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也就是朱元璋从事皇帝工作的第一年,他不断接到各地大臣送来的奏折,陈说中原各地的荒凉。明督府左断事高巍奏本说:臣观河南、山东、北平,数千里沃壤之土,自兵灾以来尽化为蓁莽之墟。土著之民,流离军伍,不存十一,地广民稀,开辟无方。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也是“地瘠民稀,萧萧数楹”。朱元璋看完奏章,不由得掩卷沉思,治国的当务之急是开垦土地,增加人口。
户部郎中刘九皋向朱元璋建议:山西人口稠密,可以迁移到人口稀少的地区。朱元璋大手一挥,做出决定:宜如其言。
于是明朝历史上一场分期分批,规模宏大的移民潮在山西洪洞县的一棵大槐树下拉开了序幕。
中原无鸡鸣
中国的皇帝们登基之后,都喜欢选择两个吉祥的汉字作为自己的年号,年号的作用一则是为了方便称谓,二则是想讨个好彩头,希望自己做皇帝能够顺顺利利,万事如意。
元朝皇帝元文宗的年号为至顺,顾名思义,至顺就是最顺,可是事与愿违,从至顺年开始,元朝度过了最不顺的最后三十八年,直到朱元璋夺了天下,进入洪武二年。这段时间里,黄河发生了七次决口。每次洪灾都是黄水滔天,方圆数百里,顷刻变作一片汪洋。万家淹没,灾民奔散,呼号求救之声凄厉悲惨。黄水过后,尸陈遍野,村舍沦为废墟,良田变作沙洲。幸存的人群根本没有机会为自己庆幸,随之而来的瘟疫又像斩草除根一样,再次夺取更多人的生命。
《元史﹒五行志》记载,元朝末年的雨旱灾,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大蝗虫也来凑热闹,频频来袭,共计18次。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造成受灾地区赤地千里,渺无人烟。
比天灾更可怕的是人祸。元朝领袖们只识弯弓射大雕,政权建立在军事暴力的基础上。蒙古进入中原后,将人民分为四等,一等是蒙古人;二等是色目人,包括西域、中亚各族人和西夏人;三等是汉人,包括北方曾受辽金统治的汉人、契丹人、女真人;四等是南人,包括原来南宋境内的汉人及其他部族。并且规定,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吏,必须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汉人最多只能做到副职。蒙古人无故杀死汉人、南人,只是罚钱了事;汉人或南人杀死蒙古人,常会受到灭族的处分。在民族歧视的政策之下,老百姓不堪其辱,全国各地的抗元斗争此起彼伏。元朝为了加强对汉人的防范,禁止汉人、南人打造和私藏武器,不得打猎、聚众、学习武艺。其中最搞笑的规定是,每十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晚上不许点灯,不准夜行。晚上肚子饿了想出来吃个宵夜,那是绝对禁止,搞不好还要掉脑袋。
1351年,安徽农民刘福通和一群人被征调到河南兰考县去疏通黄河,他们在河道底下挖出一个独眼石人,石人背上刻着两行字: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一招是中国农民造反的惯用手法。
以刘福通、韩山童为首的白莲教,头裹红布,点燃元末农民起义的导火索。与此同时,台州方国珍,蕲州徐寿辉,泰州张士诚,先后揭竿而起。两淮、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农民纷纷相应。元军出其精兵强将与农民军决战,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元史﹒脱脱传》记载,元军大将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
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的本质是残酷的,战乱的直接后果是人民的生灵涂炭。《元史﹒察罕铁木尔传》记载,农民军两次与铁木尔部队交战,“两战皆败之,斩首级万余级”。
经过十几年的搏杀,朱元璋在各路农民起义军中冲出一条血路,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最终收复河南,北定幽燕,统一中国。但经过战争的洗礼,中原大地只剩下一片荒凉,冀、鲁、豫、苏北、皖北一带已经是十亡八九。
