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弹可破的历史葡萄---蜗牛爬过二百九十年的故事》
第37节作者:
吃青菜的蜗牛 一天,长安城的某个大院子里,出现了一座原汁原味的突厥式大帐,边上烤肉的火堆、架子等家伙一应俱全,几条大狗窜来窜去,好一副自然田园场景。打门口经过的人们无不对这家主人的奇怪嗜好投去好奇的目光。
这个院子,正是颉利和家人的居住之所。而这个帐篷及周边物品的布局,自然也是出自前可汗颉利的手笔。
终于有了个喜欢的场所,应该可以稍稍安慰一下自己寂寞孤独的心灵了吧。动手之前,颉利的确是这么想的。所以帐篷一搭好,他就从原来居住的房屋中搬了出来。随同他一起进帐的,还有他的家人。
可是,有些事情,忘记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否则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痛苦。而这正是上帝赐给人类忘却这项本领的初衷。
颉利同志忽略了这一点。住进帐篷之后他的心情非但没有平静下来,反而更加痛苦,后来干脆抑郁了。
于是,喝酒成了他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当然,颉利没有像刘文静那样拔出刀往柱子上猛砍——帐篷里压根就没柱子,也没有骂骂咧咧。他每次喝酒喝到high时,就与家人和手下一起,像以前那样仰天长啸,放开喉咙,高歌本族的原生态民歌。只是与现在很多歌手为了唱而唱不同的是,颉利是发自肺腑地用自己的心去歌唱,直至唱到声泪俱下,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记得以前看到过一句话,大意是说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创作中去,才能创造出撼动人心的作品。颉利无疑是这句话的忠实饯行者。随着他歌唱水平的不断提高,曾经戎马半生的他在唐政府丰厚的供养下居然日渐消瘦,身体一天天的垮了下去。
自从颉利住到长安,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政府的非公开监视下。劼利全身心投入行为艺术,李世民的龙案上自然少不了相应的记录。考虑到东突厥作为一个实体政权已经不复存在,颉利的艺术行为仅仅是抒发一下思乡之情,对政府不构成任何实质性威胁,因此李世民对之并不反感,反倒是对这个多年的老对手心生怜悯起来。
为了帮助颉利恢复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李世民决定派他去有大量野生麋鹿的虢州当刺史,希望可以通过郊游狩猎来帮助他排解心中郁积的愁闷。
人事任命下来后,颉利并没有表现出唐太宗期望的欢喜,而是坚决辞让,不愿前往赴任。
李世民讨了个没趣,只能再次任命颉利为右卫大将军,赐良田美宅,再一次把他给供了起来。
这事儿看起来有些奇怪。唐太宗明明是一片好意,外出狩猎是颉利的老本行,对于颉利恢复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可颉利却为何要辜负这一片好意呢?
事实上,换作其他任何一个人遇上这种情况,相信都会很高兴地去当这个虢州刺史,唯独颉利除外。只因为他也曾是一国之君。
作为东突厥汗国的大可汗,军事上一再惨败,政治上经营不善最终亡国,这本身就是对颉利最大的侮辱。虽说是被赦免了死罪,还得到了对方的优待,然而从喝令别人到被别人喝令的滋味是很难受的。每天都在别人的屋檐下生活,看不到出头之日,这才是颉利心中最大的苦闷。偏偏这苦闷又不能和任何人说,因为这种亡国的痛苦如果表现出来无异于宣布自己存有谋反之心。
原先的那些突厥酋长、贵族们可以继续做大唐的子民,不同的无非是主人从大帐中的颉利换成了金銮殿上的李世民。可他颉利不一样啊,他可是曾经的万人之上,无人之下。现在每接受一次任命他都感觉是莫大的侮辱。所以唐太宗的一片好心在他的眼中就变成了自己是别人可以随意踢来踢去的玩物。与其恭恭敬敬地叩谢恩典,多接受一次别人的命令,还不如坚决不去,少受一次这样的侮辱。
纵观各国历史,一国的文臣武将归顺敌方后备受重用的大有人在,但以君主的身份被俘或投降后还能大显身手的却几乎没有,他们能够做到寿终正寝已经是一种莫大的奢望了。
病在身,犹可治,病在心,根难治。
直到贞观八年,颉利去世,这种情况也没有得到好转。
颉利去世后,朝廷追封他为归义王,谥号“荒”(谥法:凶年无谷曰荒,认为他不修民政,年年用兵,导致国内缺吃少穿,民不聊生)。为照顾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李世民特批原先东突厥的各部落民众前来送葬,并以火葬的形式将他安葬。
颉利死后,打小就一直照顾他的原东突厥官员吐谷浑邪极度悲伤,在留下一封遗书后自杀。遗书上表示自己是为颉利殉葬而死,希望朝廷能够满足他的愿望,把他埋葬在颉利的墓旁。李世民知道后十分惊奇和感动,万没想到夷狄之人君臣情分竟也如此深重,于是又加封吐谷浑邪为中郎将,并遵从他的遗愿将他安葬在颉利墓旁,并命令中书侍郎岑文本在两人的墓碑上记录下这段感人的故事。没过多久,最后归降大唐的原东突厥小可汗阿史那苏尼失同样为前主人自杀殉葬。
呜呼,千百年之后,蜗牛仍想对这两位的义气深重表示崇高的敬意!
