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性纪——一个寻找爱寻找美寻找自由、启悟生命真谛的故事》
第16节

作者: 吴光磊
收藏本书TXT下载
  “毋庸置疑,看门人从他灿烂无拘的笑容里已经读懂一切。他不禁惊奇又有些激动地说:‘这,太奇妙了。我会‘看’,我一辈子都在‘看’,可从来没有美好的感受。这一次,请您一定告诉我,其中的秘诀。’修道者意味深长地说:‘是啊,我们都知道如何‘看’,但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方向。’”
  “看门人与修道者愉快的谈笑惊动了院里散步的富翁。他是这个国度中最有钱的人,享尽了荣华富贵,见识过各种诱惑的把戏,尝试过太多新鲜前卫的玩乐方法,最终却越来越觉得麻木无聊,他对一切越来越提不起兴致,越来越厌倦。他以为一切不过如此,一点儿都不快乐。现在,他居然听到门外,有人在爽朗地开怀大笑。那不是做作、虚假敷衍的、他所司空见惯的面具似的笑,也无各类瘾君子失心疯一般变态的浮浪,那是某种发自内心的讴歌、发自内心的坦荡与欢乐。他听得出来,一定有什么不一样的事情在发生,急忙开门走了出来。

  “可是,映入他眼帘的只有他的老看门人,和一个衣衫褴褛、形同乞丐的人。看门人禀告了事情的原委,富翁很是诧异,但他毕竟见多识广,知道是遇到了不一般的人,就双手合十做礼问讯道:‘请问先生,怎么样才能得到象您说的那些感受呢。’
  “修道者合十还礼,一字一句地说:‘成为丰富的,而不仅仅是富有的。’富翁知道这话是说给他听的,他感觉修道者的眼睛非常宁静,他的脸上那么平和,可话语之中的淡定却仿佛带着一种绝对的权柄,不容置疑。仿佛他整个人安静的存在状态,有某种安抚、修复的作用,自己所有的焦躁与苦闷,都象阴云般消散了,被清洗荡涤一样地化于无形。那修道者的‘在’——他的生命状态散发着如此的光芒,使富翁觉得自己内心以财富、以声名堆积起来的自信竟然如此轻如鸿毛。锦衣华服的自己站在他的面前,倒象是乞丐,而布衣草履的他却犹如真正的国王。

  “富翁诚恳地说:‘我第一次感觉到,真正的富有是某种与物质、财富没有关系的品质。感谢上帝,我有幸遇到了你——一个丰富的人。’”
  听到这儿,我心急地问:“那怎么样才算是一个丰富的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丰富的人呢?”
  老泡未卜先知似的诡异一笑:“我猜那看门人也一定会问这样的傻问题。”
  说着慢悠悠地往杯子里斟满茶水,笑着递给我,恢复了他一贯的“狡猾”——“喝茶!”
  我这个“恨”呐……百爪儿挠心。可是,斩钉截铁,时间尚早他却似要送客打歇儿了。于是,那天的谈话就这样,兴冲冲地嘎然而止,在悬念与我猴儿急的渴望中,结束了。

日期:2009-11-27 09:01:17

  怎么指认“心”呢,这一段其实也应该连着读下来,会有更好的体会,后面再继续拆解——
  “曾经,有个伟大的修道者,每天夜晚都要到河边静坐、冥想。河边的子夜是那样的安宁与清静,使他可以完全地放下一切身外的世界,内省——全然地去感受内在的心灵。
  “事实上,并不稀奇,他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做,只是看着,看着那个能看着这一切的看者——那既不是他的身体,也不是他的头脑,却能够感受这身心内外世界变化的‘内在’。
  “有一天,他晚上从河边回来,途径一家富商的豪宅,他还在认真地觉知着自己的内在。他已经可以,不仅仅在静坐中觉知,而是尝试,把这种觉知的心的品质,带到每一个或动或静的当下。行、住、坐、卧,以致烧水、做饭、上厕所……,他都清醒地对那内在的——‘能觉知的心’保持觉知。当然,由于这份清醒,他也自然地“知道”自己正在做着什么,完全保持一种‘心’的在场,一种醒觉的清楚。通常,修行人把这叫做‘保任’——保持觉知的心态的任运——随时随地自在地对内在、对当下的一切生起觉知。正如我前面比喻的——如护珠目——如同保护着自己的眼睛。

