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满清三百年——历史可以写得好看》
第53节

作者: 陈长江
收藏本书TXT下载
  鉴于史料所限,历史上的很多公案都只能存而不宜论。
  所以我也没必要详加考证。

  这也让我们想起了南宋名将岳飞的《满江红》。
  很多人把这词拿出来一读,地点不对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缼”其中贺兰山在宁夏河套一带,属于西夏啊,可是金国的老巢在东北。要么是岳飞同学地理没学好,要么是伪作。
  争论的结果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即便真有好事者愿意无偿的把著作权让给袁同学和岳同学,也是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情,不知道世界上其他国家是否也有类似的文化景观,这确实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她不仅博大精深,还回环诡异,真是魅力无穷啊!
  好了,想必大家已经知道,袁崇焕已经不是个一般的人物了。

  虽说没有岳王爷的职称高,但经历和结局相似。
  所以要解读好袁崇焕这个人物,绝非易事。
  我们以后再说。
  袁崇焕就这么消停了。
  可是他的对手皇太极还在反思。
  皇太极想不明白,从前明军那是见到金兵的马刀撒腿就跑的,如今怎么全变样了?
  他需要静下来好好想一想。

  终于,他找到了答案——实力有差距。

日期:2009-09-14 21:48:13

  连载(138)
  皇太极是一个有抱负,有眼光,爱面子的人,也一个很有心计的人。
  既然实力不够,那些非分的念头就不去想了。
  全心全意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建设谈不上,现在口粮都成问题,建设个屁。
  发展才是大计。

  蒙古是没得依靠的,因为它此时也和后金一样——闹饥荒。好多蒙古部落饿得不行了,纷纷投靠皇太极。
  打了败仗,还有人投靠归附,是个顺天意得民心的好事,政治意义非同寻常。
  经济上造成的后果则不可估量。
  在饥馑之年,不说多一张嘴吃饭,半张嘴都可怕。
  认了。
  ——无非是往粥锅里多加两瓢水而已。

  皇太极两手一掐算,划得来!物资匮乏,再想办法。
  能够打主意的,看来只有朝鲜。
  恰好朝鲜国王因为后金把他做人质的弟弟送回了朝鲜,特派遣使者来向皇太极表示感谢,顺便请求后金从义州撤军,建立政治互信。
  皇太极随即回信表示同意,并希望双方能够开展互市。
  九月十三日,后金果然从义州撤军。

  现在朝鲜压力很大。
  朝鲜是个小国,粮食储备基本没有,平时都是靠吃明朝救济,现在要它搞粮食出口,是很为难的,后金在那些山货,非生活必需品,根本不能饱肚子,怎么办啊?
  国王急得团团转,迟迟没有主意。
  九月十三日,后金再次遣使朝鲜,敦促互市。
  既然双方都是兄弟,不搞点贸易,岂不疏远了?
  朝鲜走投无路,只得勒紧裤带互市。
  物资流动起来,后金的日子好过多了。

  与此同时,明朝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政治阵痛。
  就在袁崇焕下课七七四十九天后,天启帝驾崩,这个精于手工的木匠皇帝,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年仅二十二岁。
  对于这位皇帝大人早夭,有些人不理解。
  我觉得没必要深究,因为木匠同志的兴趣其实甚是广泛,一言以蔽之,溺于声色犬马。
  据说他是生过儿子的,可惜都夭折了。
  魏公公没料到天启帝走得这么快,不然他是可以给皇帝留个种的,还能再玩玩垂帘的游戏。现在,一切都充满变数。

日期:2009-09-14 22:47:18

  连载(139)
  魏公公知道,自己当皇帝,是不现实的。
  因为皇帝走得太突然,这个问题他还没考虑过。
  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皇位的继承人是信王朱由检,朱由校的五弟。
  他就是崇祯帝。

  而且,天启帝在病重之时,接见过内阁重臣,接班人都宣布了。
  翻盘没有可能。
  魏公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适应这个新的领导。
  不过魏公公很快就发现,这个新领导比较好接触,但不太能适应。
  怎么个不适应,老魏也说不清楚。
  多年跑江湖的经验告诉他,暴风骤雨的前夜,往往是平静的,静得有点可怕。
  他必须要进一步观察形势的发展。

