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司机也来说说真实经历过的灵异事》
第60节

作者: 旅行的瓶子3
收藏本书TXT下载
  哈萨克族人的真诚好客让老伍很感动。苏图拉过来两匹马,其中之一就是他早上在小河湾看中那匹枣红色骟马,没想到苏图这么有心,专门帮他挑了出来。
  “来吧,老伍,穿上这副盔甲,让我们穿越到古时,上战场去拼杀。”
  两人穿着古代的战衣,带着“士兵”,挥舞着“马刀”,策马与“敌人”面对面地冲锋、劈杀…河谷里一时间尘烟滚滚,人喊马嘶,仿佛一段历史时光真的又上演了。
  后来他们又切磋比试了骑马射击、射箭、马术、刀术…,一直到日暮时分,血红的夕阳悬挂在小河湾上,毡房顶开始升起袅袅炊烟,轻轻薄薄的暮霭笼罩着整个河谷,欢腾的庆祝活动才渐渐平息下来。
  但这只是暂时的平静。入夜后,部落里燃起了几堆大大的篝火,男女老少围在一起烤羊、喝酒,唱歌、跳舞、猜谜…热烈的气氛丝毫不输白天。
  老伍、苏图、小吴坐在一个向着篝火敞开的大毡房里,面前摆满了烤羊肉、奶皮子、酥饼等各种美味的食物。扎尔巴老爹和几个族人作陪,不断热情地向客人劝酒,还叫美丽的哈萨克姑娘进来唱歌、跳舞,毡房里不时爆发出爽朗的大笑声。
  扎尔巴老爹和族人都对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非常感兴趣,细细地问了很多问题,比如中国的草原多不多,还有没有游牧部落。中国是不是很大,靠近海边,大海是怎么样的。中国人住什么样的房子,种什么粮食,生活水平怎样…,又问老伍和小吴家里的情况,父母年纪多大,有多少兄弟姐妹,孩子是否听话…,老伍对这位慈祥好客的异国长者还有他的族人充满了尊敬,用流利的哈萨克语一一详细地作了回答。

  不知不觉间,一轮弯月已挂在远处的山梁上,洒下淡淡冷冷的清辉,而部落里的欢庆气氛却依然那么浓烈。扎尔巴老爹心情很好,谈兴正浓,他在问了许多关于中国的问题后,忽然想起了什么,就转头对旁边的族人说:“你去把撒合尔带回来那个东西拿来,给中国客人看看。”然后就对老伍说:“尊贵的中国客人,前几天我的儿子从另外一个牧场带回来一样东西,或许和中国有关,想请你看一下。”

  老伍连忙答应,心里却在思忖,在这偏远的牧场,会是什么东西,还和中国有关?
  日期:2017-09-23 13:55:07
  过了一会,那族人从毡房外双手端着一个托盘走进来,上面放着一个褐黑色的东西。由于部落里靠的是太阳能发电照明,灯的光线不是很亮,所以隐隐约约的老伍也看不清楚是什么东西。
  扎尔巴老爹示意族人把托盘端到老伍面前,旁人从摆满美食的桌面清理出一块地方,他轻轻放下。
  直到这时,老伍才看清楚,刚才这乍一看黑乎乎的东西,是个陶罐。
  可说它是罐,也不太确切,因为没那么矮圆,有点高长,似乎又可以称作是瓶。

  老伍双手小心地把这陶器捧起来,转动着认真地看。它的形制很古朴,釉面呈普通的褐黑色,手感有些粗糙,顶上被一层象是胶漆的东西牢牢封着。他虽然不大懂文物古玩什么的,却也看出这个似罐似瓶的东西不是名贵的器物。
  “我儿子在给羊群掘饮水池时,从地下挖出了它,也不认识是什么。刚好这几天他过来我这参加收牧庆祝,就带了过来。这应该是个文物,过几天我打算叫儿子把它送到政府里去。”扎尔巴老爹在一旁说。
  “扎尔巴老爹,你怎么知道它和中国有关呢。”老伍提出了疑惑。
  这时,坐一旁的苏图先开口了。
  “老伍,这很简单,我们哈萨克斯坦不出产瓷器。在古时候,都是通过丝绸之路由中国运过来的。”
  “不仅仅是这样,它上面还有字,很象是你们中国的汉字。”扎尔巴老爹在一旁补充。

  有字?因为毡房里的灯实在不是很亮,刚才老伍没有看出来。现在听扎尔巴老爹这么说,他又拿起来贴近细看,才发现在陶器的两侧真的有浅浅的圆形阳文,是两个相同的古字。老伍看了好一会,却认不出来是什么。
  他想到了小吴,他是留学生,文化水平比老伍高,应该能看出来。
  小吴接过陶器,推了推眼镜,凑得近近的很认真看了一会,才有些犹豫地说:“好象是个‘魂’字。”
  “魂”字!
  老伍有些吃惊,在这异国偏远的草原牧场里,怎么会有这么一个中国古代的器物呢。而且上面还有“魂”字,更让它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会不会是中国古代商人走古丝绸之路经过哈萨克斯坦时遗落的,又或者是古时哈萨克商人到中国带回来,还可能是后来有迁居哈萨克斯坦的中国人留下的?
  这些都是老伍心中的猜测,对于这个器物是什么,他则是完全没有头绪。

