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民国政治史》
第14节

作者: 民非明
收藏本书TXT下载
  逼宫的戏唱到这时候也该差不多收尾了,但要尘埃落定,还需要最后一出压轴大戏,这出戏的领衔主演是段祺瑞,戏的内容是北洋军46位高级军官联名上奏请求清廷退位。这出戏对于心理防线本就接近崩溃的隆裕来说简直是颗重磅丨炸丨弹,军队参与逼供,那看来是最后通牒了,无奈的隆裕只能遂了袁世凯的意。
  于是,在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宣布退位,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宣告终结,一个崭新的时代——中华民国正式开启。

日期:2008-10-24 19:17:27

  四、袁世凯时代
  清帝宣布退位,最大的赢家毫无疑问是袁世凯,但是要全面控制局势,他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对于这个政坛老手而言,接下来的所有一切都是崭新的,因为他和所有其他老派政客一样,并不懂民主和共和。而在总统这个位置上作出重大让步的革命党显然不愿意就此认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拉开帷幕。
  最初的较量
  革命党和袁世凯的结合是一场没有恋爱的婚姻,没有恋爱就意味着缺乏感情基础,而缺乏感情基础的婚姻通常都不会幸福和长久——除非婚姻双方能在婚姻过程中日久生情,看起来,对于革命党和袁世凯而言,这种情况并不现实。在婚前协议中,双方达成默契,奉养高堂(清廷可以算是袁世凯的主子),并由袁世凯暂时出任一家之主,管理家中大小事务。清廷宣布退位,就相当于双方已经完成订婚,现在的问题是举行婚礼,而后达成婚后财产分配协议。婚姻是现实的,接下来怎么过,这个家怎么当,家规如何制定,这都是双方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而婚姻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各种矛盾也需要大家共同磋商解决。由于双方的婚姻比较仓促,对彼此的了解也不深,而且缺乏必要的信任,所以矛盾的解决方式就由磋商升级为较量——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显得不那么美满。

  定都之争——在谁家里住?
  虽然双方各怀鬼胎,但是婚礼还是必须按计划进行,只是现在似乎双方对婚礼在哪举行,结婚后在谁家里住产生了一些矛盾,因为在婚前双方的协议上并没有写清楚这件事。
  结婚是一辈子的事,而对于这对夫妻来讲,婚后的住所定下来后也很难变更,所以双方都很慎重。在别人家里住,就意味着要看对方家人的脸色行事,这当然很让人难受,所以没有人愿意住到别人家里,但对于袁世凯而言,要如愿住到自己家里,还需要费些脑筋。
  虽然婚前协议没有写明此事,但是革命党认为于情于理都应该住在他们家——南京,因为让袁世凯成为代理家主已经实在是很大的让步了,没有理由所有便宜让一个人全占了。结婚当然得有诚意,现在革命党已经拿出了诚意,接下来就要看袁世凯有没有诚意了,显然,袁世凯不能在道义上先输一阵,他也得表示出自己的诚意——所以就去南京了?

  袁世凯当然表面上作出一副很想去南京的样子,看看新房啊,拜谒一下历代先祖啊等等——不久前,孙中山已经先期祭祖了。孙中山意思很明白,明朝才是得到革命党承认的祖宗,既然祖宗牌位在南京供养,那么袁世凯也应该守孝悌之义来南京入住奉养先祖。说实话,双方的理念还是有些出入,袁世凯的意思是自己是继承了清朝的家业,而革命党的态度是我们恢复的是明朝的家当。但是,既然双方已经有了结婚的打算,所以还得求同存异啊,袁世凯也得摆出个姿态,要不然这婚就没法结了,所以表面上袁世凯还得表现出乐于接受革命党理念。

  既然革命党占得了道德制高点,那么袁世凯就不能从道义上来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换一个角度。对于袁世凯而言,这当然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这个家里的问题太多,而找个差不多的问题就能抵消掉革命党道义上的优势——毕竟,婚姻是最需要讲究实际的,居家过日子就是个油盐酱醋茶。袁世凯的原则就是没有问题也要创造问题,没有困难也要创造困难,被袁世凯派去创造困难的人是曹锟,此人是袁世凯嫡系亲属,关系匪浅。

  在某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北京市民比较兴奋——要民国了嘛,而曹锟喝得有些多——装出来的,跟他一块的几个小兄弟情绪也有些激动——曹锟煽呼的,奶奶的老头子要走了,咱还不干点应该干的事儿?于是,第二天,出了条轰动新闻,北洋军哗变了。袁世凯马上抓住此事做足文章,你看我也很想来南京看新房,对南京方面的礼遇我也深感荣幸,但是不行啊,情况不允许啊,我还没走呢,几个不争气的就闹事,我要走了还得了,这个家不得乱套了?

