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1-29 10:25:21
暮春的一个午后,赵远洋一个人百无聊赖的走在胡同里,书包松松侉侉斜背在肩上,整个书包就在屁股后面耷拉着,随着他身上那件有点长的蓝卡其布棉袄,一路走一路颠,比赵远洋这个人还显得没精神。
太阳照在身上,棉袄里的他突然觉得后背刺痒,抬头看看,心里盘算着现在是七九还是八九啊,这棉袄啥时能脱下来?可是脱了穿个啥呢,走时候他妈也没交待啊。想到这赵远洋心里就暗暗的骂,没人管老子自己解决,先翻翻老大那儿有没有能穿的,没有的话就把这棉袄里子直接拆了算球,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吧?想到这,他恨恨的踢了路上一块碎砖头一脚,砖头骨碌骨碌就滚到路边一个小孩身上。
这小孩和赵远洋差不多年纪,生得白白净净,正在电线杆子底下玩弹球。砖头落在身上,他抬起头看了赵远洋一眼,没理他,继续低下头玩自己的弹球,就象根本没赵远洋这个人。看那石头骨碌过去的时候,赵远洋还想着这下玩了,打吧,没想到对方根本不理他,他那根刚刚兴奋起来的神经一时间竟然没着没落的,于是就傻不拉几的站着看那孩子丨弹丨球。
日期:2010-01-29 10:28:29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这孩子就蹲那,也不吭气,赵远洋心想,不会是遇到个哑巴吧?得了,咱不欺负有残疾的人,赵远洋也从裤兜里掏出几颗弹球来,把舌头抻了好几遍,捅捅那孩子说,唉,哑巴,给你!
那孩子这才抬起头来,你,你才哑巴呢!他这一说,赵远洋乐了,原来你也不是北京的?还是个结巴?说这话的时候,是赵远洋来北京之后说话最大声的一次了,而且是一口山西腔。说完,两个小屁崽子就在那儿嘎嘎的笑,也不知道笑的是什么。正笑着,边上的院儿里冲出来一个大点的小子,操着不知道哪儿的口音说道,南南你笑个啥,没事吧?谁再笑你看老子不干死他!
南南赶紧着说,哥没事没事,这也是一个小侉子,他站着半天不说话,一开口问我是不是哑巴!原来憋了半天,也不是北京的,咱们都不是北京的,都是小侉子!说完,他跟远洋介绍说,这是他哥郑北北,他叫郑南南,最近刚刚随父母从农村回来,院里住的是他姥姥和舅舅一家。于是,这郑南南和郑北北,成了赵远洋在北京的第一对儿朋友,还是哥俩。
日期:2010-01-29 10:30:31
说起这郑南南和郑北北的爹,那可真不是一般人,名叫郑迪,但是以我党的传统,估计这名字也是化名或曾用名之一。早在延安年代,郑迪就是陕北的美男一枚,要文能文,要武能武,建国后更是京城显赫一族中的风光人物,人称党内万金油,可见此人八面玲珑的功夫。也正是因为人际关系处理得当,建国初期先在地方转了几年,之后被调到一个位不高但权重的部门,专门负责副省以上领导的任免和调动。
从离开老家干革命前开始,郑南南和郑北北也不知道他们的老爸到底前后有多少任老婆、妻子或爱人,总之这家的兄弟姐妹分布大江南北,姓分周吴郑王,一直到这哥俩的亲妈这儿,才算是到了最后一站。所以多年后这哥俩在外人面前,也只认对方是兄弟,一个爹一个妈生的,其他的一律不提。
为什么这哥俩,一个叫南南,一个叫北北呢,起这么个男不男、女不女的名字?其实无非是一个生在南方,一个生在北方,走到哪生到哪,见到什么就起什么,跟那渡边啊,松下啊,一个意思。至于为什么领导干部的孩子都起这种叠音字当名字,显得没文化不说,还特别不正式,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在陕北呆的时间长了,受当地的老乡影响,就好比那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句话8个字中有2个叠音,没技术含量,纯口音。
