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迷信”——讲述流浪艺人表伯父四十年所经历的灵异故事》
第55节作者:
此广告位出租 日期:2010-01-06 16:22:19
小六子死里逃生,又见这个魔术师心肠如此歹毒,心里是一阵后怕。爷爷气呼呼地对小六子说道,“看你以后还记不记得住我的活,这些走江湖耍把式的人千万得罪不得,很多人都是深藏不露的。”
小六子点点头。表伯父在一旁说道,“老人家,没想到您老也是‘种蛊’高手啊,那个什么狗屁魔术师,比起你来差远了!”
爷爷一听,脸上有些不高兴了。表伯父见此情形也不知道是自己哪句话说得不对,于是赶忙打住,没再往下说!
爷爷说道,“老秋,这几天我一直在操心小六子的事,都没好好与你聊聊,今天事情解决了,等会让小六子打些酒来,我们边喝边聊,你看怎么样?”
表伯父说道,“我也有很多事情想询问您,如此正合我意!”
之后,爷爷便打发小六子买些酒,弄了几个小菜,三个人坐在桌面,吃喝了起来。差不多时,爷爷开始问道,“老秋,你是哪里人啊?上次你说你也身中奇蛊。这倒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表伯父喝了口酒后,便把如何中蛊的事情简单地说了一下。
爷爷听完后,皱着眉头说道,“解蛊比下蛊难得多了,所下的蛊的种类,蛊的份量,只有下蛊的人,其他人很难解的!”
表伯父呵呵一声笑,“我也知道不容易解,此次我上云南,一是碰碰运气,如果能解最好,如果不能解,那也正好趁这个机会到这里游玩一番,我本来就是一个流浪艺人,喜欢到处玩耍,云南之地,美景如画,我早就听说,既使我不中这奇蛊,我早晚也是要来看看的!”
爷爷点点头说道,“你能看得开那是最好的了,只可惜老朽能力有限,也无法帮助你,你此次过来打算从何处开始打听?”
表伯父摇摇头说道,“我也不知道,人生地不熟的,只能是见人就问了!”
爷爷忙说道,“千万别,要像你这样个问法,必让人唾骂!”
“哦?此话怎讲?”
“你们外族人所知道的只是苗人会下蛊。这句话可以说对,也可以说不对!我们苗人是分青苗人和黑苗人两种,青苗人人丁比较兴旺,而且也外来客人也十分友好,精通草药,平时帮人治些疑难杂症。而黑苗人可就不同了,虽然黑苗人的人数远远不及青苗人,但是在苗家,就连青苗人也十分惧怕黑苗人,因为黑苗人很邪门,掌屋各种邪门巫术,其中养蛊,下蛊就是黑苗人的专利。”
表伯父一听,兴奋地叫了起来,“您说的青、黑苗人,是不是就跟湘西的 ‘生苗’和‘熟苗’差不多?”
爷爷点点头继续说道,“那不一样,‘生苗’与‘熟苗’是后面分的,据说明清时期,朝廷给分的,当时一部分表人不愿交税,且不喜与外族人交往,而另一部份苗人则与朝廷来往密切,甚至说汉话,穿汉服,服从朝廷调动,后来朝廷便把这一部分人分成‘熟苗人’,‘熟苗人’为‘生苗人’所鄙视,两宗人向来不和,经常打仗。于是朝廷便在两宗人之间,修了一道‘南方长城’,将两宗人划分开来。”
表伯父一听,激动地说道,“是这么回事,这个‘南方长城’就修在湘西的凤凰城,我还去那边游玩过!”
爷爷点点头,继续说道,“而青、黑两宗苗人几千年前就有划分,在我们这边黑苗人下起蛊来是六亲不认的,连同族的青苗人也不放过,你们这些得罪了黑苗人的外人那就更别提了,所以我们青苗人惧怕黑苗人的同时,也十分厌恶黑苗人。更痛恨下蛊之人。所以在我们苗家,你如果说某个人会放蛊,那是对这个人极大的侮辱,在这里,会放蛊的人,大家都称他为‘草鬼’,人人都会对他避而远之。如果知道某家家人会下蛊,其他族人都不会与他交往,甚至如果要走路经过他家门前时都要绕道而行。所以说,你这样见人就问,不但问不出个所以然来,反而还会让人唾骂!”
