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满清三百年——历史可以写得好看》
第27节作者:
陈长江 派潘宗颜驻军三里之外的斐芬山,杜松的后队游击龚念遂率部驻扎斡珲鄂谟地,三支部队彼此呼应,互为犄角。
应该说,理论家马林同志已经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他的特长,他为战争所能做的,也就是这些。尽管如此,看起来无懈可击的布局,面对抱定必胜信念,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金兵,马林只能像一名棋局解说员,这里怎么防守,那里怎么应对,互相怎么配合,如此说一说而已,至于手下那些将士,能否经得住人数绝对占优的金兵的冲击,就难说了。
努尔哈赤在干掉西线的明军主力后,很快乘势北上。
努尔哈赤首先向龚念遂发动攻击,皇太极率领千余骑横冲过来,后面步兵跟进,尽管龚念遂事先挖好了壕沟,排好了火炮,面对八旗军的速度,和专攻一隅的打法,还是无能为力。
龚念遂部被金兵的铁骑冲开缺口后,很快乱了阵脚。
龚念遂还是没能阻截金兵铁骑的蹂躏。
为什么没有策应的部队跟上?
是啊!我们都是这么想的,急啊!
要知道当时没有什么电报电话之类的通讯设备,想要联系上,是有一个时间差的,这不,尚间崖的马林部是感觉情况有点不对,迅速开始行动。可是这一切都在努尔哈赤的掌控之中,努尔哈赤的情报战,此时发挥了作用。熟悉敌情的努尔哈赤下令将士下马步战迎敌,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迅速策马冲击过来,金兵内外夹击,喊声震天,没有见过世面的马林同志,一时适应不了这种气氛,看到前锋稍稍失利,他就失去了信心,带头跑了。
跑了?
跑了。
没个领头的,明军瓦解了。
据说流血成河,溪水尽赤。
两边都破了,潘宗颜不可能守住,也被破了。
明军死了很多将领,和杜松不同的是,马林很会跑路,他一口气奔回开原,总算把命捡了回来。
马林也算是将门之后,父亲马芳行伍出身,任大帅十余年,威震边陲,是个狠角色,在老爸的光环下,文人马林居然当过辽东总兵,作为文人,马林能文,能诗,书法也不赖,虽然我们没能有幸看到这位仁兄的传世作品,但是混个及格应该没有问题。此人还很有一些文人的风骨,曾公开弹劾乱辽的太监高淮,被高淮一参,下了课,看在老爷子马芳大人的份上,遇到赦免。
作为文人,他的优点,我们看到了一些;他的弱点,同样也很突出。
作为将帅,马林显然不及格。
按照传统的标准,文死谏,武死战,马林同志只是擦了一个边。
作为文人,他敢对抗高淮,虽然没被整死,也很有一番勇气。
作为武将,他没能战死疆场,竟然扔下那一帮兄弟,自己跑了,太不厚道了吧。
这是马林的矛盾之处。
也是作为一个人的矛盾之处。
或许,他真的站错了位置。
但是这个后果却要整个辽东来承担。
这种悲剧在大明或许并不鲜见吧!
日期:2009-04-28 22:14:15
连载(72)
北路还有一支部队,那就是叶赫援军,不过叶赫兵马到达开原中固城时,听说马林早已败回,半道上溜之大吉。
北路军就这么歇了。
接下来再看东路军刘綎部的情况。
刘綎,出身将门,是真正的猛将。
此人专业相当了得,纵身跳跃于数十匹骏马间,依然“轻如舞蝶”,玩起百二十斤重的大刀,也是“轮转如飞”,人称“刘大刀”。
他少年成名,很早就在贵州立有军功,参加过援朝抗倭,征过缅甸播州,从东北打到西南,从西南战到四川,屡建奇功,身经百战,威震海内。
刘綎不是杜松那样的冒失鬼,也不是马林那样的怕死鬼,他是一个粗中有细,敢作敢为的人,治军也比较有特色。
然而刘綎这一路也是道路最为险阻难行的一路。
刘綎深知此番征战非同寻常,辽东不同于其他战场,努尔哈赤亦非庸常之辈,所以出征前曾经给杨镐提过意见,说现在一方面钱粮没有完全到位,亲兵也没有集合完毕,不可以仓皇出征,再等个个把月也不迟。
杨镐大怒。
有没有搞错?是你说了算还是我杨某说了算?
