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性纪——一个寻找爱寻找美寻找自由、启悟生命真谛的故事》
第18节

作者: 吴光磊
收藏本书TXT下载
  裳儿,比如树上有一只鸟在鸣叫,你听见了,看见了,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谁是那个背后的听者看者呢?答案显然不是躯体、肉体。
  你有没有想过,那个能听能看的你到底在哪里呢?
  不过,你还是先别想了,枉费心机,越想越错,这个问题也曾经令我抓狂。
  佛经上说:“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若做通俗有趣的解释,大概应该如此描述:人们错误地把具备四大地、水、火、风这几种性质的物质、把一堆不断生住坏灭的细胞或者以现代物理的观点把一堆不停运动变化着的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组合体,认为是自己的身体。

  错误地把不断触及的、变化的外境带给人的图像、声音、味道、肌肤感觉以及思想念头等等在心中留下的烙印与感受,认为是自己的心理。
  而这身体与心理的组合被当作是“我”——自己。
  显然,人的确如此,而这样说是要以此来揭示“自我”的虚妄不实,揭示它不过是一个无常变化、因缘合和的聚合体。
  佛说“自我”是所有痛苦的根源。
  这样剖析是要让人放下执着,破除人们对“自我”虚妄的错觉,以拔除这个痛苦的总根子。
  并且,这解构还要再进一步,你有没有感觉到这其中的问题:诚然,这一切现象是虚妄的,可是又是谁在其后感觉着这一切呢?分明这背后,有一个能感觉的东西,那才是“自我”的根子、“自我意识”的根子,要破除“自我”,就得彻底地认清它,挖出它隐匿的藏身之处。

  这件事非常有意思,见证“无我空性”,却是要在充分地了解、看透“自我”,或者说是“自我意识”彻底成熟之后。
  这是一件瓜熟蒂落的事情,就像一层层地剥甘蓝,而“真正地认识自己”——找出“内在自我意识的附着点”成为了必须剥开的第一层。
  楞严经里有“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裳儿,还记得前面我描述美妙声音时,所提到观音菩萨的方便法门——聆听吗?它正是要通过倾听外在的种种声音,进而“返闻闻自性”探寻到你内在能听的“心”、能听的“自性”。通过“所觉”找到“能觉”,找到那个“能觉”的“意识”,那个内心真正的你自己,这是走向觉悟的第一步,是走向终极觉悟——“性成无上道”的开始。

  是的,就像光会在一个盲人的心里流动,所有深刻的,都不会通过感官抑或表相领悟,而是对内在的聆听。还记得3000年前希腊德尔斐神庙阿波罗神殿门前的那一句石刻铭文吗?——“认识你自己!”这句话曾引起过无数智者的深思,后来被奉为“德尔斐箴言”,今天,你该知道它真正的意味。
  这就是为什么,真正的知识是“知”与“识”,是心底自发的智慧而不是累积的学问。所谓的“知”正是觉知,“识”也正是“认识你自己”——真正的你自己。只有在一种清晰的醒觉与深入中,才能格物致知,自我认识,从而穿透任何事物的表象对其本质获得赤裸的洞见——真知灼见。
  以这样的标准,“知识分子”大多也只能是覆盖过多“知识”尘埃的伪知识分子了,这正是“知识”越多越反动的真正含意。为什么是尘埃呢,因为那些听来的看来的“知识”都是别人的,而不是你自心涌现的智慧,它经常会更加蒙蔽、更加障碍你对自心的认知,并且使你的心因为自己“知识”的广博而生长出一种优越的傲慢与成见的屏障。这,在佛法被称为“所知障”。

  对“能觉之心”的“知”与“识”,对它的瞥见正是唐宋以降,后世禅宗开悟所谓“三关”之初关——明心——也即“青原惟信”禅师说的——“亲见‘知识’,有个入处”,得了个可进入的地方。

日期:2009-11-29 10:18:41

  (四)
  方峻走后,端午节那天,周朴如约而至。他是我在鸡足山认识的唯一一个朋友。准确地说,他是一个隐士、药农或者茶农,我还一时说不清,这也不过是和他见的第二面,但一见如故。
  上一次从他那里分别,便惺惺相惜,约好来年端午节,他来山上看我。
  他给我的印象是一如古人的那种丹凤细眼,红扑扑的脸膛,脾气极好,一袭青色袈裟,步履矫健,头上戴个斗笠,肩上常背一个竹篓。
  不过不要误会,他可不是和尚,更不是城里讨钱骗人的假和尚。他说在这里穿袈裟,一来是喜欢,有种活在古代的感觉,二来方便,即便去集市,也少有闲人搭讪讨扰,反倒成了最好的保护。

  他给我带来了几挂编好的艾草,一挂悬于洞口的山岩上,一挂挂在了书、厨房的门框,说是端午当驱邪避秽,布瑞降吉。又带来了广种在他茅棚四周的佩兰,以及他新制的白茶与粽子。竹篓里还有一些他这一路上采集的珍贵药材,我都非常感兴趣。毕竟跟老泡学的都是医理,见的也都是制好的生药。鲜的草药,说实话,我还真是不认识。

  周朴说这鸡足山满山是宝,就他采到过的就有一百多种名贵中草药。我心下暗想,对于我这等不识货的呆子,真有点像佛说的——如入宝山,空手而返。
  我们把东西放好,他就让我先在灶上烧起热水来。说是在他们这里一直还流传着这个习俗,每到端午节无论男女老幼,人人都以佩兰煎汤洗身,这一年都会平安吉祥。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的意境。平安吉祥也许不可能单靠沐浴兰汤而得,但是马上潮热的夏天就要到了,佩兰除湿祛邪,预防皮肤病倒是真的。况且我也很长时间没有洗澡了,现在与新鲜柔嫩的佩兰共浴,想是你在北京花瓣浴也无法领略的清润感受吧,何乐而不为呢。
  他来是要听我弹琴的,也是要为我继续谈茶经、布茶道的。一边烧着水,我们便一边准备。我搬来古琴,置于松石之上,摆上我这儿仅有的两只大碗,他把棕子什么的放在一个小木墩上。
  不一会水便烧好了,开玩笑邀他共浴,他说前一天已提前行事了。我说浴虽不得共,但我如此赤裸以对,赤诚相见,将来他苟得道可勿相忘。他接话说:“迷时相度,悟了自度。”我们嘻嘻哈哈地笑起来。

  裳儿,告诉你吧,其实我赤裸了身子在这深山间行走可是平常事。反正也没有人,即使恰巧遇到猴子、松鼠或者其它什么小动物看到,它们也不觉惊奇,还是一脸的平和。我也秉着自然之心,欣欣然,全无羞耻之意。经常这样做日光浴,还有两次雨中裸行,感觉比我十年前在北京的暴雨中,驾破车于长安街上一路狂骑引众侧目的狂放,还要不羁。

  佩兰之汤早已兰香四溢,由于紫红的嫩茎,汤色有点微微泛红,再加上它馥郁的芳芬,浓烈度还是稍稍超出了我的想象,竟有些微妙的感触——像你的柔软让人动容。少倾,待它微凉,以毛巾浸润,擦拭全身。毛窍仿佛都张开了翅膀,仿佛都在拥抱摄取这独特的芬芳。裳儿,真的,很长时间之后,我每每还能隐隐地闻到身上遗留的佩兰清香的余韵,我想那也是某种特质的交换与结合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