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弹可破的历史葡萄---蜗牛爬过二百九十年的故事》
第42节作者:
吃青菜的蜗牛 面对如此的大好形势,契苾何力“刷”地一声拔出战刀,还没有开口,士兵们已经以猛虎下山之势扑了上去。
有了这样的开局,战斗过程也不用细说了,比平时训练砍木头难不了多少。唐军当场斩首数千人,俘获牲口二十多万头,以及慕容伏允的老婆与儿子们若干。只可惜的是,慕容伏允久经沙场,逃跑从未失手,再一次成功逃进了沙漠。
再看唐军主力。
收到契苾何力等的捷报后不久,远征军总司令、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李靖满面春风地走出大帐,吩咐手下:“打开营门。赶快多准备些好酒好肉,再安排好一大片宿营地。待会有贵客上门!”
听了这话,大家都非常不解,这地方,哪来的贵客?
这时有人悄悄走到了李靖身边,小声地提醒他:“将军,先头部队还在突伦碛休整,没这么快回来。现在准备是不是太早了点?”
李靖也不做解释,只是神秘地一笑,说:“不错,他们现在还回不来。只是咱们今天另有贵客。大家就不用多说了,快去准备吧!”
于是带着一肚子的不解,人们还是各自散去,该干嘛干嘛去了。
与此同时,不远处的荒野上,一支吐谷浑军队正在向李靖大帐方向开来,权臣天柱王也在其中。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他只是部分前来。
这一部分,便是他的人头。
却说当年隋炀帝杨广灭了吐谷浑后,慕容伏允的嫡长子慕容顺被留在了杨广身边,名为驻京,实为人质。从此,慕容顺同志的外交生涯开始惊险不断,因为他老爸最喜欢做的,就是去边境玩捞一票再闪人的游戏。
还好,一切都只是有惊无险。慕容顺忍辱负重,一直捱到了杨广被杀,才趁乱从江都逃回了长安,并有幸亲眼目睹了唐朝的开国大典。
不久,否极泰来的慕容顺还迎来了人生中的一大转折:老爸慕容伏允派人前来向李渊示好,在表示愿意帮助唐朝安定西北边境的同时,提出了释放慕容顺的请求。
此时正值李渊初登大宝,百废待兴,也想借助吐谷浑的帮助尽快安定边疆的局面。
于是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慕容顺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然而有得必有失。由于此前一直看不到慕容顺平安归来的希望,慕容伏允已经册封另一个儿子为太子。换句话说,慕容顺头上未来可汗的光环已经不在。因此,回来后的慕容顺一直对此耿耿于怀。
偏偏有人却还要往他的伤口上再撒把盐。掌权的天柱王倚仗可汗的宠爱和信任,在慕容顺面前也常常是趾高气扬,颐指气使地说话,俨然没把这个前太子放在眼里。对此,慕容顺一直是看在眼里,恨在心头。
现在,吐谷浑面对着唐军的打击一败再败,可汗都像丧家犬一样逃进了沙漠。其他贵族们的日子也是相当不好过,天天东躲西藏,居无定所。丧气之余,他们将满腹的怨气都指向了天柱王:要不是你个混蛋没事找抽的天天去打劫,至于引来这么多如狼似虎的军队吗?我们现在过得这个鸟样,都是你害的!
天柱王虽说是手握大权,但那不过是个名头。真正的权力,不在于官衔,而在于你说得话能行多远。
在这种状况下,被视为罪魁祸首的天柱王显得一天比一天孤立无援。
终于有一天(具体日期不详,只知是贞观九年(公元635年)5月的一天),愁眉苦脸的天柱王正独自坐在营帐里发呆,忽然听得外面传来一阵喧哗,而且声音越来越大。原本就心烦意乱的他一下就火了,撩开营帐走了出来,骂人的话刚到嘴边,却又被自己给活活咽了回去——好几把锃锃亮的大刀就在眼前,正对着他的心窝。
为首的正是那个一直被他所瞧不起的前太子慕容顺。只听得他说:“祸首在此,大家杀了他,为民除害。把他的人头交出去,大唐就会撤兵,咱们就又能过上好日子了!”
