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民国政治史》
第37节

作者: 民非明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还好,并不是所有人都离开孙中山了,而能在这个时候给予孙中山安慰的人必将得到孙中山的垂青,而这个人赫然是先前用气使性,喜怒无常的蒋中正。患难见真情,在孙中山落魄潦倒之时,蒋中正毅然决定前往永丰舰赴难,这是一步险棋,但只要度过此次艰险,孙中山得以东山再起,蒋中正必定能够飞黄腾达。毫无疑问,孙中山并不容易被打倒,他是个极端的人,所以对于胜败的认定也是极端的,他从不认输,所以蒋中正赌对了。我们说过,孙中山的性格不适合当政客,但同时,孙中山的不认输也让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别具一格的政客,他一生败绩无数,死后却能地位煊赫,在以成败论英雄的政坛简直是个奇迹。孙中山虽然未能成功,所幸他的对手同样也是失败者,而孙中山的后辈们为他赢得了死后的一切名誉和光环。

  蒋中正在国民党内其实算个后辈,而且在孙中山看来,他性情狂躁,缺乏历练,但是此次能在孙中山落难之时出手相助,却大长了他在孙中山心目中的地位,也为他日后成为黄埔军校校长从而奠定一生地位取得了政治基础。蒋中正用他在永丰舰上的40天换取了日后50年的显赫地位,老蒋确实是个能明断时机的好手,这也是蒋中正在政治生涯前期最聪明的一步棋。

  虽然孙中山仍然心存幻想,甚至在初登永丰舰之时攻击炮台,发泄心中郁闷,但是北伐军最终败退,孙中山也只能作罢,离开广东,前往上海,然后收集残部,准备和陈炯明再决高下。孙中山还会回来,而陈炯明只是孙中山政治野心中的一段小插曲,对于孙中山而言,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北伐的信念。

日期:2009-04-29 08:42:36

  福建的反吴三角
  李厚基这个人我们前面简单提了一下,名义上是皖系,但是因为南方的局势特别复杂,而皖系在南方的实力本身就有限——在巅峰期也是如此,所以李厚基一直是个拥皖系之名,无皖系之实的人物。后来皖系被直系打败之后,李厚基的福建就更是岌岌可危,还好,我们的李厚基同志思想搞活,不在一根绳上吊死。自从皖系完蛋之后,他就跟孙中山等人眉来眼去,努力搞好亲善,当年陈炯明在护法的时候也一直都在福建,双方相处还算可以,后来陈炯明收复广东也是从福建发兵的,所以说,李厚基同志是个浅皖,成色不足。

  但是现如今,南方更乱了,陈炯明把孙中山从广东赶走了,这样一来,原本有地盘的孙中山一下地盘没了,而福建呢,就有可能成为孙中山的目标,而且这个威胁很现实,因为许崇智的北伐军战败以后就退到了福建,原本大家都有地盘的时候可以亲善,现在一个已经成了空了肚子的老虎,所以亲善不下去了。李厚基左思右想,觉得得找个强有力的靠山,否则他的福建就保不住了,那么论局势,目前谁最吃香呢?对了,当然是直系的吴大帅了。

  其实,李厚基对他的主子皖系早就不满意了,原因是那个跟直系打仗大败而归的徐树铮尽喜欢在别人地盘上插一手,福建现在就有王永泉的一个混成旅是小徐的武装,平时这个王永泉对李厚基也是把谱摆足,好像他的主子现在还是老大一样,那你说,李厚基能高兴吗?小徐自从大败之后,靠着日本人溜到了浙江,投靠了卢永祥,但是他不甘心啊,不想消停,到处乱窜,把人都弄烦了。一个败军之将,手下都那么嚣张,李厚基当然有气了,不过,从今以后,我李某不用看你的脸色了,因为我的新主子就是让你滚蛋的吴佩孚。

  李厚基自从有了后台,胆子大了,除了王永泉跟他在福建不对路,还有个叫臧致平的也不是他的人,这个人更了不得,有一个师的兵力在福建,李厚基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撤了臧致平的师长,然后又要求北京把王永泉调离福建,此举就是要跟皖系全面划清界限,意思是老子已经是直系的人了。
  但是我们的李厚基虑事不周,太草率了,人家吴佩孚还没做好接手的准备,你就跟人家提前撕破了脸皮,真要打起来,你能顶住让吴大帅援兵赶到还好说,你要顶不住不就白瞎了?李厚基果然不行,真是顶不住,按说许崇智也没啥本事,一辈子尽打败仗玩了,但是就是这样的人李厚基也架不住,经过许崇智和王永泉那么一折腾,李厚基仓皇逃窜,可怜李厚基逃都没能逃了,直接被抓了现行。

  李厚基完蛋了,福建突然变成了两家人的天下了,许崇智和徐树铮,这两家以前是死敌,在段祺瑞牛逼的时候,双方可是较足了劲,这回同是天涯沦落人,皖系早就不行了,而许崇智同志最近又被陈炯明给赶跑了,所以颇有惺惺相惜之感。其实孙中山和皖系早在直奉一战之前就已经有了联络,共约伐吴,只不过因为一系列的原因没有成功。

