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们不反对要强化个人权威,但是权威的树立不是通过发誓效忠这样的仪式来达到的,而是通过在革命过程中用出众的指挥能力和战略眼光来让别人信服的。共产党内也有个人权威,但是毛泽东是怎么树立起来权威的?是通过他对敌我双方敏锐的判断,对战争形势,中国问题正确的解析,是在无数次的战斗经历中累积出来的,只有这样的权威才是坚固的,才是牢不可破的。孙中山本来就是一个屡次失败的政客,也并没有显示出高人一筹的政治和军事能力,这样的水准就想要别人死心塌地的跟着自己混,那不是开玩笑吗?
因此,我们可以说所谓的中华革命党是孙中山政治生涯中的败笔,是孙中山对政治缺乏认识的体现,也是革命党内部公开分裂的起点。黄兴和孙中山分道扬镳,就意味着孙中山失去了最大的军事支柱,而后孙中山的前途会更加渺茫,在日后的护法运动中被西南军阀排挤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党内的团结是需要的,但是必须通过合适的方式来达到,共产党以后会告诉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达到统一认识的目的。但是孙中山显然缺乏这样的手段,他的直线型思维最终导致的不是党内的团结,而是分裂,被国民党捧上了天的孙中山不仅不是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理想化的政治人物,而且在政治水平上也显得相当平庸。这样一个平庸的政客所领导的平庸的政党是无法取得真正胜利的,历史终将证明这一点。
日期:2009-04-19 19:37:31
五、北洋时代
袁世凯一手缔造了北洋系,也是北洋系公认的老头子,老头子一死,本来就谁都不鸟谁的北洋系就公开搞分裂了,而北洋系搞分裂就意味着中国的乱世真正来临了,而局势显得比袁世凯时代更为复杂。
府院之争
首先说说黎元洪和段祺瑞两个人的旧怨,这两个人之所以会上演府院之争的好戏当然是有理由的,最根本的就是段祺瑞压根就瞧不起黎元洪。
我们前面已经多次说到段祺瑞这个人的性格特征了,两个字来概括,就是“牛逼”,老子天下第一,谁他都瞧不上,当然黎元洪他也瞧不上。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段祺瑞都觉得自己比黎元洪不是强一星半点,满清时代的老皇历就不提了,反正老子是师长,丫就是个旅长;到了民国,老子是袁大总统最核心的人物,军事统帅,黎元洪呢,丫算个屁,不就是被老头子弄过来充门面的吗?要人脉没人脉,要军队没军队,整个一糊弄事儿的。
人际关系中最可怕的是什么?当然是成见了,一旦有了成见,那就基本上很难相安无事了,段祺瑞对黎元洪有成见,所以这两个人如果对上眼了,那就肯定会火星四射。黎元洪当然也知道段祺瑞瞧不上他,事实上,段祺瑞瞧得上的人也没几个,他就这性格,没办法,真正让黎元洪对段祺瑞有意见的是当总统的事儿。
按照各国的通例,大总统在任上由于各种问题无法继续担任此职务,那在下届总统大选前,应该由副总统暂代职权,例子有很多,比如二战时罗斯福死了,杜鲁门顶上来,尼克松因为水门事件下课了,由福特接任等等。当时的民国和国际惯例有所不同,因为袁大头修改的总统选举法中说下任总统由现任总统指定,这个就相当于帝制时代搞传位一样。袁世凯开出了一个三人名单,由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组成,有流言说本来段祺瑞的位置上放的是太子袁克定,但袁世凯后来清醒过来后知道这个不靠谱,就改成段祺瑞了。徐世昌首先表示他干不了,按照国际惯例,愿意推举黎元洪,徐世昌都说不干了,段祺瑞这个晚辈当然也不好意思说自己干,但是他对黎元洪好像还有点疙瘩,反正就觉得这小子白占那么大一便宜,最后还是徐世昌来调停,才终于让菩萨顺利的登位。
徐世昌这个人是北洋时期民国的重要人物,大家对他有印象肯定是因为五四运动的时候他正好是总统——悲哀啊,被人记住还是因为这种倒霉事。但其实,作为一个职业政客,徐世昌在北洋系中的地位是仅次于袁世凯的,他是袁世凯的密友,而段祺瑞,冯国璋等人都是袁世凯的部下,这说明不管从辈分上,还是从资历上,他都是最高的。所以,袁世凯死后,他就一直以北洋领袖自居,还老想着恢复老北洋团结一致的旧时光——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说,这里先作铺垫。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段小插曲当然传到了黎元洪耳朵里,这回他就对段祺瑞有看法了,这不明摆着拆我的台吗?那好,咱俩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当然,最后黎元洪还是当上了总统,而内阁的老大则是死敌段祺瑞。这回有热闹看了,较劲开始了!第一个问题,就是国务院秘书长的人选问题,大家知道国务院秘书长的重要性吧,俗话说现官不如现管,而国务院秘书长就是现管,负责国务院大小事务,是总理的主要助理。
