子,保护冷山人。在这一点上,大家的立场是一致的。

  放下了嫌隙的两帮人马很快就愉快地交谈起来,这陈癞子与赵志前竟对上了眼。谈到高兴处,陈癞子还满口嚷嚷着让人备酒设席,说是要跟人老赵把酒言欢,一醉方休。对于陈癞子他们一行,唐家院子可是有专人在一旁伺候着。一听这话,立即给陈癞子跟老赵他们张罗了一桌酒菜。
  酒到七成,这两帮人的关系发生了天大的转变。从开始的浅说浅谈,一下子变成了无话不说的兄弟。到最后干脆勾肩搭背地要拜起把子来。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完全出乎老赵的设想。虽然酒没少喝,可脑子还清醒着呢。这可是一个好机会啊,拜把子跟党的纪律是有点冲突,可不是还有特事特办一说。当年刘师长不是也跟小叶丹拜过把子吗?于是也就二话没说,借着酒劲跟抗日军几个把头玩上了江湖一套。

  气顺结解加上又拜了把子,陈癞子对这新把兄弟表现出了自己极江湖义气的可爱面。第二天会议刚开始便主动站了出来,拍着胸脯把出境打前站的活计揽了下来。用他对陈二与风标的原话来讲:“老赵是好人,是打心里替咱冷山想事的好人。为了帮咱冷山人打鬼子,人可是不嫌路远风险大,拎着脑袋来冷山的。虽说不算地道的冷山人,可并没见他们为自己考虑过什么。人活在世上就要懂道义二字。就冲老赵他们这一点,我老陈就瞧得上他们。跟他们拜把子也不损伤咱们的名头。一句话,这打头阵的活咱抗日军接了。在哪里打鬼子都是打,再说了,真说到打鬼子的事情,怎么能少了我冷山抗日军这杆大旗呢。所以不光要把这活接到手,而且得想法干得漂亮。我们得让这三省地界的老少爷们都知道,打鬼子,还得多跟咱兄弟学几招!”


匪地 二十九(4)

  关于几个把头把打头阵的活计揽到手里的事在抗日军里传开后,大伙的反应都很热烈。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由土匪为基本成分的抗日军带上些匪气自然也是在所难免的事。虽说这抗日军人数扩大到了二百四十号人马,可但凡能进入到这支队伍中的人,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身手不凡是小事,大多数的人可是冷山地界各宗院中让人头痛的货色。再加上强兵利器在手,又染了几次血腥,那原本还有所压制的匪性也就暴露无遗。关于这一点,充当大小头目的老土匪十分清楚,可偏生不但没有一个人出面浇冷水,反而不断在背后推波助澜。用这些老土匪的话来讲:“打鬼子本身干的就是拧脑袋的活,没点匪性的人活不长!所以该咋样还咋样。听戏听名牌,吃菜吃大牌,打草砍头站前排,这立杆子树旗号更加要举头牌了。没股子匪气血性,还不如回家去种地。打哪门子鬼子啊!“

  分兵工作在李询与风标的共同努力下,进行得非常顺利。虽然在挑选过程中花费了点时间,但也算没超出了预先的估计。为了能首批参战,找门路的人差点没把风标住的洞子给挤塌了。
  不管落选的人员有多不情愿,最终首批出境作战人员名单还是定了下来。一共由一百五十人组成。分成三个大队,分别由风标、陈二及老油条领导。以万山、瑶湾跟燕岭为基地,形成品字,同时在这三个方面对鬼子动手。利用手头强大的火力,争取通过几次雷霆打击,在这三个地区形成重大影响力与号召力。为日后冷山后续力量的进入创造一个良好的抗日氛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