天柱王正要反驳,可嘴刚张开,却只见刀光一闪,他的人头已在地上打滚了。
随后,慕容顺派人向李靖递上降书,表示归顺。这才有了上面的那一幕。
国家已经投降,作为孤家寡人的慕容伏允身边仅剩一千多人,以及一望无际的黄沙。缺吃少穿,缺兵少粮,大家都意识到,靠他们这些人,既无力反击唐军,又不可能穿越沙漠投奔他国。就算撞大运没死在沙漠里,又怎知唐军是不是已经在自己的前方排好了阵势?算了算了,唐朝人恨的只是慕容伏允和天柱王,我们不过是一伙小喽啰,拿人钱财,替人办事,应该不会把我们怎么着。
只十来天的工夫,一千多人几乎逃亡殆尽。剩下的几个人是真的绝望了,他们唯一想做的便是保住自己的脑袋。
要保住自己的命,就得委屈可汗大人了。于是,慕容伏允被左右勒死在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剩下人等向唐军投诚。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李靖,从且末向长安发来捷报:已征服吐谷浑!至此,对吐谷浑的军事问题全部解决。
大唐太宗皇帝、天可汗李世民于当年5月18日收到报告。经过内部商议,21日发出如下诏书:封慕容顺为西平郡王、吐谷浑可汗,重建吐谷浑汗国,永为朝廷屏障;命且末道行军总管李大亮率兵支援,帮助慕容顺巩固政权。
日期:2009-07-02 23:11:13
第二十三章 辉煌外衣下的内部争斗
虽然征服了吐谷浑,但远在长安的李世民并没有时间去高兴。因为五月六日,已经中风一年多的太上皇李渊去世了,享年七十岁。
李渊与李世民,曾经父子情深,但随着李家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张,随之而来的除了荣华富贵,还有就是感情的淡漠。一切人都不可信,只有权力最亲近。李建成、李元吉血溅玄武门,李渊也被迫主动让位给双手沾满亲兄弟鲜血的李世民,并做了九年太上皇。
李渊“禅让”退位之后,就变成了现代英国女王或是日本天皇的角色,除了偶尔出席宫廷宴会和各种仪式外,再也没有多少其他的正式活动。
太上皇李渊的生活状况到底如何?正史没有相关记载,但我们还有其他资料可寻。贞观七年(公元632年),监察御史马周向李世民送上了一份奏折。这份奏折的内容比较多,还有些批评李世民赏罚不当的情况在里面,就不一一抄录了,但这份奏折中的一些建议,反映了李渊父子当时的关系状况。
蜗牛把相关内容整理了一下,涉及李渊的部分主要有以下三点:
1.东宫在长安城中央,大安宫在皇宫以西。这两处的格局规模,都要比陛下的寝宫来的简陋狭小,百姓们皆以此为憾事。建议对大安宫进行修缮和扩建,使之更加雄伟和高大,以符合人们的希望。
蜗牛点评:这些内容乍一看,像在说工部尚书的工作内容,但实际上却大有讲究。
东宫,是皇太子的住处;而大安宫,则是太上皇李渊退位后的住所。
皇太子是未来的皇帝,是现任皇帝的儿子,比“父皇”住的地方小一些,简陋些很正常,也符合“父为子纲”的要求。而太上皇李渊住的地方,也比较简陋就不太好交代了。毕竟那里面住的可是皇帝的亲爹,儿子住的金碧辉煌,老爹则窝在小破房子(相对而言)里,多少有点不符合伦理纲常。而且,居然破到了“百姓们皆以此为憾事”的地步,可见寒酸的程度。
马周这话,就是想提醒李世民:太上皇住的太差了,京城内众人皆知,很不好听,要采取些补救措施。至于把东宫也放在一起提及,蜗牛认为是拉来当垫背的,“太上皇”三个字,很可能在当时的李世民看来属于敏感字眼,如同“秃”、“贼”之于朱洪武一般。把儿子和老爹的住处一并说下,可以淡化这种危险,也更容易被接受。
2.太上皇年岁已高,陛下应该早晚陪伴,伺候饮食。
蜗牛点评:这句话貌似很简单,建议李世民多去尽孝心,好好照顾老头子。但细究起来,关键在于“应该”两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