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毛主席到上海视察,游览在黄浦江上,毛泽###然向陪同人员提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上海还有个下海吗?”在场的上海人,无言以对,谁也回答不出来。毛泽东说:“应该有。”
毛主席的话,如同在黄浦江中投下一块大石头,于是上海市开始寻找这个不为人知的下海。
找来找去,还真的找到了。在虹口区发现一座叫下海庙的小庙,位于昆明路73号。
据史料记载,下海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从前,这一带多是渔村。渔民出海打鱼,需要祈求神的保佑,便建了这座小庙,奉祀护海女神妈祖。下海庙俗称夏海庙、义王庙,位于虹口区昆明路73号,始建时仅有房屋9间。嘉庆年间荒塌,又重修。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又购地8亩多,逐步扩建。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又增建后殿等10余间。抗日战争初期,下海庙被日军炮火焚毁。1941年起,重新修建。
为了寻找下海人们才注意到它的存在,这时候的它,小得不能再小,而且破烂不堪。
庙小故事多。上海人通过这座小庙破解了上海、下海的由来。
黄浦江的“浦”,在吴方言区原意是小河,多指人工河。宋代为解决吴淞江泄水能力,在吴淞江两岸,大约每隔五里开通一条进入吴淞江的水道,这种支流水道称为浦。吴淞江两岸共有18个浦。
当时,吴淞江现在虹口区海门路一段,南岸有一个浦,称作上海浦。与上海浦相对着,北岸有个浦,叫下海浦。
江南河流命名有个习惯,接近源头的支流称为里或上,靠近下游的称为外或下。上海浦和下海浦,因为位置得名。
上海之名起源于上海浦,但是最后成名是因为酒。
上海本是河流名。后来在这一带设置了专门管理酒税的机关——酒务。因地近上海浦,就称为上海务。上海务滨江临海,人流众多,交易繁忙,税收大增。因为酒,上海务的名气也像酒一样逐渐有了度数。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一下子繁荣起来,竟然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都会之一。
从一条小河,变成收税的办公场所,再变成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这是上海的经历。
而它的比肩兄弟下海,走的却是另一条道路。
明初,因吴淞江河道已经严重淤塞,另外开挖了一条新河,这条河大致是现在的苏州河下游。于是,下海浦被抛弃了。清末,黄浦江西岸被辟为租界,兴建船坞、码头、堆栈、工厂,下海浦渐渐淤塞。1922年,下海浦被完全填埋了。原来的下海浦变成街路,就是现在的海门路。下海没有了。只有一个残破小庙——下海庙,记着它的往事。
可喜的是,1990年,经上海市和虹口区宗教事务部门批准,由上海市佛教协会筹建修复下海庙。1992年1月30日正式开放,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
有意思的是,庙中有一块纪念碑,落款处刻的是“上海下海庙”。上海、下海肩并肩,又坐在一起了。
1928年前没有“井冈山”之名
井冈山是无人不晓的地名,现在有井冈山市,有井冈山风景区,井冈山也确实是一座山的名称。人们多以为,井冈山的名也与其他山的名称一样古已有之。其实在1928年之前并没有井冈山这个名称,是红军到这里之后才有了“井冈山”。
从1928年之前的文字记载中,现在还找不到“井冈山”这三个字。1930年出版的《吉安县志》中记有,吉安县有个井冈市,明朝时这里设过井冈巡检司。这是提至“井冈”二字的最早记载。可是,这个“井冈”在现在的井冈山东北300多里外,与我们所说的井冈山并不是一回事。
1927年10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来到现在的井冈山,但是当时并没有井冈山这个名称。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是1928年写的,写作的地点就是现在的井冈山,但是文章中并没有提到井冈山,而是说“大小五井山区”。大小五井,指的是罗霄山脉中段湘赣边界江西一侧山区,即现在的井冈山。
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给中共中央写了个报告——《井冈山的斗争》。在这篇文章中“井冈山”一名出现了十多次,并且不再提“大小五井”、“大小五井山区”。可以看出,这个时候,是用井冈山代替了大小五井。这是“井冈山”三个字首次真正在文献中出现。
当时战斗不断,关于“井冈山”三个字,也没有人过多注意,因此,也没有留下井冈山代替大小五井原因的记载,我们现在也只能推测了。
首先,大小五井是当时江西省遂川县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五个村落的总称。大小五井、大小五井山区与当时红军占据的范围相比要小得多,用大小五井、大小五井山区说明不了红军的活动地域,所以得选用一个能够说明红军活动区域的地名。于是,有了井冈山。
其次,大小五井、大小五井山区表述上也很不简洁,在战斗很频繁的时期,这样的表达很不适应战争的需要。改以“井冈山”三个字代替,就明确、简练多了。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井冈山”这个名称呢?
