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1-13 07:52:02
6
在船长室里,汤姆开始指导阿虎填表。
先从名字和从国籍填起,阿虎第一次要正式填写自己的名字了,是该填“韩教准”还是填“宋高升”或者“宋嘉树”?他想了很久很久……
最后阿虎决定,还是填姓“宋”吧。虽然他对养父——特别对养母,生出了某种积怨,但是回头冷静想想,毕竟凭靠姓宋的养父,自己才能来到美国的啊,要不,自己岂不还在爪哇岛日复一日地当着那个乏味的印染作坊小学徒?
——至于“宋高升”或者“宋嘉树”,选哪个呢?阿虎开始遴选:他依稀感到,“嘉树”多少带点雅意,读起来多少有点书卷气,不错,正好反映自己追求读书境界的心理;而“高升”呢,虽然也算好字眼,但它对人生愿望的表露简直太赤裸裸了,缺少一些必要的含蓄,未免有点儿俗……
名字都是直译的,于是阿虎带着海南文昌口音说“嘉树”时,美国人听来却好像是说“查尔斯”,而这个“宋”字的姓,汤姆凭着听觉,却写成“沈”(SUN)——这是宋嘉树第一次使用“沈”做自己姓的书面记载。全称拼写,就成了“查尔斯•沈”。
——至于日后阿虎就读圣三一学院,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他才把“SUN”(沈)拼写成“SOON”(宋),那是后话了。
至于国籍,宋嘉树开头就是说不清,民间里都说我们是中国人,但在美国人眼里,而在书写上,却又是“大清王朝”……所有这些,阿虎都感到很麻烦——加上英语精细的表述水平他还远远达不到,所以说起来尤其吃力。
汤姆笑了笑,先叫他停下,拉着他来到世界地图面前,指着东方的版图,示意宋嘉树标出自己的出生地。好在宋嘉树见过世界地图,那是在邮轮上皮特教他看的,没想到这会儿用得上了,于是阿虎很快就找到挨在东方大陆板块南边的小小岛屿——海南岛。
汤姆这才恍悟:“噢——原来您是大清国的?我还以为你是东印度群岛一带的人呢,看你,长得多少有点儿像那里的人。”
填完国籍,又接着填出生地、出生年月、家庭成员、经历、有无犯罪前科……
填写家庭成员时,阿虎考虑很久,终于撇开养父,决定只填父亲韩鸿翼、妈妈王氏,还有哥哥韩政准,姐姐妚二,弟弟韩致准……全部用中文填写。
略懂中文的汤姆读后不解:“请问您的妈妈,还有您的姐姐叫什么名字?”
阿虎答:“我妈妈有姓,但没有名字。”
“你说什么?你妈妈为什么没有名字?”
阿虎摇头:“就是没有,我爸爸姓韩,我妈妈姓王,人家就称她为韩王氏……至于姐姐呢,因为他排行第二,所以人家都称她‘妚二’①,其实也一样是没有名字。”
汤姆带着笑连连摇摇头,彻底的不理解:“一个人居然没有名字?这太奇怪了,在我们美国,连一只狗,一只猫,都有名字呢……”
“在我们那一带,女人基本都没有名字,谁都一样。就像我的姐姐,等她长大出嫁之后,也会像我妈妈一样,随她所嫁人家的姓氏,成为‘某韩氏’……”
日期:2010-01-14 13:58:08
注释①
关于这个“妚”字,我在上文(第1页和第2页)都有过解释,但现在看来,恐怕还得另做说明。
原来的注释如下:有必要解说一下这个“妚”字,这个字的偏旁是“女”,右边是“不”,海南话读音为“mo”大概意思相当于广东粤语体系的“阿”,比如“阿明”“阿华”“阿二”“阿三”……等。但“妚”仅仅在女人的名字中使用。这个海南民间的常用字,任何汉语字典和词典、辞海、词源等汉语工具书都没有收入。
我那时候打不出这个字,只好用“女”和“不”拼成“女不”字,形状很难看。
后来通过Google,查到北大中文论坛,才对这个“妚”字有跟多更深的了解。原来“妚”字有三个读音和三个相应的字义,全都与海南话的“妚”风马牛毫不相及。
1、妚 fǒu妚
基本字义:女子仪态美好。
2、妚 pēi
基本字义: 古同“胚”。
3、妚 pī
基本字义:古同“邳”,古国名。
这么一对比,我总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词性上看,在海南话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妚”字,是个虚词,本身没有词义,因而不能单独使用,只能放在名词、代词的前面,帮助指明名词、代词的含义。 “妚” 在海南话中也不是量词当作冠词使用,海南话的“妚”完全不具备记数/可记数和量度/可量度的语义及用法,它是一个完全没有词义的不能单独使用的汉语单音节词,它的前面完全不可以添加表示数量量度的数词。
通过这个“妚”字,我们应该进一步认识到:任何方言,在实现文字审定标准化之前,都有一定数量的方言字(词)具有不确定性的写法和读音——即便是作为汉语基础方言的北方方言也是如此,甚至作为普通话发音标准音的北京语音也也不例外(比如北京老胡同里某些字的读音和字义,外地人就听不懂)。
而把汉语的全部方言词语制订成书面语,尚有多大的考证工作和与之相关的规范整合工作啊?
