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婚(情色拉萨)》
第20节

作者: 羽芊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不是生他的气,就是心里不舒服!”我这么一说,他总算是转过头来,脸上虽说还是气鼓鼓的,眼睛里已没了怒意。
  “好了嘛,这样才对。”我靠了过去,躺在他左肩上,亲热地说:“你跟扎西不一样,你比扎西活泼、爱说爱笑的,我也喜欢跟你在一起。你们各有各的好!他才回来,可能我多注意了他一些,马上改正。今天晚上好好陪你,好吗?别生气了!你不知道,见你跟我们闹别扭,我心里有多难过,扎西也是,他跟我说一定要多关心你,说你比他小,从来没干过活,怕你累着,叫我多教教你呢!”

  “二哥真这么说?”朗结偷觑我一眼,有些迟疑。
  “当然,扎西你还不了解吗?木纳一些,不会说话,心却是好的。他可关心你这弟弟了,只是你不在意人家而已!”我胡编了一套瞎话,只要能让他们兄弟们不起间隙,说几句谎,佛祖想来也不会怪罪吧。
  “谁说我不在意?”朗结驳斥。“扎西是我们几兄弟中最能干的一个,他不上学,回家干活,我们几个才有学上。我知道他当初是非常想留在学校,只是家里必须要有人干活。大哥是家长,父亲不让他退学,我那时还小,什么都不会干,只能是二哥了。其实,二哥是为了我们几个才留在家里的。”
  “你明白就好!别再乱想了啊,你们几兄弟在我心里,都是一样的重要,咱们都得为这个家着想!”我闭上眼睛,享受着阳光的爱抚。
  他好一会儿不说话,我也没逼他,这种事得让他自己想明白,否则今后还会发生的。终于,他转过身来,涎着脸笑。“那你今晚得好好陪我!”
  终于放心了,点了点头。
  然而,这样的事谁敢保证今后不再发生?想起中午出门时,扎西忧郁的眼神,想必他心里也在难过吧?他从没问过我关于朗结的事,只是约定俗成的遵守着兄弟共妻家庭该有的规矩。然而,每每轮到朗结进我房间时,总能感觉背后有一双无奈的眼睛在盯着,转回头去却又什么都没有。

  这样的婚姻,放在大环境里,是遵守传统,而具体到个人,是不是一种伤害呢?我的心与身体,在三个男人身上游历着,徘徊着,不敢停留,也不允许自己停留!
  冰雹师是下午从另一个村请来的。来年是否风调雨顺,就看他今年的祈祷了,我们信这个。在靠天吃饭的大山里,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在天老爷的掌控下,人是无力更改的。所以,对上天的崇拜和信服,自小就扎根在我们的骨子里。敬天敬地敬鬼神,成了生命的一部份,跟穿衣吃饭一样自然。
  冰雹师住在村委会的房子里。听公公说,冰雹师是世袭的,他们家祖上就从事这一行。在文丨革丨时还被打成了四旧,销声匿迹了好多年。只是近年,宗教开始重新走入老百姓的生活,冰雹师也重新找回了尊严。
  村长通知各位家长下午去村委会的坝子集中,在冰雹师的带领下去田地里转圈。公公不愿去,嘉措又不在,当然只有扎西去了。其实在公公这个年龄,儿女都已长大成人。由长子代表自己出席村上一些重要的活动,那是一种很有面子的事,遗憾嘉措并不在。
  吃过午饭,男人们穿上最好的氆氇,去了村委会。他们随身揣着自己的杯子,是不带酒的,酒要由自己的女人或是孩子随后送过去,这也是一种面子,告诉其它男人,自己有妻有子,日子过得很乐活。
  我背着酒,对每一个碰面的女人都笑脸相迎。这样的日子,女人们都打扮得格外漂亮,脸上抹了不轻易用的珍珠霜,有的还在脸上贴上三块菱形的胶布作为装饰。绚丽的裙,长及地,多姿多彩。行走之间,轻扭腰肢,婀娜摇弋,一点不像平时风风火火的主妇,说话也放低了声音,尽可能的婉约。节日总是让女人变得娇媚起来。我们只有在这样的日子里,才能记起自己的美丽,再尽可能的渲染它,完完全全的释放出那个忘记了的自我。


第31章:卓嘎:狂欢望果

  村委会在一个小院里。三间土房子,算是村委会的保管室,也实在没什么可保管的。房间里有一张一碰就晃悠的破桌子,土石垒成的凳上的两张破损的卡垫外,空无一物。
  望果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集中把青稞洒送到村委会去。村中为望果节专门准备了装酒的大桶,每户送来的酒集中装入桶里,专门供望果节的。村中还专门抽出六个男人组成了品酒组。他们负责品出每个家庭青稞酒的优劣,最后评出一个冠军。
  说起青稞酒,我想起拉萨近年出的一种拉罐的青稞酒,喝起来甜丝丝的,有些像内地的米酒味,其实地道的青稞酒味道不是那样的,有点酸、有点涩,回味带着青稞的清香。特别是头一遍酒,颜色清亮,入口甘醇!
  把村人所有的酒装在一起,到望果节结束时,酒味全变了,稠稠的,又苦又涩,颜色也变得浑浊不堪。这样的酒我不爱喝,容易醉。
  男人们围坐在一起,已经喝得面红耳赤的了。见我过去,齐唰唰的盯着我,有人吹起了口哨,有人故意怪叫。我没理他们,把酒壶放在扎西身边,什么都没说走了。
  旁边的小屋门口聚了一群女人,我挤过去看了看,原来是冰雹师在念经,摇头晃脑的,还不时敲一下旁边的鼓。具体念些什么,我们也不懂。不过那抑仰顿挫的经声,伴着鼓点,如唱歌一样,很是悦耳。我从小就喜欢听这样的声音,小的时候,奶奶哄我睡觉,不是唱催眠曲,而是念经。她说我一听经声就安宁,不哭不闹的。