  袁世凯本来就说过北方局势动荡之类的话,但是南京方面认为此属推脱,是缺乏诚意的表现,但现在北方还真出事了——你看我没骗你们吧,确实真有问题。略施小计,攻守易位,尽管南京方面有道义上的优势,但是袁世凯的理由更充分,是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为了保证这个家不出乱子,是从大局出发,所以革命党的小局必须让位于袁世凯的大局。

  最终,革命党还是没有能拧过袁世凯,第一次交锋算是完败,而且还是被逆转,看起来袁世凯还真是个角色。呵呵,这才哪到哪,袁世凯现在还是客气的,婚姻还在保鲜期,过了这阵子,革命党就该知道真正的袁世凯是什么人,他的滑头和精明到了什么程度,吃亏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日期:2009-04-14 00:03:05

  组阁——让谁当帮手?
  袁世凯在和革命党的初次较量中大获全胜,于是在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既然婚礼也办了,在谁家住也定了,接下来就要度蜜月了?不好意思,没空啊,因为家大业大,事务繁杂,光袁世凯一个管当然是有些吃力,所以还得找些帮手——民国时代第一届内阁正在热情酝酿中。
  我们还要看看民国这个家到底目前是什么情况,内部到底有多少派别,有没有兄弟睨墙,妯娌不和啊,对这个家以后的发展有没有不同意见啊等等。目前看来,民国这个大户人家确实很复杂,因为除了北洋和革命党这对夫妻之外,北洋方面还有一些关系比较亲密,平时走动也较多的亲戚——比如立宪派。前面说过了,袁世凯在清廷预备立宪时表现很积极,所以跟立宪派的关系还算比较铁,而立宪派基本都是由一些社会上走的出,叫得响的人组成的,实力很雄厚。那么革命党娘家有没有什么拿得出的人呢?好像是没有吧,有吗?这个,帮派份子应该不能算吧?所以呢,情况就清楚了,革命党是孤军奋战,而北洋系还有个帮衬,所以将来不管是分家还是请管家革命党看来都不占优势。

  果然,第一届内阁名单新鲜出炉了,然后革命党吃瘪了,整个输了一精光,以后家庭会议看来是很难有发言权了,为什么?废话,没有人怎么发言?我们来看看这份名单,就该知道革命党心里不是一般的苦了:外交总长陆征祥、内务总长赵秉钧、财政总长熊希龄、陆军总长段祺瑞、海军总长刘冠雄、司法总长王宠惠、教育总长蔡元培、农林总长宋教仁、工商总长陈其美、交通总长唐绍仪(兼)、参谋总长黄兴。最要紧的两个部门,财政部管事的是立宪派的熊希龄,陆军部管事的俨然是袁世凯头号爱将段祺瑞,压根就没革命党什么事。属于革命党的按说不少啊,你看教育部的蔡元培,司法部的王宠惠,农林部的宋教仁,工商部的陈其美,还有参谋总部的黄兴不都是革命党的?这叫什么,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这些部门里就没有一个部门在动乱年代是管事的,统统的没用!有人说现在我军的参谋部势力很大啊,同志们,那是现在,在那个时候就是个虚衔,所以气的黄兴都没去上任。另一个没去上任的是陈其美——此人是革命党元老,本人确实稍微短命了点,但是他的两个侄子很厉害啊,是谁呢?陈果夫和陈立夫,听说过吧?另外,蒋介石也是他举荐给孙中山的,两个侄子之所以能在蒋介石时期风光无限,说到底还是因为他和蒋介石那过命的交情啊,政治生涯的领路人啊,非同小可。所以说到底,真正就职的革命党人也就三个,一个教育部门的蔡元培,一个是农林部门的宋教仁,还有一个是司法部的王宠惠。真正的冷门啊,大家报考公务员的,有愿意去这两个部门的吗?

  所以呢,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这份名单不偏不倚,而且貌似革命党人数还多一些——真正算得上袁世凯心腹的也就是赵秉钧,段祺瑞和刘冠雄,但是仔细看看就知道了,要害部门被袁世凯把持了,这些部门要么是袁世凯的自己人,要么是袁世凯的盟友。这是个实实在在的暗亏,黄兴没有当上陆军总长,而该职位由段祺瑞出任就说明很大的问题了,没办法,谁让黄兴参与的战斗就没赢过呢?

  第二次较量,革命党表面风光,实则一败涂地,袁世凯再次获胜,而且原本在南京的参议院不久后也搬去了北京。对于目前的局面,史家有言,袁世凯攫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日期:2009-04-14 00:04:19

  插议——攫取还是交易?
  我们知道史家的很多话都是要我们自己来思考的,本人写这篇长文的目的不仅仅是和大家共同探讨民国的这段历史,更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一些对于历史的看法。我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想搞得酸文假醋,只是作为一个平民百姓,跟大家说说我的一些思考,如此而已。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