听完爷爷的话后,表伯父回想起这些天来自己的经历,可不是嘛。只要向人一提到
“蛊”字,对方不是脸色大变,就是扭过头不予理睬,包括小六子在内,得知自己是来打听“蛊”的,躲都躲不及。
表伯父忙端起酒杯向爷爷敬上了一杯,“老人家,今天多亏了有您给我讲了这些规矩,否则哪天让人臭骂,甚至毒打一顿,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爷爷拿起酒杯一饮而尽,之后又继续说道,“在以前,我们青苗人和黑苗人是分得很清的,他们住他们的村寨,我们住我们的村寨。但近些年来,大家都混居了,你也分不清谁谁谁是黑苗人,谁谁谁又是青苗人。以前是青、黑两家苗人有世仇,相互不能通婚,现在都解放这么多年了,这些传统早就没有了。所以原来只有黑苗人会的蛊术,渐渐的在青苗人当中也传开了,但由于我们青苗人向来痛恨蛊术,所以既使是有人在炼蛊,养蛊,那也是偷着养的!”
说着说着,爷爷举起了酒杯又对表伯父说道,“老秋,我也回敬你一杯!”表伯父忙举杯应着,喝完之后,爷爷叹了口气说道,“唉,今天要不是孙儿顽劣,我根本不想把这‘金蚕’拿出来逼那魔术师解蛊,老秋,刚才我跟你说的那些,你听完后对我们苗家的一些规矩也算有些了解了,我希望。。。。。。”
表伯父马上接口说道,“老人家,你放心,这事我出了这个门马上就忘记,绝不会告诉第二个人!”
爷爷点点头说道,“这样我就放心了。”
“老人家,有个问题我很是好奇,很想知道根底。”表伯父问道。
爷爷说,“嗯,你问吧!”
“您刚才说青苗人与黑苗人之间有仇,这仇是怎么结下的啊!”
爷爷说道,“据说以前黑苗人与青苗人是同一个师父。师父将放蛊、诅咒的巫术传给了黑苗人,而将解蛊治病之术教给了青苗人。一般黑苗人放完蛊后,由青苗人医治,青苗人也会给黑苗人留些面子,只是和缓中蛊者蛊发时间,最后还是让中蛊者向黑苗人求治。到了三国时期,云南孟获在南方叛乱,蜀相诸葛亮便挥军南征。孟获几次被擒之后,心中仍是不服,便请来了黑苗人的番王,在泸水河上下了蛊。当时这个番王下的蛊非常凶猛,别说是人了,就是天上的飞鸟,想飞过此河,在半空中都会中蛊摔下来。诸葛亮的士兵更是因中蛊而死伤无数!
“正在诸葛亮一筹莫展之际,忽然营中来了一个青苗人,称自己有办法帮助诸葛亮大军渡河。诸葛亮一听喜出望外,于是盛情招待了这位青苗人。青苗人在席间说,这次孟获是下了狠心了,请来的这个番王使出了苗家最邪门的蛊术,按理说青、黑两族苗人本是同宗,自己不应该来此,但实在是不忍再有人死在这泸水河上了,于是便前来告之渡河方法。当诸葛亮问道如何破此蛊术时。青苗人说,说简单也简单,说不简单也不简单。首先每个军士必需口中含着青苗人带来的秘制灵药。但光此还是不够的,仍需摆祭台,破巫术。这祭台上的供品,别的不要,就要七七四十九颗人头。
“诸葛亮一听,马上说道,‘我怎能因此妄杀四十几条人命呢?我宁可另想办法。’青苗人一听,点头赞叹说道,‘我早闻蜀军是仁义之师,从不枉杀无辜。原本我认为行军打仗之人关键时候从大局考虑,有时也顾不得这许多,今日一见,果然是名符其实的“仁师”啊,孟获不自量力,早晚必败,如果我今天我不帮助蜀军渡过此泸水河,再害许多性命丧于此河,那我与孟获之流何异?’
“诸葛亮一听,知道此青苗人果然还有其他办法,于是故意问道,‘你可有其他良策?’
青苗人说道,‘自然是有!丞相只需命人用面粉捏成七七四十九个“人头”,放入铞中蒸熟,再摆放在祭台上蒸熟煮熟之后,面粉早就瘪下去了,再拿上来早就没有人头样了,这可怎么办?’青苗人一听,哈哈一笑,‘丞相不必担心,我自有办法,我带来了苗家的一个秘粉,将此粉撒在面粉之上,放在锅中蒸熟之后,面粉不但不会瘪下去,还会膨胀开来。’
“之后,诸葛亮便照此方法,果然蒸出了七七四十九个面粉‘人头’。祭完河之后,口含秘药,顺利地渡过了泸水河,生擒了孟获与黑苗番王。到后来经过七擒七纵,孟获臣服,但青、黑两宗苗人,从此便结下了世仇。”
表伯父听完后说道,“原来里面还有这么一层关系啊?那个青苗人给诸葛亮的‘秘粉’是。。。。。。”
爷爷哈哈一笑,“就是现在的‘酵母’!”
表伯父听完后也哈哈大笑,“原来馒头就是那个时候发明的啊!”
就这在爷俩喝得正兴奋之际,忽然见爷爷怀中一阵怂动,原本已酣醉的爷爷,忽然间酒醒了八分,大叫一声,“不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