  那些经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就跟天书一样苦涩难懂。但是,有什么关系呢?叮当作响的法器、分不清音节的经文是我们心灵的一种安慰。听着那如梦如氲的声音,总能神清气爽,这便足够了。
  转田地时,各位家长们约定俗成的穿上白色的氆氇。白色的氆氇是氆氇中最高档的料子。从最初的羊毛选择到捻线、织成布,都需特别考究。因为不用染色,纯白的颜色一目了然,一点点的暇疵都清清楚楚。羊绒的选择首先要一个颜色,不能有一点色差,还得粗细一致,至少三十头羊才能出一件袍子的原料。捻线也是至关重要的,得又细又均匀。

  在我们这儿有句俗话:“女人能不能干,看男人穿的什么就知道!”这话还是有几分道理的。现在虽说衣服到处都能买到,但在隆重的节日里,我们仍然愿穿藏装。虽说现在汉装穿起来很方便,但总觉得那不是自己的衣服,穿在身上有些别扭。
  我站着山头上,山脚下金黄色的田地里,男人们走成了一根蜿蜒的白线。每人手里都举着一柱香,烟气弥漫,前头一人扛着一杆新经幡,鲜艳的色彩,在山间跳跃。
  男人们一边走,一边应和着冰雹师,吆喝之声不绝于耳。
  一圈转下来,时间并不长,等重新回到村委会时,刚刚点灯。
  当祭祀活动结束后,狂欢才真正开始,带着酒意跳果谐是件很爽的事!

  果谐是一种手拉手的圆圈舞蹈,也有站成一排或面对面而站的。广泛流行于西藏的农牧区。男女手拉着手,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可以一唱一合,也可以齐唱,以四分之二拍或四分之四拍的节奏,从左往右起舞,重拍时,膝盖以下用力踏地,表达舞者的热烈心情。在一只曲子里,舞蹈的动作没有多余的变化,只要跳舞的人步伐有力,歌声齐整嘹亮即可。因为一只曲子的动作是固定的,极容易学会。然而,每年都会有新的曲子和舞步出来,只要是他们跳新舞步,跟在不会跳的人的右边就要倒霉,因为会不断地被踩到脚。不过无论踩到谁,他们都不会计较,当然更没人笑话。在这种集体舞中,舞步统一是第一重要的,中间如果有个人停下来,后面的人就没法跳了。所以即使不会跳,也不要站着不动,只管跟着前面的人有样学样。

  每只曲子跳完,大伙会停下来歇一会,周围没有跳舞的人便会端上青稞酒,每人敬一大杯。别看平时滴酒不沾,此时也会一杯一杯来者不拒。喝完酒,便会有人提出下只曲子跳什么,同时起一个头,其它人便会跟上节奏。夜色渐深,场面开始狂野起来,小伙子的动作越发粗犷豪迈,姑娘们的身段也扭得越发柔美;有的跳着跳着便放开左右的手,自个随着节奏舞到中央去了。

  跳果谐是我们很喜欢的一种娱乐,甚至可以说是年轻人交友的一种方式。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农家院坝里,随时都能看到人们手拉手一边唱一边跳,人数不定,有的三五个人,有的二三十人。小孩上山放牧时,把牲畜赶到地方以后,周围的放牛娃便会找一块草地,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都会聚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跳舞。果谐舞步虽然变化不大,歌词内容却是多种多样:既有反应日常生活状态的,也有歌颂宗教寺庙的,还有讽刺挖苦某些社会现象的……

  塔热村有一种果谐我至今也没学会,不只我不会,村里其它年轻人也同样不会,那就是尼姑寺的果谐。每次活动最高丨潮丨时,阿尼们会跳起这种果谐。就像现在,一曲跳完,其它人都去找酒喝了,阿尼们手挽着手跳了起来。说是果谐,实际上她们在果谐的基础上加进了许多复杂的舞蹈动作,特别是手上的变化,看得我眼花缭乱。旁边的阿佳告诉我,这个果谐是她们在寺里念完经后没事可干集体编的,必须十个阿尼互相配合才能跳完。

  在这样的夜晚是不分出家人和俗家人的,青稞酒成了激情的催化剂,快乐洋溢在每一个人脸上。此时,醉兮兮的家长们也忍不住加进跳舞的圈子,带头跳了起来,歌词和舞步都带有明显的即兴色彩,而这种即兴的舞步让后面的人很难跟上,于是便有几个老大爷离开大圈,在中间重新组成一个小圈;带着酒意的“家长们”,即兴发挥出来的舞蹈动作浑然天成。外面手拉手年轻人,在“家长们”跳出一个高难度动作时,会和着节拍拉手向前,同时踏地应和。此时,敬酒的女人们在外面又形成了一个圈,她们跟着“家长们”的调子,一唱一和,此起彼伏;兴奋的小孩子们则在三个圈之间窜来窜去,打闹追逐。

  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青稞酒味,果谐的圈子越来越大,歌声也越来越响亮,脚步顿地时尘土飞扬……

第32章:好好:嘉措,你去死吧

  这几天嘉措都魂不守舍的,他总是在玩他的手机,翻来覆去的玩着。问他,又什么都不说。这个男人我不懂,一开始就没懂过,现在更看不懂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