在江西省罗霄山脉万洋山五指峰北有一个叫井江山村的村庄。井江山村四面是高山,村在中间,像在井里一样。因当地方言“江”、“冈”不分,又演变成了井冈山村。估计,是用这个村子的名,代替了“大小五井”、“大小五井山区”。毛泽东是个语言高手,对地名也特别注意,可能是毛泽东选择了“井冈山”这个地名。
需要说明的是,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时期,“井冈山”并不是一个山的名,而是指红军割据的地域,包括山地、村庄、城镇。
被蒋介石误读的“黄埔”
“黄埔军校”中的“埔”是个使用频率极低的字,如果不是因为有个黄埔军校,恐怕没几个人知道有这么个字。现在,黄埔军校的“埔”读pǔ,字典上就是这么写的。其实“埔”字本无pǔ这么个读音,是硬让蒋介石等人给错读出来的。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埔”字,有两个读音,一、读pǔ,“地名用字:黄埔(在广东)”。二、读bù,“大埔,地名,在广东”。这清楚地说明,只有在广东黄埔这一个地方,“埔”这个字是读成pǔ的。
在广东、福建、台湾还能找得出一些带“埔”的小地名,如广东河源市有埔前镇,紫金县有柏埔镇,普宁市有高埔镇;福建惠安有南埔乡,南安有杏埔村、埔当村;台湾有大埔、东埔、北埔等小地名,其他省区就难找这个“埔”了。“埔”是个地名专用字,意思是山间的小平原,是闽南方言用字。除了“黄埔”,其他的地名,当地人全是读成bù的。
如此看来,“埔”这个字仅是个用于广东、福建、台湾一带的方言地名用字,使用范围极窄,而且语义单一。可就是这么一个字,却偏偏要弄出两个读音来,在别的地方全都念bù,单单只是到了黄埔这个地方,就要念成pǔ。仅仅只是为一个地名就单独设立一个读音,这不纯粹是制造麻烦,没事找事吗?
其实,“埔”这字原本只有bù一个读音,后来才有了pǔ的读音,问题就出在当年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和他的部下身上。本来黄埔是个很小的地方,没几户人家,“埔”原本也是读bù的。当年建黄埔军校的时候,黄埔师生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当地人极少。蒋介石是浙江人,他的亲信也多是江浙一带吴方言区的人,上海有条黄浦江,那个“黄浦”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了。当时是多事之秋,忙乱得很,哪里还顾得上细枝末节,一看,这个“黄埔”的“埔”跟那个“黄浦”的“浦”模样也差不多,于是蒋介石带头,读成了pǔ。既然蒋介石都这么念,大家也只好跟着这么念了,后来即使是明白的人也就不好“斧正”了。
后来黄埔军校名气越来越大,这个被错读成pǔ的“埔”也就以讹传讹、越传越广,直到让字典上多出一个多音字来,现在已经不可能再更改了。
正说我国省、直辖市、自治区名称由来(1)
我国省、直辖市、自治区名称的由来,说法不一,误解多多。有的地理书说四川得名因境内的四条河流而得名,有的书说山东省因泰山以东而得名……其实,我国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名称多数来自行政区划的演变。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