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三年,一点经历和感受》
第7节

作者: 土行者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世人所说的积极进取,不外是名利上的争逐,声色上的沉醉。谁曾想到牺性自我,普度众生,上求大觉,精进不懈才叫积极呢?释迦世尊在往昔因中修行时,曾经舍身饲虎,割肉喂鹰。唐代玄奘大师为求正法,西行取经,涉八百里荒漠,途中失水,几至丧命。但他宁愿向西方进一步而死,不愿向东方退一步而生。禅宗二祖慧可,参拜达摩祖师,立雪断臂,不退初心。世人如果对这些事实稍有了解,谁还能说佛教是消极逃世?

  大乘六度,有毗梨波罗密,毗梨波罗密者,精进度是,这足以说明佛教的积极。六祖慧能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这足以说明佛教的入世。大智度论卷十六载一故事云:‘昔野火烧林,林中有一雉,勤身自力,飞入水中,渍其毛羽,来灭大火。火大水少,往来疲乏,不以为苦。是时天帝释来问之言:‘汝作何等?’答言:‘我救此林,愍众生故。此林荫育处广,消凉快乐。我诸种类,及诸宗亲,皆依仰此。我身有力,云何懒怠,而不救之?’天帝问言:‘汝乃精勤,当至几时?’雉言:‘以死为期。’这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皆离苦的精神,就是佛教积极入世精神的最高表现啊!

  世人总是沉迷在现在的“活”,却从未想过未来的“死”,死亡是无法避免的,且不知道何时降临,死后会如何?相对人世间这一生短暂的百年,死后的真相却总是被避讳的不谈,以为就可以免于面对。
  只有敢于直面的人,才是真正勇敢面世的人啊。

日期:2010-01-19 21:26:51

  学佛的人为什么最好不要喝酒?
  学佛的五戒里,有一戒就是酒戒(当然作药用时允许特殊),为什么要酒戒呢?
  其实学佛最与其他宗教不同的是智慧,要有智慧,按照次第来说,由戒生定,又定生慧,喝酒的人,神智容易昏沉,贪恋酒精的刺激,很难让人升起真正的清净和智慧,所以佛教是禁止喝酒的。
  也许有人会问:那抽烟呢?确实如此,抽烟其实也是一样的,为什么呢?同上面的道理是一样的,污秽的烟对人色身和智慧的侵蚀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根据很多大德的开示,抽烟之人,护法神也容易远离。
  推而广之,任何一样东西,让人障碍清净和智慧升起的,都是要谨慎的,在没有证得空性之前,还是宁执有,不执空吧。

日期:2010-01-19 21:38:30

  佛教里的受戒是种约束吗?
  很多人觉得佛教里约束多,比如受戒,前面我提到过,其实皈依佛门和受戒是两个概念,皈依不是吃素斋,不是受戒约束,不是剃度出家,千万不要把皈依和受戒混淆了。
  那么受戒是怎么回事呢?在佛教里,认为,人的很多情绪其实是串习的结果,比如一个人的脾气往往会有惯性,比如这个人脾气不好的话,那么往往除非受到特别的情况,他(她)的脾气会一直这样,甚至会越演越烈,比如当你生气的时候,你会越想越气,然后需要发泄,而你此次发泄的感受会促使你下次遇到同样情况也往往采取同样的态度。所以现在心理学讲:习惯造就人生,习惯也就是串习(习气的强化)。

  比如一个小孩子,很吝啬,从来不肯把东西给自己的小伙伴分享,那么除非他受到良好的教育,不然的话,他的这个习气会越来越强,越来越固执,一般而言是如此的。
  佛教讲解脱的话,如果任由自己的很多不好的习气串习的话,是很危险的,可以比喻成一个水桶,即使你做了很多佛法中的事情,可是若桶底有个漏洞,也是不会水满的。
  受戒一定程度上是让我们停止造作恶业,不管是言行上的还是思想上的,其实俗话说的好:平平淡淡才是真。你受戒的一开始也许会觉得有些不习惯,可是当你真正守戒后,会发现生活清净了许多,自己的心智和定力也会好,这个是真实的。
  我们人总在不停的追求,有人追求物质,有人追求女色,有人追求离开痛苦,所以用物质和女色来填补,而结果只会越来越空虚,为什么呢?因为心灵上的洞只有用心灵上的东西来丰富,靠身体的刺激永远只是暂时的,甚至只会让你更痛苦。而人因为串习的缘故,很难停下来追逐心外的东西,以至迷失了自己的心灵。
  所以,暂时控制一些言行和意念,让自己放空自己,然后才会有机会去充实全新的东西,就象一个杯子,你必须要倒空了其中的污浊并且停止继续往里面放污浊的水,才能装进新鲜的水,我们的心灵也是如此。

