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场马拉松——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人物结局》
第44节

作者: 曲昌春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9-11-29 09:21:06

  镇守江都的杨广长年驻守江都,每年只去长安朝见一次,在一次朝见中,他敏锐地发现了母亲对太子杨勇的厌烦,这时他知道,鸡蛋终于有缝了!
  从此之后,杨广开始行动,以前他是没有机会,现在他不会放弃机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运作,太子杨勇的形象江河日下,而晋王杨广的形象与日俱增,围绕在皇帝、皇后身边的人都为杨广说好话,而泼向太子杨勇的基本都是脏水。更重要的是,独孤皇后坚决站在了杨广这一边,她特别喜欢次子杨广和儿媳萧氏,在她的眼中,这才是未来皇帝和皇后的组合。
  而太子杨勇,不仅不注意小节,而且不喜欢父母为他娶的正妻,最后导致正妻在被冷落中突然发病去世。更让独孤皇后不能容忍的是,杨勇不喜欢正妻,反而跟其他小妾生了十个儿子,最宠爱的那一个小妾身世不清不楚,可能还是一个私生女。

  让一个私生女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让杨广这些亲王日后去看这个私生女的脸色?这让独孤皇后无法接受!
  在独孤皇后以及权臣杨素的帮助下,晋王杨广如愿以偿的扳倒了太子杨勇,杨勇最终成为废太子,而杨广一跃成为货真价实的太子。
  杨广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来了,父皇杨坚将他册立为太子,在册立仪式上,杨坚对他说了一句话:吾以大兴,公成帝业!
  这句话影响了杨广的一生。
  要做皇帝,要做青史留名的千古一帝!
  四年后,杨坚驾崩,杨广即位成为隋朝的第二任皇帝,在他面前是一片阳光灿烂,他要在这片灿烂中成为千古一帝。
  在最初的几年,他很上路,很有千古一帝的模样。
  在这几年里,他整修长城,开挖运河,招抚西域,平定吐谷浑,在他的手上,隋朝的疆土达到最大。
  后世对于杨广的指责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挖运河,二是征高丽。

  其实对于运河,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科书一味的指责杨广开挖运河是为了个人享乐,其实有失片面。杨广开挖运河或许有个人享乐的因素在里面,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运河沟通南北,大大促进了南北的融合。
  可以说隋朝大运河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非常深远,大运河影响了其后一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国东部的城市群都是因为大运河的开挖而成型,这些城市群包括北京和天津,洛阳和开封,扬州和杭州。而且随着大运河的开挖,中国的经济重心由传统的西部向东部转移,东部随着历史的进程逐渐超过西部,一直延续到今天。
  已故旅美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说,皇帝似乎比同时代的人更懂得运河对于帝国的价值;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在考察过大运河遗址后发表过一篇文章,转发到网络后,文章的题目叫《仅凭大运河就应该为隋炀帝翻案》。
  历史总是有温度的,当时的人们为了开挖大运河付出了血汗,今天的我们无法真正感受。不过可以对比一下万里长城和大运河,这两项工程都是中国历史留给后人的财富,然而他们的始作俑者得到的待遇却判若云泥。

  万里长城的始作俑者是秦始皇,尽管后人指责他残暴,但同时承认他是“千古一帝”;
  大运河的始作俑者是杨广,大运河非但没有成为他的功绩,反而成了他的罪证,由此背负着千载骂名!
  没有公平可言!
  杨广第二个被后人指责的是穷兵黩武,三征高丽。

  其实,这同样也是一个双重标准的问题。
  征高丽其实不是杨广的发明,汉武帝时便对朝鲜半岛进行了征讨,并在那里设立了汉朝的四个郡。杨广征高丽,其实是效仿汉武帝。
  在杨广之后,李唐王朝其实也征高丽,千古一帝太宗李世民也曾经有过一次御驾亲征,同样也失败了。在李世民之后,他的儿子李治继续对高丽的征战,终于在公元668年将高丽灭国。从隋文帝杨坚时便开始的对高丽征战,历经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四朝,终告完成。
  征高丽并非穷兵黩武,而是地域政治的需要。如果坐视高丽在中国的东北部崛起,必然会对中原政权造成威胁。
  无论是开挖运河,还是远征高丽,其实都是杨广“千古一帝”计划的一部分,他想通过开疆扩土成为千古一帝,然而好的初衷,并没有收到好的结果。
  这个世界或许就是这样,好的愿望并不一定收到好的结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也仅仅是理论上的,有过生活阅历的人都知道。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