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场马拉松——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人物结局》
第51节作者:
曲昌春 日期:2009-12-08 09:01:29
不过安禄山的日子也不是一帆风顺,在张守珪的手下他还是吃了很多苦,由于张守珪嫌他胖,因此安禄山从来不敢多吃,每顿饭只敢吃个半饱,每天都觉得饿,但是仍然不敢多吃。
饿着肚子的安禄山还是保持了骁勇能战的传统,并逐渐赢得了张守珪的信任,几年后,张守珪收安禄山做了养子,安禄山有了靠山。
有了靠山的安禄山从此扶摇直上,不过几年后又遇到一道坎,又差点死掉一回。
公元736年,奚族和契丹族叛乱,安禄山受命讨伐,然而这一次安禄山却一败涂地,几万人出征,全军覆没,安禄山只带了十几个人跑了回来。
丧师辱国,按律当斩!
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念及安禄山以往有功,存心想留安禄山一名,于是便让人把安禄山押往长安,同时给朝廷写了呈文,把前因后果说明了一番,是杀是留,朝廷说了算!
最先看到呈文的是中书令(宰相之一)张九龄,就是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那位。
张九龄一看呈文,再一看安禄山的长相,心中大叫一声不好,此人有反相,将来乱幽州者必定是这个胡人,还是早杀为好!
张九龄在呈文上签上了自己的意见:杀!
然而,等到呈文递到皇帝李隆基那里时,事情有了180度的转弯,李隆基看过张守珪的呈文后,反而觉得安禄山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能杀!
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吧,免除官职,以普通一兵的身份随军效力!
张九龄急了,这个人不能留,留下必为祸患。
李隆基摇摇头,你别老拿王衍和石勒说事,不要枉害忠良!
王衍和石勒是怎么回事呢?
王衍是西晋的高官,在石勒还是少年的时候,两人曾有一次偶遇,王衍一看石勒的面相大吃一惊:将来乱天下者必是此人!
为了将祸患消灭在萌芽之中,王衍派人去找石勒,然而却没有抓到,石勒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数十年后,石勒果然造反,建立了“后赵”国,而王衍最终也死于石勒之手。有意思的是,当王衍落入石勒之手后,居然反过头来向石勒献媚,奉劝石勒早日称帝。石勒对这个以清谈闻名的高官并不感冒,他把王衍安排到一个石屋里,他打心眼里烦这个人。
半夜,石屋被人推倒,那个有着惊人远见的王衍便无声无息的从世间消失了。
回过头来说安禄山,公元736年这次遭遇其实让他因祸得福,尽管官职被剥夺了,但是却给李隆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李隆基的脑海里,在幽州,有一个叫安禄山的人很能干。
三年后,安禄山和史思明的伯乐张守珪开始走下坡路了,他因为一次谎报军情被御史弹劾,最终被贬为括州(今浙江丽水东)刺史,悲愤交加,背部生疽,到任没几天就死在了括州刺史任上。
伯乐张守珪死后,千里马安禄山一发不可收拾。
公元742年升任平卢节度使
公元743年加授骠骑大将军
公元744年同时担任范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
公元748年受赐铁券
公元749年受封东平郡王,唐朝将帅封王,由此发端!
要知道,在贞观年间,战功卓著的李靖、李世勣也不过被封为国公,而安禄山却一步到位,受封东平郡王!
电视剧《我这一辈子》里何冰饰演的赵二有这样一句台词:人这一辈子,都是自己作的!
这句话,李隆基可以与赵二共勉!
日期:2009-12-09 07:53:21
公元751年,安禄山再进一步,加封为河东节度使,至此手握三镇,分别是范阳(原幽州)、平卢、河东,当时唐朝诸镇中,兵力超过5万的总共有5个镇,而安禄山一个人就有两个这样的重镇。
由于范阳主要防范日益强大的奚和契丹,因此范阳是所有节镇中兵力最多的一个,手握三镇的安禄山手中兵力已经达到十八万三千人,这还不加上随时可以从少数民族征调的雇佣兵!