  心灵上的问题,只有从心灵去解决,任何发泄,愤怒,挑剔,报怨,都不能解决问题。

日期:2010-01-19 21:50:31

  如果说法律的制定可以让你避免走进监狱,那么戒律的守住则可以避免让你闯进三恶道(畜生、饿鬼和地狱)。
  视戒律为束缚的人,一定程度上来说,似乎有那么点想从佛教得到点什么而又不想付出的意味。:)
  他们可能认为戒律的出现会让他们的生活束手束脚(其实只是让他们不能无所顾忌的做不该做的事)。他们认为佛陀的智慧很值得借鉴,但是佛陀的戒律则是过时的东西,他们还会举出禅宗的例子来反对戒律,比如有的禅师就游戏红尘,甚至嬉佛骂祖。
  但是他们显然没有注意到,禅师的表现,只说明他老人家已经达到了境界,然后又抛弃了该境界,或者说对禅师来说,戒律已经发挥了他的作用,现在已经不需要它了。大概就是见山还是山,到见山不是山,最后又到见山还是山的境界了,问题是,我们达到了吗?我们有资格无所顾虑的乱说乱行乱思维吗?
  佛陀在《金刚经》中对他所说的法有个比喻,法是度人的船,当你来到彼岸的时候,是否还会背着船继续前进。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戒律也是如此。首先他会禁止你做一些事,这是一些会带给你很不好的后果的事。你并不知道这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但是佛陀知道,并且为你制定了这样戒律来约束你。

  就像一个刚到城市的乡下人未必会知道在城市的大街上随地吐痰会被罚款一样。我们对于杀盗淫妄的后果也并不那么清楚,我们往往只看到一个人一生的某一时段,然后就下结论说:好人没好报,祸害几千年。然后就放心大胆的去做种种会把你送到地狱的事。
  法律出现的最初也会让人们束手束脚,但是如果没有法律,没有任何约束,我们的社会会变成地狱。所以有时候强制性的法律并非坏事。
  对于一个要自杀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捆住她的双手让她无法伤害自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守戒律的人跟要自杀的人非常相象。
  戒律是修正我们行为的最好方式,并且将进一步让我们获得禅定。当我们真正的获得禅定,智慧之门也就向我们敞开了

日期:2010-01-19 21:56:33

  佛学者与学佛者的有趣区别:
  这个世界上任何时间都存在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习惯于盯着一样事物,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然后凭借着对该事物的外在感受开始讨论该事物的本质,并且往往会争吵得不亦乐乎。
  就象西红柿(一开始叫狼果吧?)刚开始被关注的时候,太多的人对着这个玩意看,有的人认为它是红色的,一定非常辣。有的认为虽然是红的却未必非常辣啊,苹果也是红的,就很甜嘛!
  但是显而易见的是,他们都忘了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要知道西红柿的味道必须亲口尝一下它,当然风险是也许会中毒。
  这样的人,我们称呼他(她)为佛学者。

  还有一种人,看到了西红柿之后他所做的第二件事(第一件是观察)就是咬了一口西红柿。
  在别人争论的时候,他已经品尝到了西红柿的味道了。而且知道不辣,反而酸酸甜甜,味道很好,他也无法通过文字完整的把该味道表达出来。
  因此他只是微笑的注视着争论的人,在他们争累的时候对他们说:你们说的都很起劲,不过你们为什么不亲口尝尝再争论呢。
  这种人,我们称之为佛教实修者。

日期:2010-01-19 22:18:23

  事实上,西红柿不但没什么毒副作用,而且口感美味,营养丰富,价廉物美,老少咸宜呢,呵呵。
  那么你呢?
  你愿意做一个仔细观察狼果(西红柿),然后猜测它滋味的人,还是愿意做一个品尝西红柿的人呢?

日期:2010-01-20 13:53:48

  正信与神通(借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