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三年,一点经历和感受》
第25节

作者: 土行者
收藏本书TXT下载
  很多人都把受戒当作很痛苦的事,一定程度上,与串习做斗争是需要意志力的,但是千万要记得,最大的获益者其实是你。
  假设把人生比作一个人,走在一个岔路口,那么前面的N多条路哪条是可靠的呢?有的路口有美女,有的路口有金钱,有的有权力,诸如此类,当然背后无非是我执与无明。
  显然,如果有一位伟大的老师事先在这些会引导我们到错误方向和终点的路口上写上:禁止通过。那么我们会减少很多走错路的机会,同时走上正路的概率会高很多。
  假如你实在觉得受戒痛苦,那么不妨如是想想看。


日期:2010-04-14 12:41:25

  魔与不魔,只在心间,不在外相,阿弥陀佛。
  谢谢黄藤酒师兄的忠告,确实如此了。各人生死因果都是要自己了的,只是不忍他造业罢了,既然如此,随他去罢,自己德行不够,以后再说了,阿弥陀佛,感恩师兄提醒。

日期:2010-04-14 12:44:15

  我们的十不善:
  我们一般认为身业有三种,口业复有四,以及意三业,一共是十不善。
  发个图片吧,大家可以看下:

日期:2010-04-14 12:50:59

  从身业,也就是身体造作的恶业来说,是杀、盗、邪淫(在家人主要指指夫妻之外的);同样口业,是说嘴巴上造作的恶业,有妄语(就是不实之说,撒谎欺骗等)、恶口(恶语相向,比如骂人伤人,恶毒言语攻击等);意业则是指念头上的,有妒忌、嗔恨、傲慢,邪见。
  事实上口业最易犯,意业最难防,所以世人说:谁人背后不被谁,谁人背后不说人?确实如此啊。而意业则是很难防的,因为人有时不说,但是却腹诽,这样也是很难的,只有真正做到了持戒严格,这样身心才会清净,才能断恶修善,具备了下士道的基础。

日期:2010-04-14 13:00:28

  十恶又分上中下。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决定无疑。丝毫不错。
  下面再具体说下:
  杀盗淫妄。是别解脱戒中五戒(杀盗妄淫酒)中说到的。
  而口业中的绮语,是说说些无益浮词,又或者华妙绮丽,谈说淫欲,导人邪念等。这些都是绮语范畴。
  恶口是说,言语粗恶,伤人无形,或发人隐恶,不避忌讳。又伤人父母,是大恶口了。将来当受畜生果报。
  两舌,是说挑唆是非。

  嗔恨,就是发怒,见人好了,自己就很愁忧愤怒。见人有 不好了,就很高兴,又或者仗势欺人,欺侮人物等。
  而邪见,就是不信为善得福,作恶得罪,言无因果,没有后世,更轻侮圣言,毁佛经教等。
  如果上面的十善能做到了,基本可以说是断恶修善的不错了。

日期:2010-04-14 13:05:50

  即使是从逻辑的角度,也是连贯的。
  因为信佛的基本要求是要相信轮回和因果,如果认为人只有一世,不存在以前三世轮回,那么自然无法理解为什么现世善人恶人未见报应(因为因果不止是当世的,更是以前世的延续下来的),还有,因果之间有“缘”起作用,所谓因缘具足,就是指因(种子),缘(条件)都具足,则可以有果,咱们平时不也总说条件成熟,就是这个道理。

  若不能学习佛理,自然无法理解这些了,所以还是要请有疑问的朋友,能耐心的通读下本贴,前面应该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一再的重复回答同样的问题,会导致认真看帖的朋友觉得看的都是重复的内容,只能请自行查阅了,见谅!
  阿弥陀佛!

日期:2010-04-14 13:24:28

  阿弥陀佛,随喜楼上师兄的感悟。末学本是一介初学,无德无能,不过是随缘开贴罢了。感恩师兄的指点。
  首先:
  世人学佛,多言谈空,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头坐”,却不知后面两句话“世人若学我,犹如入魔道”。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个犹如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境界,境界达不到,妄谈空性,徒增鬼神笑而已!
  现在人学佛,口头谈得天花乱坠,真到事情来了,能做到否?如同古人“无事袖手淡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都是口头言辞凿凿,真遇事了,束手无措,坐以待毙而已。
  读《金刚经》几部,以为悟道得何其多,可是《金刚经》讲离相,咱们能离相吗?又如何着手?从哪里入手开始起修?你遇到烦恼怎么办?能不能当下一念就洒脱解脱?如果不能,就最好不要谈什么“酒肉穿肠过,佛祖心头坐”,那更象是给自己的习气找个开脱的理由,好继续放纵自己而已。不是吗?如果真的“佛祖心头坐”,会舍不得几顿酒肉吗?只要细问自己内心,到底是真悟道了,还是有口舌贪欲,就明白了。这些都不是说只读几部经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了。

  所以一开始的时候,不如老老实实的修行,一步一个脚印,那才能走得踏实,也才能走正正路。
  祖师云:宁只有如须弥山,不执空如芥子许,何以故?师兄当细思量之啊。
  其次: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种种事相虽是水月空花,但水月空花之相又岂不本是本性?
  舍相取性本也是邪见,因相本是性,过于执着在相上固然不妥,过于执着在空相上,其实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执着呢?!唯有空有不落,才是真离相啊。
   

日期:2010-04-14 16:06:06

  其实一样惭愧的,末学以前也很喜欢辩论,总觉得辩倒了对方很有成就感,可是实际如何呢?
  辩论赢了又如何呢?自己的烦恼少了吗?自己身心清净了吗?更重要的是对于自己的生死有什么意义呢?如是想,很多事情就会少了。
  一起努力!

日期:2010-04-14 21:13:03

  佛法的出世与入世兼容的:
  很多人都觉得佛教是消极的,比如上面的朋友自己捐助了500元,就认为比别人学佛要更有意义,那么显然,他应该去了解下佛教的慈济会又是如何做的,或者自己去网上查查那么多佛教慈善组织是如何做的,当可破除他认为佛教对慈善无作用的这个莫名其妙的观点。
  佛教一定程度上给人消极这个印象的存在有历史的原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自从百丈禅师创立丛林制度以来,寺院一直采取的是自给自足的模式,当然现在的寺院模式很大程度上因为处于景区,所以有旅游局管理,这些暂且不说。国家现在也在停止建造新的寺院,而要让寺院发挥其历史上一直有的教化人心的作用,这个很值得期待和赞叹。

  事实上,如果大家都认真学习过佛法的话,就会知道佛陀的诸多弟子都是在家人,最有名的居士如维摩诘大居士就是典型的代表(大家想了解,可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和经文),而寺院里的菩萨,大家会发现,都是显示的在家人相,比如会带帽子,佩戴很多璎珞,这些都不是光头出家相,这其中的深意是怀出世心,做入世事。佛陀从来没有说要求大家自管自己修行,走这样修持路线的声闻乘,甚至被佛陀斥责为焦芽败种,又被祖师大德说是自了汉,可见佛教对济世度人的态度。

  同样,现在很多人固执的觉得学佛就是应该在心上打交道的,道理是对的,因为佛法本来就是心外,心外求法,严格来说都是外道,可是问题具体怎么做????
  我上面写的很清楚了,空谈心性的结果往往是“无事袖手淡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真遇到事情了,根本无法解决问题,遇到烦恼,遇到生死(不管别人还是自己的),遇到痛苦,根本无法做主自己的心,而只能由着习气来行事,从这个角度来说,空谈心性,犹如小学生知道了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的结果,却根本无法理解和应用。这也是口头禅的由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