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姑娘有兄弟姐妹好几个,因为赵家老太太的精明遗传,个个是人中龙凤,孙子辈中更是人才辈出,与常家孙子们沆瀣一气,在改革开放的头十年间,在京城那是无人能敌。
为什么赵家会出现在故事里呢?因为赵家后人的精明,使得他们能随着朝代的转变而进行角色转换,和各时期对他们最有利的人攀亲,这也就是为什么西边大院的流氓后来能和东西两城的流氓从互不顺眼,到互生景仰,以至后来强强联合的渊源。
日期:2009-12-21 15:33:03
刚解放的时候,常家老五不过是个半大小子。虽是官宦人家出身,在北京城混着也沾染了不少八旗子弟的习气,好的没学会,提笼架鸟养狗斗鸡之类的,样样儿精。大门口有看家护院的时候,小五爷最喜欢没事拉着站岗的,大冬天跑到边上的护城河冰面上,放点空枪扑鸟玩。
现在不成了,一条街只剩下一个小院还是常家的,别的都给人家占了,别说站岗的没了,家里打杂儿的都没了,哥哥们要不出门谋事去了,要不离家革命去了,能使唤的就剩下这半大小子了。虽说日常的家务事有老太太和大嫂子操心,买个煤劈个柴的,总不能让俩女人干吧。再说了五爷生来也不是念书的料,老太太也不是没管过,天生的,放哪个朝代大户人家都得出这么一个不成事的,气不来不说,反会觉得管教不成亏了这孩子,处处都得照应着,到老了都如是。
小五爷就这么着在新社会晃当着,出门替嫂子买东西有俩余钱,攒够了就招呼边上几条胡同的小子们去砂锅居烤肉宛这些便宜地方打打牙祭。小子们知恩图报,只要五哥有事招呼了就来。大哥常知冷的几个小子,年岁上和五爷也差不了几天,再说都新社会了,哪讲那么多辈份,虽是叔侄相称,相处的倒象是兄弟。
慢慢的,这一大家子男人,在西城的地界上名气就大了起来,从新街口到阜城门,叔侄几个到哪都有人给面子。
日期:2009-12-23 19:31:12
回过头来咱们说常家大嫂子的娘家,西城小柳叶胡同的老赵家。
前面提过,赵家老太太那是出了的精明,一个没文化的小脚老太太,大字不识一个,孤儿寡妇的,拉扯着几个儿女,守着亡夫留下的那点家产,非但没被家里外头这些人算计了,日子还过得是模是样,在什么年代都不是易事。何况那些个年头兵荒马乱的,何止不易,简直就是天大的难事,用现今的话说,那就是个传说。
赵家儿女个个争气,虽是没有很高的学问,但这书读的也都个个灵光,出了校门混个饭碗是不用发愁的。这个在赵家算不得高明,多年后让赵家人引以为傲的是赵家各辈人攀亲的眼光,那是真应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老话了。
老大赵仁龙,大军刚进城,火速就攀上一位军工队的姑娘,还是个文化人,日后几十年两口子在文化界也算是个人物。北京的文化界,神人太多,能混的有名有姓就是错了,如若再能混出点实惠来才是聪明。
老二赵仁虎学的医,眼光也不浅,相上的女子不但家世丰厚,变天之后也是新政府的红人。说起这姑娘的爹,在此还真得多说几句。
这位爷,之前执掌着关内关外货币换算的大权,小数点后一哆索,在国军败走前那几年,就不知道得让多少人倾家荡产,所以连孔祥熙这样的金融大鳄,也得敬他三分。不知道是不是事前我D做了不少地下工作,此位爷没有跟着党国败走台湾,反而是积极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来,是著名的“九人工作小组”成员。新中国金融经济类的教科书里,常出现这位爷的大名。
不知道当年这位爷是有远见,还是有远虑,这家唯一的姑娘大学一毕业,老爷子就安排她到外省去工作,远离了伟大的首都北京。而赵家老二,也不顾得家中老母的挽留和大哥的埋怨,一门心思跟了去。第二年生了个儿子赵远征,56天就扔给了赵家老太太,两口子继续干革命去了,北京城日后又多了一个人物。
日期:2009-12-23 20:27:23
老常家在新旧交替中有惊无险,常老太太也因着旧上海的闺密关系以及对时事的清醒认识,虽是赵家的成份是大官僚,可实际的待遇是民主人士,日子跟以前比是紧巴了不少,不过倒得落得个清静。
转眼间朝鲜战争就打赢了,常家大嫂子赵慧凤,也响应新政府的号召,走出家门,支援国家建设去了,在街道的加工厂,当了会计。没承想,这一走出去,赵家的好日子算是真的走到头了。
对于大媳妇出门工作这件事,老太太是无比支持的,老太太自己每周还得坐着三轮儿到部里坐班呢,被人称为同志的感觉,挺好。何况孙子们日渐大了,家中的用度自是只增不减,多个人贴补,也是好事。
赵慧凤本也是读过书的人,只是在娘家的时候,无时不被赵家老太太调教着,如何的出门前做个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如何出门后做个贤妻良母。上学那会儿,鸳鸯蝴蝶派虽也是读过,但在赵姑娘心里里,那些不过是民间的演艺,跟她这种家世的人没有半毛钱关系,所以嫁给常家老大之后,安心尽着本份,敬老爱幼,温良淑德,是族中典范。
走出家门,进入新社会的自由天地,赵慧凤重新找回了上学那时候的感觉。虽是几个半大小子的妈了,可也才三十几岁的年纪,很快就被周围的新事物感染了,热情滴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里。
除了工作,街道还派给赵慧凤一个任务,就是协助妇联的同志给胡同里这些个小脚女人扫盲。这可是个人前显贵的机会,赵慧凤上赶着应承下来,心里象开了花一样美。自打自己懂事那天起,她就从没想过,有一天能站在人前。
扫盲先从识字开始,从一二三四,到人大天地,当然还有读书读报。当“妇女解放”“三座大山”这些个字不断映入她的眼帘,字字象针一样刺着她的心的时候,赵慧凤不淡定了。
日期:2009-12-23 20:55:20
常家虽是开明,却也有着不少不能说的秘密,常家老大知冷,就藏着这么一个。
前面说过,常家祖荫丰厚,纳妾在哪一代都是个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事儿了,唯独到了常知冷这辈提都不用提。别说他了,他老爹一辈子虽是外边也没断过,但是始终慑于丈人家的威望,没敢往家里带。老太爷殁了的时候,知冷的妈也就是当年的大少奶奶发起的那次遣散风暴,着实也让常家的男人们见识了一把,此后没有人再敢把纳妾这事说出过口。
自打赵姑娘进门之后,和常知冷是相敬如宾,几年间生下七八个孩子,几乎是没间断过。赵姑娘没有任何的不好,但是常知冷也说不出她什么好来,只要老娘高兴,他怎么着都行。
心里是这么想着,可是真遇到了就绷不住了。常知冷爱听戏,不当差的时候,时不常的就往戏园子跑,有时候还带着小五爷。一来二去的,不知怎么着就和一班子里的姑娘对上了眼,没多久就在外面赁了一处院子,把人接了过来。
常五爷知道家里的状况,先不说自己老娘的态度,真要纳妾的话,也得赵家姑娘应允了才行。以赵家的门第和赵姑娘的贤慧,这事它没理由啊,不是送上门去找抽吗?一想到赵老太太那细直的鼻子和薄嘴唇,常知冷想都能想出来那嘴里能迸出什么话来,还是别自取其辱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