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民国政治史》
第32节

作者: 民非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曹锐去沈阳面见张作霖,讨论这一段时间的局势,张作霖当着曹锐的面大肆斥责吴佩孚不服管束,目无尊长,还挑衅式的问曹锐三哥(曹锟)是否能管住吴佩孚,弄得曹锐很没面子。虽然张作霖表示造成目前局势的主要原因在于吴佩孚搞掉了他一手扶持的梁士诒内阁,让他下不来台,所以,只要吴佩孚同意梁士诒复出,这场仗就可以避免。实际上,梁士诒下台只是借口,张作霖的真实目的是入关,控制中枢,让偏安一隅的奉系成为北洋的正统。

  曹锐这个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二百五,他居然相信张作霖那一套说辞,居然相信张作霖所谓亲家比部下亲的鬼话,曹氏家族混到如今这个份上,没有吴佩孚可能吗?曹锐对于老张的发飙居然诚惶诚恐,生怕害了亲戚情分,又生怕让张作霖笑话自己连部下都管不住,张作霖何等精明,他就是要让曹氏兄弟疏离吴佩孚,好让吴佩孚孤立,从而达到攻吴倒直的目的。但是曹锐同志显然连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孰轻孰重都没有分清楚,大家想想,曹家人就这点可怜的智商,少了吴佩孚他们可能赶走势力强大的段祺瑞吗?

  还好,曹锐虽然愚蠢,但是曹锟并不笨,曹锟这个人表面上一团和气,看着像个忠厚长者,在小事上也疏于算计,经常吃点小亏,但是曹锟之所以能混到今天这个份上,还是有道理的,那就是曹锟在大事上从来不糊涂。比如他对吴佩孚的态度,他当然也对吴佩孚坐大颇有忌惮,甚至一段时间内和吴佩孚的关系也并不融洽,但是真要出了事,他分得清主次,这就是他比他的傻弟弟高明的地方。

  面对张作霖的挑衅,曹锟终于下定决心了,他明白张作霖此来的真正目的绝不是简单的吴佩孚,而是整个直系势力,所以不能再跟张作霖扯皮了,关键时候当断则断,既然战事无可避免,他就不能坐以待毙,目前最重要的当然是要安抚吴佩孚,让他知道老大支持他。所以他跟吴佩孚发去了一份电报,这份电报在民国史上都堪称经典,这份电报的全文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亲戚虽亲,不如自己亲。你要怎样办,我就怎样办。”大家想想,你如果是吴佩孚,看到这样的电报会是怎样的心情,曹锟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吴佩孚,准备跟吴佩孚生死与共,而吴佩孚当然也会深感厚恩,拼死效命。

  亲戚虽亲,不如自己亲,这句话经典的概括了整个政治生态,政治上唯一靠得住的就是自己,在利益面前,所谓亲戚,所谓兄弟都得统统的靠边,曹锟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弄清楚了一个道理,就是吴佩孚虽然有些跋扈,有时候不太听话,但是到了生死存亡一刻,他依然是自己所能依赖,所能全心信任的力量。
  可能很多对民国比较熟悉的朋友对曹锟这个人颇不以为然,甚至会认为以他的才具能够混到那种地步简直是运气到家了,甚至将直系辉煌的功劳全部给了吴佩孚,但实际上,曹锟虽然不那么精明,但是却大智若愚,他可以在小事上吃亏,但在大事上,到目前为止,他所做的一切决策都是无可指摘的。吴佩孚虽有军事长才,但是性情刚烈耿直,容易得罪人,曹家兄弟以及后来的冯玉祥跟他闹翻都有他的性格因素在里面,吴佩孚就像是一匹烈马,能否很好的使用,取决于骑师的水准,当然,曹锟就是那个出色的骑师,他很好的驾驭了这批烈马。

  什么是老大?老大最要紧的并不是自己有多少能耐,而是他能否让自己的下属发挥出水准,曹锟尽管自己没有什么太强的能力,但是因为他善于让吴佩孚一展所长,毫无顾忌,所以他就是一个出色的老大。能在关键时候对吴佩孚投上信任票,并授予全权,这说明曹锟这个人大巧不工,在民国舞台上堪称一时俊杰。

日期:2009-04-25 18:09:47

  群殴变单挑
  曹锟将权力交给吴佩孚就是对张作霖宣战,咱俩虽是亲戚,但是如今你要我的命,所以也休怪我不领亲戚情分了。曹张二人整顿军队,列兵以待,民国再次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中。当然,有爱打仗的就有不爱打仗的,比如目前皖系的独苗卢永祥,可能有人说还有福建的李厚基,但是李厚基派性色彩并不重,卢永祥是深皖,而李厚基则是浅皖——后来还投靠了直系。