当然了,既然是总理的助理,人选就应该由总理来定了,段祺瑞不含糊,推出他的首席心腹徐树铮(字又铮)。徐树铮是个什么料呢?俗语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让段祺瑞看得上的当然就是和段祺瑞性格差不多的,徐树铮的性格堪称是和段祺瑞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不带错样的。想当年袁世凯当总统的时候,段祺瑞就曾经想过那么安排,碰了钉子——袁世凯怎么可能容忍这么个货?现在,旧事重提,段祺瑞觉着这么个事儿应该没啥问题吧,毕竟助手是我的。
结果是,黎元洪不同意,为啥不同意呢?理由很简单,就是徐树铮那脾气换谁都受不了,而且徐树铮跟他的主子一样瞧不上黎元洪。这回是捅了马蜂窝了,段祺瑞还真觉得黎元洪不识抬举了,丫总统干什么用的?不就是帮我盖个章的吗?我安排个人,你跟这起什么哄?结果还得由徐世昌出面,才将此事摆平,水晶狐狸果真是名不虚传啊。
这事完了吗?当然没完,因为徐树铮刚上任没几天就给黎元洪脸子看了,压根就没把他这个总统放在眼里,不单是徐树铮本人,包括徐树铮的一众手下走路也是脸朝着大天的,连正眼也不愿意瞧一下黎元洪。而黎元洪自己的秘书呢?那可真是受够了国务院的气了,但是没办法啊,只能忍着,忍不了怎么办?辞职呗。有没有?当然有了,这个差事一般人干的了?
这还只是个铺垫,为两方较劲开了个头,说到底也就是个小事,虽然让人心里不是那么太舒服。但是怨恨就是慢慢的逐渐的累积起来的,有句话叫冤家宜解不宜结,说的就是其实一般而言两个人结怨就是慢慢累积起来的,累积到了一定程度,就很难解开来了。
真正让黎元洪和段祺瑞撕破脸皮的是关于一战的参战问题,这话可能不太准确,应该是说对德的宣战问题。大家想想,以当时民国的情况,有这个对德宣战的实力吗?其实倒也不是真去打仗,就是表个态,意思就是我要跟你绝交了。
黎元洪背后的是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以及南方势力。什么?当年为什么黎元洪要帮助袁世凯来办孙中山?咳,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黎元洪需要找个帮手,孙中山需要在朝内找个代言人,所以就和好了呗。而黎元洪在朝内的主要帮手是国会,因为国会中的议员大多数是国民党——慢着,国民党议员不是被袁世凯给清理出去了吗?现在袁世凯都死了,国会还不会重开啊?
国会的作用是啥呢?简单的说,就是使绊子,比如你说一个事,提请国会通过,国会就可以找个借口给否了。而段祺瑞被国会否掉的提案可以讲也是不少的,因此,段祺瑞对国会那是怀恨在心啊,恨不得学习老头子把国会解散了完了。但是段祺瑞也不是什么善茬,他当然没有解散国会,而是利用手中的枪来对抗,你要否是吧?行,那先问问各省督军同不同意。这叫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黎元洪背后的是一帮文弱书生,而段祺瑞身后的则是腰粗膀圆的军人,谁牛逼还看不出来吗?所以说,这叫宪政吗?这叫军政!因为国会说了不算,军人说了才算!
本来呢,美国是打算支持黎元洪对德宣战的,因为美国当时也宣战了——美国就擅长收拾残局,捞便宜,但是日本突然又冒出来了。日本的意思是,只要段祺瑞同意对德宣战,我就拿出大把的军费给你,让你好好的发展发展。那日本跟这起什么哄啊?这还不简单?以后德国败了,那德国原本在胶东的权益还不就归了日本了?五四运动是怎么闹起来的?不就是因为这个吗?所以,美国赶紧改变态度了,让黎元洪不要打了,不能让日本人占了便宜。
因此,事情就是黎元洪说不让打,而段祺瑞又说必须得宣战,两方就这样杠上了。从合法性上来讲,国会如果不同意宣战,那就不能宣战,所以段祺瑞也是在这方面吃着亏——以后他就长了个心眼,组织了个安福国会,这说明人是在挫折中成长的。但是段祺瑞也有招啊,还是老套路,召集各省督军开个座谈会,最后通电邀战——这个招数以后还会经常用到。但是,黎元洪压根就不鸟,有了国会和美国人作后台,他根本就不怕这个,所以,段祺瑞以往屡试不爽的招数第一次吃了鳖。
段祺瑞的督军团没有成功,那就只能采取威逼的办法了,于是他拿了一份对德宣战的文件,要求黎元洪签字,黎元洪只能无奈同意,刀架在脖子上,没有办法啊。那就算黎元洪签了字,得不到国会同意也没用啊,于是在国会热烈讨论的时候,督军团又现身了,过来横加干涉,弄得议员们很不开心。在民国,当什么别当议员,不是饿肚子,就是被赶走,要么就是被要挟,一句话,就是没法当。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