朱元璋得了江山,过了三十一年没有战争的日子。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挥一挥衣袖,走了。朱元璋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把接班人安排稳妥,皇位由二十二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是为建文帝。可是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不服,打着“清君侧”的幌子,号称靖难之师,挥戈南下,开始了长达四年的皇位争夺战。
朱允炆派开国老臣耿炳文,率三十万大军北上平叛,结果“三万将士被杀,二万坠河死亡,数万被俘”。
建文二年,朱允炆改派李景隆迎战朱棣,调集各路军马五十万,进驻居北京、天津和石家庄三角中心的河间地区。在河北雄县白沟河展开拉锯战,结果又是大败,“死二十万人,被俘十万人”。
四年靖难之役,主战场在北平、永平、保定、真定、河间以及济南、东昌等府的辖区内。其间,有的民众为了保卫家园,自动组织起来抵抗燕军。朱棣胜利后,在这些区域展开了一场大屠杀,对忠于建文帝的军队和百姓杀无遗类。
如此一来,十室九空无人处,万户萧瑟鬼唱歌。有个传说是,当时在冀鲁豫三省交界的十字路口摆上金元宝,过三天三夜再去看,竟然原封不动放在那里。此番景象真的成了: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告别大槐树
山西洪洞县有一座广济寺,是唐代贞观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侣济济,香客往来络绎不绝。
广济寺旁边有一棵汉代古槐树,树身数围,树荫能够遮蔽几亩地的范围。大槐树上面驻满了黑压压的老鸹窝。清晨和傍晚的时候,一群群乌鸦在槐树上空盘旋聒噪,景象十分壮观。
大槐树下至今流传这样一个传说:明朝官府张贴告示,诱骗山西民众,说除了广济寺大槐树底下的居民不迁移,其他地方的人一律迁出山西。因此,成千上万的山西人聚集到大槐树底下。可是官府出其不意,将大槐树团团围住,所到之人,不论男女老少,全部迁走。一时间百姓齐哭乱嚎,被绳索捆绑串联到一起,形成一条条迁徙的长龙,在官兵的呵斥和鞭挞之下,缓缓上路。
明朝移民的故事很多,因为山西是战时避难所,战争之后,山西显得人多地窄,土地占有不均,劳动力相对过剩。政府采取“移民就宽乡”的原则,把农民从人多地少的地方,迁移到人少地多的地方。洪洞县地理交通方便,政府便在香火鼎盛广济寺的大槐树下设局驻员,组编列队,发放“凭照川资”。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历时近50年间,大槐树下有正史记载的大规模移民就有18次,移民人数多达百万,地域分布18个省市,涉及豫、京、津、冀、鲁、苏、皖、湘、鄂、陕、甘、宁、晋、桂、内蒙和东三省的500多个县,800多个姓氏。声势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堪称旷古绝今。
洪洞大槐树下,一批又一批移民万般无奈,踏上茫茫不知归宿的迁徙之路。临行前,只能回首凝望高耸的古槐,秋叶凋零,鸹窝点点。亲人的呼唤,老鸹的哀鸣,在身后渐行渐远。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两句民谣,流传数百年,现在到山西寻根问祖的人几乎是尽人皆知。
明朝大移民最早开始于洪武三年,移民大体分为遣返、军屯、商屯和民屯等几种形式。遣返就是对在战乱时期逃到山西避难的外省人,要求他们返回原籍。军屯就是籍民为军,大搞农业开发。如洪武二十八年,山西马步官军26600人往塞北筑城屯田。商屯就是招募商人到人稀地广的地区开垦荒地,向官府缴纳粮税,然后回原籍领盐引作买卖。
当然,更大规模的移民还是民屯,政府将有丁无田,或者丁多田少的人家,迁到人少地广的地区,其中有很多人是自愿的。洪武九年十一月,明政府迁徙山西真定农民中的无产者,到安徽凤阳屯田,并发放棉衣。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山西沁州农民张从正等116户自愿外迁屯田,户部给以奖励。但是,更多移民的办法还是采取了诱骗、征派和强迫的手段。《洪洞县志》记载,明朝政府制定的移民条例为“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