可是谁也没想到啊,榜样的力量那就是无穷的,解放以后全国人民都爱赶这个时髦,但凡名字是叠音的别人就觉得特洋气,家庭条件肯定特好,一定是要红苗正的革命后代。就象咱们前边提到过的萌萌,一路混下来,竟然成了“神秘红色名媛”,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名气横扫港深两地,连她自己都飘飘然起来。还有啊,这名媛可不是萌萌腆着个大脸没事自封的,着实是“被名媛”了的,加上萌萌的背景,多多少少也算是实至名归吧。有人说扯着扯着怎么又扯到萌萌身上了,嘿嘿,为了这个小丫头,南南和北北争了二十几年,虽不至于兄弟反目,可也伤得不轻。
日期:2010-01-29 10:31:31
继续说郑迪,除了男女关系了得之外,郑迪的人际关系,那才真不是盖的,除了一路上领导提携,小郑同志也深得领导干部的夫人们欢心。朝鲜战争结束之后,领导说了,小郑啊,不要光顾着组织工作,也要搞一搞组织生活嘛。于是,小郑同志就把交谊舞引入了中南海。周末的舞会上,领导们有文工团的女团员们分头陪练,领导夫人总不能一直站着吧,于是小郑同志除了找了一些大学的学生干部,自己也亲自上场,蹦恰恰,蹦恰恰,陪着各位夫人们一圈一圈的转,象只停不下来的陀螺。而其中每次必是点名要他陪舞的,还是二号人物的夫人,当年代表着新中国妇女国际形象的大美女。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运动一来,小郑同志就被扯了进去,好在之前的人缘不错,在领导的关照下,批斗的时候走走形式,之后全家发到安徽农村下放了几年,算是避过去了。后来,因为常遇夏的那位先生,和郑迪是多年的同好,有着不浅的书画之缘,所以运动的高峰一过去,就把他又调回北京,安排了一个闲职,平时给领导发言校个稿改个字什么的,偶尔还能和几位旧交切搓笔墨丹青,真个是自在闲人。
日期:2010-01-29 10:54:16
大军进入北京城,除了国家的核心部门设在城市的中心,其他的各职能部门都建在城外,除了外交部在东边,其余都在西边。而各部委的机关宿舍所在地,就在复兴门以西的长安街两侧,以北为主,叫三里河。而这里面最有名的一片,当属三里河三区,简称三区,由五十年代的苏式红砖楼组成,直到八十年代后才建成北京最早的所谓部长楼。这些平板式的高层建筑,和普通民居的区别除了带电梯,还有24小时热水。能住在部长楼里,在中国的房地产起步之前,那在十亿中国人里都是身份的象征。
郑南南和郑北北,平时就生活在三区的一幢小红砖楼的单元房里,三区出了不少的风云人物,很多成了当年王朔小说笔下的原形,甚至于赵远洋,都曾在他的某部小说中晃了一眼。而这些小痞子里面最有名的,当属李长胜,三区的坏孩子之王。
早在运动之前,这片的孩子因为父母的调动等等原因,来自全国各地,有的又走向全国各地。有些是父母不在京了,家属还在,有的家里只有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在家当个老保姆,照顾大大小小的一堆孩子。那时候的国家工作人员待遇区别不大,除了很高的级别其他都差不太多,参加革命的时间早晚,家里人口多少,这些也都是组织上考虑生活待遇的综合条件。但是能住进这种新式的小楼,对很多的人来说,已经是非常满足了,楼下的绿荫长椅,玩耍的孩子,闲聊的老人,所有这些景象,都会让那些早年间参与改变中国命运的人,感到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苏修的生活也不过如此嘛!
生活区里的大人对于官职相对模糊,可这孩子们那是相当清楚,你爸几级,哪年革命的,我妈官职几何,什么时候入党的,这个得排啊,不排怎么能显出谁NB呢。可是父母的级别只能代表一部分,算个入围的基础条件,后面的,就得靠自己努力了。想当老大,得有两个条件,一是主意多,二是胆子大,而李长胜在多年的楼道争斗和花坛选举中,终以其心眼和力气都胜人一筹,成了三区的孩子王,而郑北北则是他的军师,相当于参谋长之职。而他弟弟郑南南,因为个性木讷,连个小队长这样的地位都没混到,最多就是个搞政工的,偶尔给这些孩子们提供些精神食粮,时不时的讲些四野的段子啊,三驾马车什么的,但是随着知识在社会上地位的增长,南南的日后地位略有提高。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