日期:2010-01-14 16:50:03
7
表总算填好。船长回来后,看得很认真,他似乎看出一些问题,这使得他暂时有点怀疑这个东方小伙子是不是不太诚实?如果不诚实,那先前带有同情的怜悯就会打折扣,而如果说谎成习,那就是枯木不可雕了。
于是,船长感到有必要开始启动他最初的审查:“哎,小伙子,你叫‘查尔斯•沈’?叫‘沈-嘉—树’对吧?”
阿虎点点头。
船长紧接着马上表示质疑:“好——你说你姓‘沈’,可是你的父亲,还有哥哥、弟弟,他们却怎么都姓‘韩’呀?你们大清朝的华人,不都随父亲姓吗?你们一家这么会有两个姓呢?”
阿虎苦笑了一下,继而用仍然不算太流利的英语,努力地把自己的大致经历轮廓,缓缓地向船长倾吐出来:从小跟随哥哥到异国他乡闯荡,先后在安南、在爪哇岛做过童工……去年,婶婶的哥哥征得了父亲韩鸿翼的同意,以养父的身份把自己从爪哇岛带来美国波士顿,并举行了一个过继仪式,使自己不再姓韩,而改姓宋,叫宋高升,也叫宋嘉树……
因为受到牛尚周、温秉中两名留学生的影响,向往起了读书带来的境界,于是萌生了读书的念头,而养父却为他规划了另一种人生轨迹,在两种理念对峙中,自己和养父养母都互不接受又互不妥协,他越想读书,而家人却向他表达了不可理喻的横蛮。所以,自己不得已才用“出走”的方式来到港口——原本想找“东印1号”邮轮的,因为该邮轮曾经真心真意要聘用他,但在港口反复巡找却始终没找到“东印1号”的踪影,最后不得已,才胡乱混上一艘即将出港的船艇藏起来,于是才出现在如今的“加勒廷号”上……
阿虎的英语水平和表述效果如何?应该说他自己都没有底。最使他感到表述困难的是,舅舅——尤其是和婶婶的弟弟那种挂靠过来的“舅舅”关系,在英语里他找不到相应的指称。在邮轮上,皮特一边教他英语,一边问他和宋开远的关系,他比划了半天都说不清楚。以后,王海蔓教他学语言时,他才进一步知道,在包括粤语和文昌话在内的华族各个分支语种中,“舅舅”、“叔叔”、“表舅”、“表叔”……这类人际亲缘关系各自分明,显然不一样。但所有这些,在英语一概却都称为“NGOU”。
至于“过继” “养父”……等,阿虎就实在不知道怎样才能表述清楚了。总之,阿虎做这番叙述,英语不够粤语凑,再不行才补以海南文昌话……
不知道埃尔森船长听出了什么样的效果?是否听得清晰?或者听进去的百分比是多少?阿虎的确没有把握。但这位挪威后裔的船长的情绪表现变化之大,阿虎是看在眼里的:炯炯敞亮的眼神在阿虎的讲述过程中渐渐湿润,在中止一串叹气之后,船长才略约动情地对他说:“孩子,尽情倾诉吧,上帝在倾听,我主最终定会拯救他的苦难子民……”
汤姆站在一旁,也默默垂泪,无言祷告。
日期:2010-01-14 17:34:57
注释①
英尺:是使用于英国及其前殖民地和英联邦国家的长度单位。美国等国家也使用英尺。英尺也有人用“呎”来表示。严格算起来,“呎”属于近现代新造的字,它借用中国传统的长度单位“尺”,并加“口”旁以示区别。在台湾与香港,“英尺”通常简写作“呎”(读作“英尺”)。
内地也曾使用过“英尺”作度量单位,但1977年7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联合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明文规定废除英尺的用法。但在一些翻译著作中,“英尺”还没有尽然绝迹。在单位换壬希尺(呎) = 12 英寸(吋) = 30.48 厘米。
我的历史小说写的是19世纪的真实故事,所以必须尊重美国的习惯用法。
历史人物宋嘉树的真实身高,约在1米62左右。而且在十六七岁时,主人公的身高还没有完全长足,所以在身材高大的挪威人后裔埃尔森船长的眼里,他就“看来不足5英尺”;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