  扎尔巴老爹和苏图他们都在喝茶没有说话,或偶尔压低声音交谈几句,在等着老伍的回答。
  老伍有些为难,扎尔巴老爹这么热情地接待,如果他直接说“不知道这是什么”,似乎有些过意不去。再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国家古时的东西竟然不认识,更是有些羞愧。
  老伍想了一下,就对扎尔巴老爹说:“我在国内有个朋友对古物很了解,请稍等一会,我打电话问问他。”
  老伍叫小吴对那古物拍了几张相片,通过电子邮件发回国内。然后拿起卫星电话拨通了国际长途。

  老伍想到的这位朋友叫商鸿明,原本是家乡一所大学里教中文的教授,后来辞职下海经商。老伍是在一次家乡商会搞的聚会活动上,通过别人介绍认识他的。
  在旁人眼里,商鸿明是个很“古怪”的人,因为他极为痴迷汉文化。老伍在聚会闲谈中听到了一些关于他的“笑话”。
  当商鸿明还是大学教授的时候,有一年大学里中文系的新生第一天上课,学生们坐在教室里兴奋而又期待地等待着老师。当上课的时间到,一个人推开门,抱着书本慢慢走进来,所有人都惊讶得瞪大了眼睛,教室里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原来,他们看到的这个人身穿长袍古装,头戴冠冕,下颔一绺长须,脚踏方头布鞋,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古人的装扮。有一个胆大的女生调侃地大声问:“老师,今天是要拍古装戏吗?怎么不见摄像机呢。”引起一阵轰笑。这人就是商鸿明,他对女生的话不以为意。把书本放在讲台上,弯腰行了个礼,然后用慢悠悠的语调说:“同学们,我叫商鸿明,是你们的中文老师。可能大家很奇怪我为什么这样装扮,我想诸位明白一点,中文就是研习汉语言的学科。我们作为中国人,不仅要学习汉语,更重要的是学习和传承汉文化。脱离汉文化去学习中文,那是本末倒置,缘木求鱼。我想用我微薄之躯的示范,带领诸位重温我们汉文化光辉灿烂的时代。”

  后来,商鸿明果真身体力行,在大学校园里刮起了一股传播汉文化的风潮。他坚持穿汉服,每天闻鸡即起,在学校操场上舞剑。又沐浴晨曦朝露,带着一群追随的学生,在小树林里席地诵读国学典藉。不仅如此,他还掀起了维护传统节日运动,主张用传统礼仪,过传统节日,向那些虚浮华丽,慢慢占领年轻人生活的西方节日宣战。商鸿明得到了很多学生的喜爱,讲课时听课的学生总是挤得满满的。许多学生也受他的影响,深深喜爱上了汉文化。那时候,身着古装的商鸿明,带着一群同样装扮的学生,成为校园里一道别致的风景。

  可是,商鸿明也因此受到了许多抨击。学校里有人说他古怪、迂腐、守旧,误导学生,所教那些是文明的倒退。还匿名告状到校长那,说他行为不端,学术不正,枉为师表。虽然学校并没有怎样,可是周围的讥讽、嘲笑、质疑,还有各种不理解的眼光和闲言,都令他愤懑不已。最终,他也和老伍一样,在四十多岁的时候辞职下海,自己开了一家国学馆,专门给中小学生教习汉文化知识,包括典藉、礼仪、乐器,兼做些书画和古董生意。

  老伍认识商鸿明后,却并不觉得他有多“古怪”,反而很喜欢听他讲汉史、汉文化和汉语典故。每次回国有时间,都会和商鸿明聚聚,两个人也就成了好朋友。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时差是两个小时。老伍在部落里时间是九点左右,国内就是十一点。他知道商鸿明晚睡的习惯,就直接打到了他家里。
  接到老伍的电话,商鸿明有些意外。
  “老伍,你不是在哈萨克斯坦吗?这么晚找我什么事?”

  “老商,很抱歉,我在这边发现一件东西,想让你帮忙看看。”
  “哦?这么急找我,会是什么稀奇的宝贝啊。”商鸿明的兴趣被勾起来了。
  “我发邮件给你了,你打开看看。”
  “好,我正巧在电脑上写点东西呢,马上看。”
  两人也不挂断电话,老伍听着商鸿明在那边窣窣地操作,估计很快就会有答复了。
  但过去了一分多钟,这时间似乎有些长,老伍发现商鸿明那边一点动静也没有了。他忍不住问:“老商,看得怎样了?”

  半响,才听到回话,商鸿明仿佛从睡梦中被惊醒一般。
  “老伍,这东西你是从哪得到的?”语气竟然和刚才的闲淡悠然不同,十分的急促,仿佛乱了分寸。
  “是一个哈萨克老人家里在草原上挖土时发现的。老商,这是什么,很值钱吗?”老伍听商鸿明紧张的语气,心里思忖着难道自己看错了,那是个稀有的古董吗?
  “不不不,从陶质来说,它没什么价值,只是西汉非常普通的黑瓷,是平常人使用的。”
  没等老伍答话,商鸿明却又忽然用异常沉重低缓的声音说:“可是,这种陶器的用途非比寻常。它是一个魂瓶,是汉朝军队用来装敛出征战死将士魂魄用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