日期:2009-07-02 23:06:19
蜗牛不才,找了很久只找到了几张日本人画的唐朝地图。
比较下来,这张贞观元年的地图最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在现在的青海和新疆南部一带,当时是由一个名叫吐谷浑的汗国统治的。
“吐谷浑”中的“谷”读“yu”,原本是个人名。这个人是辽东鲜卑一位叫慕容涉归的单于的儿子。不过,他并不是未来的单于接班人,只因为他是单于小老婆所生。
和汉人一样,当时鲜卑人的嫡、庶之分非常清楚,所以当老爹慕容涉归挂了之后,即位的是嫡子慕容若洛环,他与吐谷浑二者素来不和。于是,在西晋永嘉年间,慕容吐谷浑率领着自己统率的部族从黑土地东北不远万里地迁移到了西北部的甘肃、青海一带。
当时在西北生活的主要是羌、氐等部族,开始时他们并没有给予这些外来人口较多的关注。不过这些鲜卑人并不满足于有口饭吃,他们在不断地扩展着自己的势力。当羌人和氐人意识到这一点时,为时已晚:一个鲜卑人的国家已经建立,原本是东道主的羌、氐人沦落为鲜卑人的臣民。
为了纪念伟大的开国先驱,吐谷浑的孙子叶延继位时,正式改国号和种族的名称为祖父的名字——吐谷浑。吐谷浑汗国自建立后,曾先后依附于南朝的宋和齐,后又改投北魏。在这一时期,其首领自称为可汗。北魏时,吐谷浑可汗因生擒五胡十六国中的夏国末代帝王、赫连勃勃大王的儿子赫连定一役有功,被北魏政府册封为西秦王。
公元591年,隋朝将光化公主下嫁给吐谷浑可汗为妻,两国交好。但在隋炀帝杨广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军击败吐谷浑军队,灭亡吐谷浑,在新取得的土地上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将整个吐谷浑并入中原王朝版图。
没过多久,在杨广一手导致的天下大乱中,慕容家族乘势重新建国(慕容博、慕容复父子要好好学学,不要天天只顾着在江湖上混名声),最新的可汗名叫慕容伏允,称号为步萨钵可汗。
他最喜欢做的事,便是到边境上去打劫。
唐朝建立后,吐谷浑一度也曾派遣使者来进贡,表示修好。不过还没等使者离开,吐谷浑军队已经开到了唐朝的鄯州城下,大大抢劫了一把。
唐太宗愤怒了:这是人做的事吗?哪有一边来进贡一边来进攻的?
李靖也很愤怒:当初我趁唐俭出使东突厥的时候进攻,是做好了陪上唐俭性命的准备。结果是我直捣黄龙,还救了唐俭的性命。你们倒好,使者还在长安,就敢发兵进攻,是不是认为我们不敢杀了他们?!
虽然君臣二人都很想好好教训吐谷浑一顿,但朝中的主流意见还是认为边衅不可轻开。孙子曰:兵者,国之凶器也,不可不察。军事行动的后果难以预料,应是迫不得已才采取的最后手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