安禄山是有准备也是有预谋的,而那位曾经英明神武的皇帝却已经老了,曾经的斗志早已在杨贵妃的温柔乡里消磨殆尽,他已经对朝政提不起兴趣,更不想去想安禄山这个让人头痛的问题。
李隆基不是没有怀疑过安禄山,因为他所信任的宰相杨国忠不断地在他耳边提醒:安禄山必反!当然杨国忠不是为国为民,他是为了他自己,对于这个不把自己放在眼里的安禄山,他早就向处之而后快。
公元753年,安禄山与杨国忠掰了一下手腕,杨国忠信誓旦旦地对李隆基说,陛下召唤安禄山试试,他肯定不来!
然而安禄山来了,这一下让杨国忠坐了蜡。
在公元754年的正月,安禄山用自己的表演证明,自己是一顶一的国家一级演员,明明心中已经磨刀霍霍,然而表现出来还是无比忠诚。
安禄山眼含着热泪对皇帝李隆基说:“臣是外族人,不识字,也不懂得迎合上级,陛下您不嫌弃我不断地提拔我,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宰相杨国忠一直想杀我,陛下,您可得给我做主啊!”
说完,安禄山眼泪哗哗流淌,李隆基被打动了,如此一个性情中人怎么可能会反呢?我从来不负他,想来他也不会负我吧!
李隆基将安禄山安抚一阵,心中对这个人的信任又加重了一层。
这次会面,安禄山同样“贼不走空”, 他又请求担任闲厩、陇右群牧,这个职务是替朝廷管理战马,如此以来,天下好马尽入安禄山手中。
在返回范阳的路上,安禄山一改在长安城的沉稳,一路急行,日行三四百里,累死多少马无所谓,只要早日离开长安这个是非之地就行。
自此,安禄山反意已决,手握二十万精兵,天下上等战马皆收入帐中,同时战备已经准备多年,反是必然,不反才是偶然。
公道的说,安禄山对李隆基还是有点感情的,原本他并不想在李隆基的任内反,因为毕竟李隆基对他不薄,至于继任的太子,他是必须反的,因为为了表示效忠李隆基,他已经把太子得罪到家了。
安禄山曾经在长安遇到过太子,但是他装傻,愣是不拜。
李隆基好奇的问,见了太子,你为什么不拜啊!
安禄山装傻问道:“太子是什么?臣只知道有皇帝,不知道有太子!”
李隆基如同幼儿园的阿姨一样教导说,太子就是日后的皇帝,你应该参拜!
安禄山这才对太子行了礼,然而太子的脸色已经铁青,他知道安禄山在装,但是隐忍没有发作,不是不发,而是时候不到。
除了太子的因素,宰相杨国忠也是安禄山必反的原因,这两个政敌早已水火不容,同样是李隆基跟前的红人,他们都看对方不顺眼,置对方于死地正是各自的梦想。
远在范阳的安禄山反意已决,他只是在等待时机,这时朝中上蹿下跳的杨国忠在不断的触摸着他的底线,你倒是反啊,反啊!
此时的李隆基在做什么呢?他给自己找了一堆沙子,只要把头埋进去,他这只鸵鸟就看不到所谓的危机了,反正我有沙子,我看不到!
不过杨国忠在耳边说的多了,李隆基的耳根又软了,公元755年,李隆基再次征召安禄山进京面圣,安禄山拒绝了,理由是有病!
随后李隆基为他留在长安的儿子安庆宗赐婚,请他前往长安参加婚礼,他还是拒绝了,不去,就是不去!
危机一触即发,安禄山早有准备,而李隆基还是没有准备。
如果仅仅是一个安禄山,或许还不会谋反,要命的是安禄山身边还有两个谋士,两个人的名字都很有意思,一个叫严庄,一个叫高尚,这是两个不安于现状的人。
安禄山或许可以满足于手握三镇受封郡王的现状,而严庄和高尚却不满足于仅仅是王府谋士的现状,如果跟着安禄山一起开天辟地,那么不就是开国重臣了吗?
这个诱惑太大了!
几方因素交织在一起,公元755年十一月,范阳鼙鼓动地来!
值得一提的是,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渔阳鼙鼓动地来”,其实写错了,“渔阳”和“范阳”是两地,看来白居易地理没学好!
接下来就是历史教科书上说的“安史之乱”。
盛唐梦碎,长安蒙尘,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开创的盛世唐朝在这一年遇到了分水岭。
关于“安史之乱”的宏大叙事,大家去看教科书就可以了,接下来我将焦点对准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这四个人,历史教科书上对于他们的结局说的很简单:一一被杀,其实不然,他们的人生结局很有戏剧性,很值得说道!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