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只要条件允许,不管是哪一方的死者,都是要埋葬人的,除去道德因素之外,主要是为了防止瘟病。而活埋则又是一回事。以活埋的方式处死人,历代皆有。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鬼子也常用活埋的方式杀害中国抗日军民。活埋多数并不是挖个大坑将人埋进去完事,而是将人埋入土中,却把头露在外面。不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现代,活埋都是最麻烦的处死方式,但是活埋却最有震慑作用,对人的心理打击最大。于是历史上活埋不断。
活埋是一种威慑手段,一般是要给敌方看的,处理时也多不隐蔽。而长平之战“坑杀”后,“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赵军基本被杀光,其威慑作用与一般的杀头没有两样。如果效果一样,大战后疲惫不堪的秦军就没有必要活埋赵人了。
越是武器简陋的时代,军人与平民的区别越小,武装与非武装的区别越小。在只有冷兵器的时代,树枝、石块与刀剑的差距,远远不是树枝、石块与机关枪的差距,四十万人知道自己即将被活埋,知道必死,动上拳脚,操起石头、树枝,没个十万八万人是难以抵挡的。再说了,将四十万个大活人埋了,光土方就不得了,况且是置之死地的四十万战士,不加绑缚是很难埋的,而要绑上四十万人,谈何容易?埋人家时,就得放下武器,操起锨镐,一锨一锨往下填,埋了这个,上来了那个,四十万人闹了起来,可是了不得的事。大将军白起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傻事?项羽三更半夜地挖坑埋人,岂不更傻?
周作人在《苦竹杂记》中说“掘了很大很大的坑,把二十万以至四十万人都推下去,再盖上土,这也不大像吧。正如《镜花缘》的林之洋常说的‘坑死俺也’”。
“坑杀”的“坑”,《史记》作“阬”。《说文》有“阬”无“坑”,解释:“阬,门也。从阜,亢声。”徐铉说:“今俗作坑,非是。”可见,先有“阬”,后有“坑”,本不是一个字。《玉篇》:“阬,陷也。”“阬”《辞源》有解释:“坑陷,杀害。《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可见,“坑杀”有的时候是活埋,有的时候是“害死”。
从几次大规模的“坑杀”看,长平之战是“挟诈而尽阬杀之”,项羽是“夜击”。“诈坑杀秦降卒”,“挟诈”就是使用骗术,采用不光彩的军事手段。
长平之战“坑杀”的正解应该是用欺骗的手段杀害。
白起说:“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这被杀的四十万人中,应该包括大量的上党百姓。
因为是用了损招,“坑杀”对军事家白起心理压力极大,白起临死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如果只是一般的杀降,白起是不会心中有愧的,他是愧在“诈”上。
白起坑人用的是什么“诈”,没有记载,估计也就是放出谎言,乘人不备,杀进赵军降兵营中。
可是,后人常说长平赵军被活埋了四十万,这样说图的多是刺激。
“指鹿为马”别有用心
“指鹿为马”这个成语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八月己亥,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从这段记述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赵高指鹿为马的目的是试探群臣的态度的。但是,这试探群臣只是指鹿为马的一个目的,还不是主要目的。赵高的指鹿为马别有用心,那就是,调秦二世离开宫殿,进而杀之,政变夺权。
《史记·李斯列传》中说“李斯已死,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事无大小辄决于高。高自知权重,乃献鹿,谓之马。二世问左右:‘此乃鹿也?’左右皆曰‘马也’。二世惊,自以为惑,乃召太卜,令卦之”。从这段记述可以看出,赵高是想把二世的头脑弄迷糊了,让他“自以为惑”,从而钻入赵高等人事先设好的陷阱。
