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满清三百年——历史可以写得好看》
第10节

作者: 陈长江
收藏本书TXT下载
  况且,当时的明朝,从战略高度去考虑,实在需要一位忠诚的“奴仆”来帮助大明稳定辽东。在李成梁时代,前期老李新官上任三把火,干了一些实事,几年后军备慢慢废弛了,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余威犹存,但李成梁的确需要一个聪明的帮手,而不是聪明的对手。努尔哈赤就这样成了他的一颗棋子。
  十六世纪九十年代,正是女真各部相互争夺进入白热化的时期,明朝政府也遇到一系列的麻烦事。
  首先有辽东戍边大将李成梁遭遇弹劾,万般无奈之际,李将军只得宣布自己下课。至于辽东今后的政策会有怎样的变化,谁也说不清楚,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操心。事实上李成梁去职后,辽东短短几年八易其帅,可见守辽东好像还真成了李将军的看家绝活。
  其次,1592年,抗倭援朝战争爆发,辽东的主要兵力上了朝鲜战场,而且一打就差不多七年,明朝实在没有闲暇顾及女真之间的你争我夺,能够稳住,暂时对明朝不构成实质性威胁就行了。你说明朝还有能力介入女真事务,甚至扼制女真做大,基本上是一句胡话。

  再次,万历皇帝在朝廷也是天天和那帮所谓正人君子的文臣吵架,无非就是争是不是快点立太子呀,谁想讨皇帝欢心呀,皇帝是不是不想用咱们呀这类无关国家根本大计的混蛋问题,万历的脑袋都已经快爆了,说他为国家操了多大的心,也只能是一笑置之。

日期:2009-03-09 16:32:15

  连载(27)
  也只怪努尔哈赤藏得太深,在他的真面目浮出水面之际,我只能悔之晚矣。此前是否有人看到努尔哈赤对明朝的潜藏威胁呢?有,但是没有人有足够理由说服李成梁,当然也不能说服明廷。
  我们今天的埋怨未免有事后诸葛亮的嫌疑,狭隘地以为没有努尔哈赤,就没有满洲的勃兴,坦率地说,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应持的观点,它犯了一个最起码的错误,那就是夸大了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秦朝末年,陈胜当王的时候,当时肯定有不少人相信非陈胜不可以灭秦,可是后来陈胜挂了,天也没有塌下来,江山代有才人出嘛,事实证明,项羽刘邦等同志干得都还不错。所以说没有努尔哈赤就怎么样怎么着了,实在是没有道理。
  也许你还可以继续争论,说明朝的灭亡带有必然性这点我承认,可是我宁肯希望李自成及其后代统治中国,也无法接受满清,正是满清,造成了中国前所未有的封闭窒息和落后。

  所以我还是要告诉你,你还是犯了同样的错误。
  因为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李自成是否真有能力摆平辽东,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各派军阀和地主武装,从理论上讲,可能性完全存在,但是事实上从他那套班子来看,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我这样分析并不是说满清统治中国一定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也不是牵强曲意去解释什么,我只是要表明我们对历史应持的态度——尊重历史的选择,哪怕它有太深刻的教训。关键是怎样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这话小学生都会说,包含的道理我们也都懂,但是否认真去面对和思考过,就说不准了。侵略与征服当然不值得颂扬,问题是文明面对野蛮,何以如此脆弱?这令人深思。难道真是可以逃避的历史悖论?
  我认为,这个问题搞不清楚,所有不可预料的,甚至原本不可能成为悲剧的东西,都可能以悲剧形式重新上演。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自古以来我们不乏对生命问题人生问题的诸多真知灼见,然而我们太缺乏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终极叩问。
  还有人乐观的假设,明清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具备走西方资本主义的诸多条件,如果不是满清,中国早就比美国不知强多少。且不说这种假设是否成立,进行这种简单的类比,在西方人看来,这种思维就已经构成天大的笑话。
  首先我们要扪心自问,我们具备产生西方式资本主义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土壤吗?非也。西方资本主义进行一切运作的目的是要追求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中国传统社会呢?在道学家看来,在正人君子看来,在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看来,在掌握舆论话语权的以施教者自居的人看来,我们是耻于谈经济利益的,尽管每个人都在孜孜以求。前些日子看《李小龙传奇》,李小龙的美国老师就一针见血指出了这种“中国式的虚伪”,这种虚伪其实表现在很多方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从来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

  中学时读过一篇文章《乐羊子妻》,至今记忆犹新,我觉得有必要重温一下。

日期:2009-03-10 07:01:50

  连载(28)
  《乐羊子妻》(节选)如下: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如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一篇文章,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无可厚非,然而多年来我们总是习惯某个标准答案,学生只得按照老师的讲解去生吞活剥,基本不提自己的见解,有价值的见解那就甭提了。
  可是当我们再细读全文,认真反思时,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弊端,那就是热衷于道德说教,当年老师教学时也主要是引导咱们接受某种教育,什么我们要学习什么啦,从小要怎样做啦等等。
  如果把这篇文章放在美国的课堂上,估计学生会有许多五花八门的质疑。为什么要“捐金于野”?学生可能搞不懂,因为道理明摆着,如果人人学习羊子都“捐金于野”,那世界上就没有“黄金储备”这个概念了。这对于美国人来说,简直是不可理喻。
  中国的学生似乎一下子就接受了这个空洞的说教:志士不饮盗泉志士,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我们的文化从根本上否定了一个人必要的经济要求。所以只要提“以德治国”,就不可能有西方式的资本主义。

  帽子筐得再大,调子唱得再高,板子拍得再响,老百姓只要粮食,一旦这点可怜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历史的悲剧就重复轮回上演。在探索了几十年社会主义之后,今天我们总算弄明白了这个问题,你想在明末清初能对这个问题有实质性的认识,基本是瞎掰。
  所以现在我们国家把私有财产明确置于法律保护之下的时候,对于中国而言,我认为它在文化上的意义比在经济法律等方面的意义还要大,我们真的接受了一种给予人的正当合理的经济要求的文化。它不再耻于言利,不再重义轻商,在官员面前,我们无须仰视,面对利益,大家的心态都一样,没有矫饰,没有包袱,没有自卑,没有等级,没有畏惧,还有,都有一颗平常心。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现在再问这个问题,头就有点大,因为那个标准答案我们都知道,回避这个问题,不是觉悟不高,不是思想落后,也不是大脑愚钝,而是我们的文化思维在悄悄转型,你不必杞人忧天,世界没有堕落,现在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怎样赋予这种文化更为理性的引导,我们需要这方面的思想大师。
  现在我们可以平常心去面对四百年前中国发生的一些事情,随着努尔哈赤势力的膨胀,他的政策也更为灵活,手段也更为多样,他彻底放开了,对明朝,竭力保持“忠顺”,对蒙古,表达友好情意,接下来他有一些大事要做,离不开周边各位仁兄的支持。

日期:2009-03-10 17:22:22

  连载(29)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