刘綎无奈,憋着一肚子气,就这样出发了。
说句实话,刘綎手下这些人马,很多都不是刘綎的嫡系,而是临时拼凑的,既缺饷又缺粮又缺人,而且时值隆冬,冰天雪地的,山路又崎岖不平,要让部队快速动起来,比登天还难。
就是这样一支烂部队,刘綎居然还能组织起来,给金兵制造相当的麻烦,我们不得不佩服刘大刀同志的能力。
部队越过了牛毛岭后,道路平坦了许多,然而到处都是水潭。
还有一支五百人的金兵部队在董鄂路等着。
刘綎很快以重兵将这伙敌人包围起来,连打带诈,就把这伙人搞掂了,很有一些李成梁当年的作风。努尔哈赤还是像前两次一样,想试着用骑兵将刘綎冲垮,冲了几次,都失灵了。
刘綎的部队果然有一些特色。
虽说在山里转了几天,一直没遇到金兵主力,现在突然遇到大股金兵,还能打出一些配合来,实在很不容易。刘綎的阵势让金兵伤透了脑筋,各队列开合有致,攻守自如,炮车火器能及时排开,猛烈轰击。
金兵损失了两千多人,毫无进展。
刘綎果然名不虚传。
然而最大的问题是刘綎没有能够与杜松部取得联系,更不知道西路军杜松已经战死,他已经陷入了努尔哈赤的重重盯防,他的灭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努尔哈赤决定重新考虑对刘綎的作战方针。
很快地,他从杜松的败军之中挑了一个降卒充当奸细,这厮拿着杜松的令箭,急冲冲赶到刘綎的军中。
将军,咱西路军已经靠近赫图阿拉,令箭在此(意思是我不是假冒的),请速往呼应!
你们将军和俺是一个级别的,那个令箭是什么意思?
不是,不是,只是搞急了,作个信物而已。
刘綎说,到了为什么不打炮呢?(事先约好的暗号)
还要打炮啊?好在这厮比较灵活:
路不远,有点急,小的就快马加鞭过来了。
那厮走后不久,刘綎就听了炮响。
刘綎信以为真,于是下令急行军。
努尔哈赤早已布好了埋伏,只等明军一到,自高而下从四面冲击,刘綎深陷包围圈,猝不及防,只能与金兵殊死搏斗。
刘綎力竭,手歼数十人而死。
这是真正的武死战。
作为一员身经百战的武将,刘綎死得其所。
这一天,是正月初四。
他拼到了最后,也成全了杨镐。
据说刘綎曾经批评过杨镐同志,杨经略早就想置刘綎于死地,刘綎也是爽快人,此次被迫出征,已经抱定了牺牲的决心。他不想和杨经略理论,只求一死,以不枉一世英名。
向刘綎同志致敬!
日期:2009-04-29 15:01:44
连载(73)
南路是李如柏的部队。
李如柏是李成梁的次子,借着老爷子李成梁的光辉,历任蓟镇副总兵,贵州、宁夏、辽东等地总兵,说实话,李如柏是以上各路将领中最差的一个,要文才没有文才,要武功没有武功,年轻的时候跟着老爸打过一些胜仗,按理说见习实习阶段成绩不错,不说将来成为名将,混个合格起码没有问题。但是此战的表现告诉我们,他不仅不合格,还非常恶心。
战前调笑杜松暂且不说,此番出征,他所在的这一路离赫图阿拉最近,道路最平坦,出鸦鹘关只需半日就能到达赫图阿拉,可他的行动比其他任何一路都要迟缓,仿佛打仗与他无关似的,他三月初一日就率军从清河出鸦鹘关,杜松、马林相继战败,他一点反应都没有,即便是当刘綎与金兵激战之际他能够进攻赫图阿拉,也能缓解刘綎相当的压力,双方策应起来随时可能扭转战局。
可是直到刘綎战殁,他还在一路逗留观望。
说他怕死吧,问题好像没有这么简单。
说他故意消极避战吧,杨镐都没有表态,我们也不能胡猜。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