  这回夺下了福建,皖系的意思是干脆跟张作霖说好了,趁着这个机会讨伐吴佩孚,让卢永祥打江苏,张作霖出关打北京。但是孙中山可没有这个意思,孙中山整天想的是如何杀回广东,活剐了陈炯明。因此孙中山虽然有了个福建的立脚之地,但是还是有杀回广东的计划,他跟陈炯明的恩怨也该有个了断了。
  我们可怜的吴大帅福建梦还没做一半,就被不争气的李厚基当头一棍打醒了。我们的吴大帅当然想出兵援闽,但是具体下来又是乱七八糟的胡搞,一会让当了俘虏的李厚基当什么讨贼总司令,一会又要陈炯明来解决问题,反正胡搞了半天,好不容易快到手的福建重新回到了皖系的怀抱,而这个地方竟成了反吴联盟的大本营。不过还好,因为民国每次在一个地方发生兵变,总是要找个善后督办,既然李厚基完蛋了,那么吴佩孚就想接着这次善后的机会在福建安插上自己的势力,吴佩孚是这么想的,但是要办到,还要费些周折,我们会在下文对此事做详细的介绍。


日期:2009-04-29 13:51:45

  了断
  自国民党方面和皖系共同搞定福建后,孙中山就时刻想着如何回师广东,驱逐陈炯明了,毕竟下属造自己的反,讲出来并不好听,脸面也无光,所以孙中山一直想把失去的脸面挣回来,在福建站稳后就策划着怎么攻粤了。
  陈炯明当然也不傻,他也时刻注意着福建方面的动向,毕竟他当年就是从福建出发,从桂系手里取走广东的,所以他对福建那是百分之一百二的重视,还派兵驻扎在边境,以防不测。但是陈炯明忘了,孙中山别的能耐确实有限,但是活动能力着实不错,一会二次革命讨袁,一会护法讨段,折腾来折腾去,总有人愿意跟着他闹腾,孙中山屡遭失败的原因不是闹不起来,而是虎头蛇尾,跟着他闹腾的总是过不了几天就腻味。

  这次为了报陈炯明的一箭之仇,孙中山当然也把他的看家本事用上了,找上了一堆人,反正不管是什么方面的,只要愿意跟陈炯明作对,他孙文就能给好处,所以孙中山呼呼啦啦的找了一票人,包括部分滇军(包括驻扎福建和广西的)和桂系残部。反正以前的恩怨咱都别过不提,只要这次能跟着他倒陈,咱就是朋友,要说孙中山确实不容易,他总想打仗,手里的人马又总是有限,只能靠着那帮见风使舵,墙头草一般的军阀,一个战争狂,手里没有足够的军力,这真是人生一大悲剧,孙中山就是这样的悲剧。

  所以,讨伐陈炯明的部队压根就一开始没从福建进兵,陈炯明在闽粤边境上修筑的工事成了马其顿防线,孙中山本部没成开路先锋,相反,孙中山煽呼的那帮人成了讨陈的生力军,这一下直接打了陈炯明一个措手不及。滇桂联军按说其实是一帮乌合之众,但是架不住陈炯明压根就没防备,甚至前一段还送钱送衣的让滇军回云南,这回直接一下把陈炯明打懵了。

  陈炯明要说也确实不容易,他这是孤军作战,架不住孙中山这拉一帮人,那又拉一帮人的,所以迅速就败退了,本来以为是一场艰难的战事,但是因为广西方面为孙中山打开了一个老大的缺口,所以两路夹攻,陈炯明终于是招架不住,离开广州,退守东江。
  其实,从陈炯明造反之日起,他的失败命运就已经决定了,孙中山虽然暂时被他赶出广东,但是影响力还在,军力尚存,所以,尽管陈炯明兵力不少,但是和他一块搞联省自治的赵恒锡,唐继尧之流关键时刻成了甩手掌柜,不管他了。陈炯明说要联省自治,那是奔着联邦制的大路就走了,而其他地方喊联省自治那是为了保存实力,保住地盘,所以真要他们到时候跟陈炯明搞攻守同盟,根本就办不到。说到底,陈炯明还是太天真,那个时代是搞不了什么联邦制的,大家见天打来打去的,只有能打出个黎明,问题才有彻底解决的可能性。

  陈炯明的失败证明,在乱世,只有枪杆子才是说话管事的,不管什么制度,达不到军事上的统一,那就什么都谈不了。试想,当年的民国,连各省的军队都是五花八门,各门各派的,这样的情况搞得了联邦制吗?就跟后来国共重庆谈判一样,军队问题是核心,如果各派都死抓着军队不放手,拿什么和平,拿什么民主?因此,尽管当时陈炯明的主张还是得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社会名流诸如胡适等人的赞同,但是乱世之中谈民生,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玩笑。

  任何伟人都是踩着他人的尸骨成就伟业的,谁杀到了最后,谁就是英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