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三年,一点经历和感受》
第26节作者:
土行者 为什么?因为佛法需要知见、修持和行愿三者结合才可以有成效,而这个成效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别人无法替代感知,如同生死病苦,这些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你可以尽量想象,但是却终究无法切身体会,所谓夏虫不可以语冰,即是此理,又如同与从小生长在海南的朋友谈鹅毛大雪,终究是想象,大概如此了。即使是古代禅宗大德,也从来不见管世人,不度世人,只管自己坐禅就可以悟道的。
佛法讲的是因缘,佛法的不执著,不是说对事情不去做,而是说去尽力,但是对最后的结果不要执着。
《金刚经》上讲离相,学佛的人行善做事,只视作本分,古人尚且有“善欲人知,不为真善;恶不欲人知,则为大恶”的观点,何况是认同缘起性空的佛教呢?
我身边的师兄,多是工薪阶层,有的默默出资近万帮助福利院的一个被遗弃的孩子送去上海动手术,有的每年大年夜送衣送饭给乞丐,有的则长期资助学生,修桥铺路,他们其中有的人每个月自己的花费甚至压缩到200元,却努力的挤出每分钱来尽力的帮助众生,有的则布施到连自己过冬的毛衣都给了乞丐,自己哆嗦着回去的,这样的学佛人,难道是消极对社会没用的吗?这样的人是虚伪的吗?难道一个默默为别人的人付出的人,不比一个成天抱怨社会,喜欢争辩与打击别人的人更会让别人欢喜吗?
学佛,要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给人帮助,至少不伤害别人,打击别人,麻烦别人,正因为有这样的处事态度,在他们的感召下,很多的人包括无德无行的我也改变了对人生的态度,转化了生活中的危机,上面种种的行情,只是出于佛学徒的本分,根本无须夸耀,更不必夸耀,所谓尽力随缘,是一种尽心尽力的责任,却又对最后结果的洒脱,而非一种消极。
在以前禅七中,如果有在悟与不悟之间卡住的,就需要其将自己所有的东西全部拿出来供养众生,为什么呢?培福而已,简单的认为佛法就是坐禅,就是内心理解,而无须行六度,永无疲厌,那么有失偏颇是毫无疑问的了。
也有的觉得所有的佛教内容等都是形式的,只需要坐禅理解就够了。这个显然是没有真正的理解佛法,禅宗中有磨砖作镜的公案,所谓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理上即使明了,也需要踏踏实实的为众生做牛做马,这个才是真正的菩萨道。
佛是两足尊,就是福慧具足圆满的意思,所以要成佛,有六度,是需要广修一切善法功德的,而认为坐坐禅就是佛法真谛的话,简直就是离题万里,也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根本是佛法的门外汉,可笑之极。
真正的修持,有时需要摆脱形式的宗教,到深山丛林里去专修。但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出世修行的目的还是为了入世宏法利生。学佛非但不是出世,更是为了更好地入世。就如同青少年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而进入学校学习那样。
禅宗祖师六祖慧能大师在其《六祖坛经》中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法华经》也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又说:“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
学佛的人,照样穿衣吃饭,照样生产工作,而且应该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劳动观点,不过就在日用生活上加上一个觉照,不做违法乱纪、自陷苦恼的事,做到“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离世法而证佛法。”
不但如此。学佛的人,要处处不忘众生。《华严经》说:“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维摩诘经》说:“为众生趋走给使。”又说:“负荷人生,永使解脱,”这又是佛法自我牺牲的服务观点。
大乘佛教四摄六度,悲智双运,入世救世,自度度人的精神,更是人间佛教的光辉典范。同时,学佛的结果,定力坚强,自能履险如夷,增长胆力;慧力明朗,自能观察微妙,应付宽绰。在人事日用上,在学问研习上,在服务群众、利益众生上,都能得其大用,形成了伟大的、积极的、光明快乐、自在平等的人生乐趣。
我佛慈悲!
日期:2010-04-24 10:44:06
(转摘)
我们的社会,习惯以“你拥有什么”,而不是以“你是什么样的人”来评断他人。在我们的世界中,成功的典范就是比尔盖茨。我们很少想到甘地式的成功。在某些亚洲及西方社会中,父母要求孩子们在学校取得成就所给的压力,已经超过身心健康的承受度。
孩子们要有好成绩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然后才有可能获得高薪的职位。凡此种种,都是为了让自身的利益得到满足。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特别强烈,如果要选择让孩子去拯救整个村庄,或是当大企业的执行长,他们会选择后者。
想象你的儿子有个显赫又赚钱的事业,但他洞悉了老死之后,突然辞职。他再也看不出一天工作十四小时、巴结老板、贪婪地并吞对手、破坏环境、做房奴、压力不断,只换得一年几天休假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他说要卖掉所有的股票,全数捐给孤儿院,然后去浪迹天涯。这时候你会怎么做?祝福他并向朋友夸耀你的儿子终于醒悟了吗?还是斥责他这是完全不负责任的行为,并且送他去看心理医生?
只是对老与死的厌恶,并不足以让当初的太子悉达多离开王宫而踏入未知的世界;悉达多会采取这么激烈的行动,是因为他实在无法合理地解释所有已生和将出生的一切众生之命运就是如此而已。
如果所有生者都必须衰朽死亡,那么花园中的孔雀、珍宝、华盖、薰香、音乐、放拖鞋的金质拖盘、进口的琉璃水瓶、他与耶输陀罗和罗候罗的感情、家庭、国家,都变得毫无意义。这一切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一个心智正常的人,会对明知终将消散或不得不舍弃的东西而流血流泪?宫殿内造的幸福,又怎么能让他继续沉湎下去?
我们也许会想知道悉达多能去什么地方?王宫内外并没有任何地方可以逃避死亡。即使耗尽王室的财富,也不能为他延续生命一分一秒。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