  “正在这时,富商的看门人,恭谨地走过来。他已经观察这个人很久了,感觉很奇怪,因为每天这个人都准时地经过这里,并且总是默然地、安静地独行。
  “他客气地说:‘请原谅我打扰了您,但我……实在忍不住好奇心。我跟踪了您很多次。每次,您坐在河边,一下就是几个小时,您到底在做什么呢?您不孤独吗?’
  “那位修道者和蔼地说:‘我早就注意到了,你每天都会藏在门背后悄悄地观察我。有时,你还会跟踪我到河边呆上很久。夜晚是这样寂静,我很清晰地听到你的脚步声,甚至你的呼吸声,我也同样很奇怪,你在做什么呢?’
  “那人不好意思地说:‘先生,我只是个看门人,我的职责是要注意观察每一个过往的人,每一件在门前发生的事件。’
  “修道者不禁大笑起来:‘哈,我们是同行,我们都在看护。’
  “看门人惊讶地问道:‘先生,可河边空空如也,您坐在沙滩上看什么呢?’
  “修道者说:‘噢,我们有一个小小的,却是方向上完全不同的区别。请注意!你是在留意看着外面经过的人,外面发生的事;而我,是在看着那个内在的看者,谁是那个看着这一切的看者呢?这就是我一直在努力寻找、注意照看的,我在看着内在的我自己。’”

  我听到这段故事的时候,还是好多年前在老泡茶馆。那时,我还什么都不懂,迷茫而困惑,并且因为各种原因正深陷痛苦的渊薮。被杨帆带去喝茶,说是引荐个高人开导开导我。到那儿一看,实在不高,就一米六五左右一瘦干巴老头,也没觉得怎么着。
  不过,老泡当时的一席话还是把我惊着了。而且,他是非常有趣儿的,三教九流,江湖逸趣什么都懂。即使开始拜师不成,我也喜欢经常到他那里去聊天。时常把小时候从庙里、从杨帆家那些佛教小宣传册里听来、看来的东西向他请教。你是知道的,他是“老没正型儿”,总是嘻嘻哈哈,你问他东他答西地整蛊你。现在我知道了那是最高明应机施教的点拨方式,当时却不理解他的一片婆心。

  有一次,我是问他关于灵魂、关于我倒底是谁的问题。他忽然收了平常的嬉笑,面无表情,跟没听见似的,一边给我倒茶一边咕噜出一句:“喝茶,喝茶,竟想这些个劳神子有什么用。”如此,我去了十一次,他都是以“喝茶!”二字打发我,顾左右而言他。以致后来我还没说完, “喝茶!”就破空而出直接切断话头儿,搞得我完全摸不着头脑。我也是有股犟劲,每次去哄他高兴还都再度提起。终于第十二次把他问“烦了”,于是没再听到“喝茶”二字。“看着挺机灵的,怎么这么不开窍儿啊。你是属熊的吧?”看我还是眨巴着一副小眼睛的茫然无解状,他吧嗒吧嗒地吸着他的烟袋锅儿,一边咧嘴吐烟揶揄着,一边不紧不慢地借用这个故事,对我这下劣根器做最后的拯救——文字性启发。这实是迫不得已,被我这既拙又憨的熊性给逼的。本来依着杨帆的描述,他从来不立文字,不落言诠,恰如承了赵州老和尚的衣钵,只此“喝茶”二字,便已接人若干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