  卢永祥的算盘是直奉两系相互牵制才可让他保有地盘,而两方真要打起来,他作为失势的皖系,不管谁输谁赢都免不了一方坐大,对他保住浙江和上海都会是很大的威胁。所以卢永祥力促曹张和解,并愿意做调人,还联合了一些同样不愿意打仗的督军,发表通电,请求双方在天津会面,免去争端。
  张作霖虽然气焰嚣张,但是因为此时联合的孙中山那里迟迟没有做好准备——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下文做详解,而要单挑,张作霖并没有把握,所以也想先缓一缓。吴佩孚当然知道张作霖打的什么算盘,所以联合直系人马发表通电,正式跟张作霖邀战。此后双方又打了几次嘴仗,虽然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其实没有哪方是有道理的,但是在战前打嘴仗却也是一个景观,历次战争均是如此,反正就是想从气势上压倒对手,证明自己才是替天行道。张作霖也从一开始单纯指责吴佩孚到后来直接奔着曹锟而去,这个转变就预示着双方彻底撕破了脸皮,谁劝都已然没用,这场仗是非打不可了。

  张作霖本来以为自己是毫无疑问会赢得战争,因为他联合了皖系,孙中山以及张勋,甚至还有河南的督军赵倜(想要让吴佩孚内院起火),但是这几股势力真到了关键时刻,却全都哑了,苦心策划的群殴突然就变成了单挑。皖系的老大段祺瑞对打仗态度很消极,大概是他在野的这段时间吃斋念佛内心已经少了些戾气,老大态度不明朗,几个手下当然也没了主心骨,皖系算是放了哑枪;孙中山本来是铁票,态度也很积极,但是我们的孙公此时没有处理好内部关系,跟陈炯明弄出了点问题——具体容下文细细道来,导致北伐受阻,孙中山也算是歇了;张勋就更是消极了,他的部队本来就散落了,而他自己既没有收众起兵的心愿也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张勋也靠不住了;赵倜则是还没起事,就被吴佩孚事先察觉,给废了。如此一算,张作霖找的那么多盟友最后竟然全都帮不上忙,本来计划的好好的联军作战,现在变成了他孤军对直,结果可想而知了。

  这次战争跟直皖大战简直是一模一样,雷声大雨点小,策划了半天,最后虎头蛇尾,双方速战速决,仅用六天,吴佩孚就让嚣张的张作霖尝到了苦头。决定战事的关键是双方在长辛店的较量,吴佩孚采取稳守反击战术,待张景惠部军火即将告罄之时,出起兵绕到张景惠部身后,两面夹击,大败奉军。长辛店一战,奉军西路军溃败,中路军闻听此变,军无战意,纷纷败退,而东路军原本形势尚可,但张学良在战争中受了点小伤,影响了作战,于是奉军撤回滦州一带坚守。

  第一次直奉战争是民国史上一次经典的逆转,原本奉系来势汹汹,几路大军准备合围吴佩孚,无奈途中生变,变成了直系和奉系的单挑,而吴佩孚的军事才华也是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经此一役,吴佩孚的声望达到了顶峰。这次战争再次说明,任何盟友都是靠不住的,指望别人来帮自己赢取胜利犹如镜花水月,打仗还是得靠自己的力量来,张作霖玩弄小聪明,想要通过其他力量和吴佩孚交战来坐收渔翁之利,结果算盘打错,致使兵败垂成。

  然而,吴佩孚虽是个军事天才,在人情世故上却屡有差池,一个政客若是总会得罪人,那么他也不会长远,吴佩孚便是如此,尽管他一生功业经此一役到达顶峰,然而直系内的争斗也开始渐趋激烈,最终证明将会毁掉属于直系的时代。

日期:2009-04-26 08:27:22

  四分五裂的直系
  其实直系的分裂早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前便有征兆,曹锐,曹锳兄弟见不得吴佩孚在直皖战事中功高震主,与其已有隔阂,曹锟为了跟奉系打仗,甚至暂时罢免了曹锳的师长之职,将兵权全数交予吴佩孚,可以说,曹氏兄弟与吴佩孚这对上下级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吴冯的一些事
  但是要说吴佩孚最后功败垂成,还得说他和冯玉祥之间的矛盾。冯玉祥早年贫苦,14岁便从淮军当兵,但是冯玉祥一直对朝廷不满——跟张勋入伍后扶摇直上不同,冯玉祥的军人生涯可以说是屡遭磨难,所以对清廷也没什么好感。冯玉祥这个人天生有反骨,属于一个跟谁就反谁的主,只要稍有不顺意,便有反心,所以他的早期生涯就显得格外丰富多彩,基本上是升迁,免职,周期循环,升迁是因为他能立功,免职是他总是不尊上级号令,擅自主张。因为如此波折,所以冯玉祥直到直皖大战之后才为人所知,而这个比孙中山还能折腾的主也注定是民国历史上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在直奉一次大战之前,冯玉祥是陕西督军,大家觉得奇怪是吧,因为在直奉分赃的时候,明明是直系阎相文取代了皖系陈树藩成为陕西督军,为此早就有意西北的张作霖还不满意,冯玉祥怎么就冒出来呢?原来是阎相文天生命途多舛,居然把鸦片膏子当驴肉给吃了,正史说是误吞鸦片致死,这个死法和李纯倒确实有一拼,一般来讲,这种诡异的死法肯定就都有黑幕,当时时论也多以为是冯玉祥搞的鬼。不管如何,冯玉祥肯定是因此发达了,他成为了陕西督军,并以此为基础大力扩充军队,成为了一支劲旅,因为老本营在西北,所以他的部队称为“西北军”,这支部队我们以后会多次讲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