《史记·李斯列传》接下来说,占卦的人对二世说:“你现在出现了连马和鹿都分辨不清的毛病,是因为祭祀的时候没有好好斋戒。”这样,二世就上了当,离开了皇宫,进入上林苑重新斋戒。上林苑本来就是“国家公园”,二世这个人是禁不住诱惑的,没有好好地斋戒,他每日游玩射猎。一天,有个行人被二世误射而死。其实,这个人是“赵高教其女婿咸阳令阎乐劾不知何人贼杀人移上林”的。赵高马上说:“皇帝无缘无故杀了一个没有罪过的人,上天会生气的,一定会有灾难降临,应该躲得再远一些。”二世听信了赵高的话,就被骗到离咸阳更远的望夷宫去“躲灾”了。望夷宫远离了二世的卫士,全是赵高布置的人马。到了望夷宫,“留三日,赵高诈诏卫士,令士皆素服持兵内乡,入告二世曰:‘山东群盗兵大至!’二世上观而见之,恐惧,高即因劫令自杀。引玺而佩之,左右百官莫从;上殿,殿欲坏者三。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秦二世胡亥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死了,赵高等人就这样发动了政变。
指鹿为马事在“八月己亥”,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记:“八月,赵高杀二世”,看来,从指鹿为马到赵高杀胡亥发动政变,是发生在一个月之内的连续事件。可见,赵高指鹿为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把二世引诱出宫,然后杀掉,为发动政变做准备。
从《史记·李斯列传》所记来看,赵高想要群臣都顺从他的目的并没有真正达到,顺着他指鹿为马的只是一小部分人,而大多数人在赵高政变的时候“莫从;上殿,殿欲坏者三”。因为这样,使得赵高杀二世取而代之的目的不能得逞,只好“召始皇弟,授之玺”。看得出,赵高是个很有心计的阴谋家,他知道直接在咸阳发动政变是不行的,才利用二世胡亥既迷信又贪图享乐的弱点,将二世骗出宫,在自己布置好的地方,将其弄死,发动政变。也看得出,赵高政变的急不可待。群臣“莫从”,这是他预料到的,但是他不能等待,还是要政变。可是,赵高的政变也是短命的,没有几天,这小子就让子婴“夷其三族”。
泰山五大夫松本是一棵树
泰山中路云步桥上有个著名的景点——五大夫松。五大夫松,其实原来本是一棵树,可是,因后人误解,以为是五棵松树。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泰山,中途突遇急风暴雨,于是慌忙躲到大树下避雨。因念此树护驾有功,始皇帝就封之为“五大夫”。《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这件事是这样说的,“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供秦始皇避雨的只能是一棵树,不可能是五棵树,所以受封的只是一棵树。因遮雨有功而受封的是什么树,《史记》并没有说,后来的《汉官仪》说是松树。所封的爵位是“五大夫”。“五大夫”本是秦代官爵中的九品,也就是最低的官爵。秦爵分为二十级,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这是民爵,算不上是官爵,从五大夫开始往上的才是官爵。本是一棵树,功劳也就是遮遮雨,得了个五大夫的爵位,已经不错了。后来人一听有“大夫”二字,以为是挺大的官,结果出了错误。
早在唐代就已经弄不明白“五大夫松”是怎么回事了。宰相陆贽有“不羡五株封”之句,已经将“五大夫松”当成是五株受封为大夫的松树了。这样一来,为始皇遮风避雨的大树也就成了五株松树。
秦时“五大夫”就已不存在了。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钦差丁皂保奉敕补栽上了五棵,现在只剩下两棵了。但“五大夫”的封号却因袭不变。后来这些松树附近建立了一座五松亭,这“五松亭”之名,就是来自误解。
漂母是做什么的
《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这就是著名的“乞食漂母”。如果不是韩信的这个故事,漂母是不会为后人所知的。
人们不禁要问,漂母是干什么的?
回答这个问题真的不是很容易。有一本书叫《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其中的《知恩图报,韩信“一饭千金”》就说:“有很多洗衣服的老婆婆(那时,这些老太太的通用称呼叫漂母)在河边做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