  实在逼急了,就来黑的。
  看看他手下的那帮阉党成员,什么“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还有什么“四十孙”,一听名字仿佛就是黑手党,文的能策划,武的能动手。东厂、锦衣卫都是他们的天下,什么事情干不出来?
  然而形势的发展更加扑朔迷离,甚至有些超出了魏公公的理解。
  天启帝八月二十二日西去,二十四日崇祯即位。
  此时新皇帝只有十八岁。
  也许是新皇太过年轻,开始魏公公没有太在意。
  等他有一天悟出崇祯要推倒他这棵大树的时候,他发现他这棵大树已经只剩下光光的树干。
  的确,崇祯就像一位出色的园艺师。
  不过他的工作不仅是剪枝叶,还要铲树根。
  在这位园艺师看来,这棵大树明显是挡道了。
  他不但要看好大明这座庞大的园子,他还想攀登上权力的巅峰,俯视园内的一切。

  当崇祯把魏公公召入宫内,叫内侍宣读弹劾他的罪状时,老魏顿时魂飞魄散。
  魏忠贤终于明白,他应该告老还乡。
  考虑到魏公公身份特殊,崇祯给他安排了新的工作——到安徽凤阳看坟。
  给皇家看坟,级别还在啊。
  迫于形势的压力,崇祯改主意了。

  他下达了诛杀魏忠贤的旨意,为自己树立了重整朝纲,锐意开创新局面的良好形象。此时魏忠贤还在赴凤阳的途中,听说崇祯要拿自己开刀,老魏畏罪自杀。
  诛灭了阉党,孙承宗等人纷纷上疏,请求崇祯帝重新起用袁崇焕。
  真是风水轮流转,明天又回还。

日期:2009-09-15 22:40:57

  连载(140)
  袁崇焕接到调令的时候,激动得半晌说不出话来。
  一下子由平头百姓升为正部级官员,以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及天津军务,简直是天上掉菩萨,不过对老袁来说,升官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的成就终于被认可,原本以为重回辽东是一个梦,而今他的理想就在眼前。
  崇祯帝不到二十岁,是个热血青年,想有一番作为。
  主观想法是好的,客观环境却很糟糕。
  虽说大明刚取得宁锦大捷,可是辽东还在后金手里,魏忠贤一党被铲除了,党争并未消停,还有陕西的民变,随时会导致后院起火——

  所以年轻的皇帝认为,不来点大刀阔斧,这没准大明就毁在自己手里了。
  这一次,皇帝很认真。
  袁崇焕一回到京城,崇祯便要在紫禁城平台召见老袁。
  这一天是崇祯元年(1628)七月十四。
  面对老袁,崇祯抱着学习的态度,很谦虚,也很坦然。

  先是一阵寒暄。
  自然是仰慕将军威名,大明中兴有望之类的,然后话题就转到现实问题上。
  崇祯说,君臣同心,便可把后金一伙赶回建州。
  袁崇焕的血液开始涌动。
  崇祯说,我想请教先生复辽的方略。

  袁崇焕的血液开始沸腾。(知音难得)
  说句实话,老袁激动得眼泪直掉。
  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有人这么坦诚这么正儿八经和自己聊辽东边事,而且眼前这人居然还是当今皇上,荣幸,感动啊。
  皇帝很有信心,于是谈起了可否有时间表。
  熟悉辽东的人都知道,能够把架子搭起来,不让后金往山海关窜,就不错了。

  谈时间表似乎还比较像讲神话。
  不过人有时的确有发麻的时候,譬如饮酒后。
  照说不像是喝多了,反正老袁一激动,给皇帝发了颗“定心丸”。
  “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
  如果皇上能给我方便(给钱给政策)的话,五年即可实现目标。
  崇祯也激动起来。

  好,只要有那一天,甭说封赏,封侯都不在话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