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泽尔系列侦探小说之冷钢》
第42节作者:
钟涵冰 实际上,黑檀木刀架在罗德·施密茨的继承权问题上所起的作用,被我们的年轻花匠无端夸大了——虽然我们自始至终也无法得知,那张藏在刀架夹层的羊皮纸信笺里,究竟写下了些什么内容。但是根据刀架上所刻的那几个名字,以及莱蒙德查阅霍费尔家族的传记所得,我们也能够作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推断来。
黑檀木刀架上的名字,按照我的记忆,似乎是按照以下的顺序:
佩尔玻娜、露歇儿、卡蕾拉、卡罗莉娜、吕根曼·(霍费尔)楼主的说明::原文中这个括号里面的部分被划去了
这些名字,除了最后两个是同出自吕根曼先生之手外,其余都是出自不同人之手——佩尔玻娜、露歇儿和卡蕾拉:这三个没有姓氏的名字,按照霍费尔家族历代的传记所记载的,都是“曾背叛过霍费尔家族的、不知羞耻的女人们”的名字。
她们因此“不配享有‘霍费尔’这个具有光荣骑士传统的伟大姓氏”。
日期:2006-8-21 16:59:00
吕根曼先生在划去自己名后姓氏的同时,无意中也给了我们与此相关的足够提示。
虽然家族传记中并没有详述,但从吕根曼先生刻下“卡罗莉娜”这一点来看,我们能够想象,这三个女人都是丧生在那把家族世传的“长船”之下,而行刑者则都是霍费尔家族当时的主人。
特别的,莱蒙德提到传记中所讲述的,那个叫做“卡蕾拉”的女人——那恰恰是在一百年前(这也正好和我之前所提出的,关于一八八四年的联想奇迹般地吻合),一八九二年霍费尔家族的主人,是显赫一方的麦尔登·霍费尔爵士。按照传记中所记载的,卡蕾拉有一个至死都不愿承认的私生子,并且人们最终也没能找到这个私生子的下落。
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可以很自然地假设,罗德的某个祖辈很可能就是霍费尔家族因一些尴尬的误会而抛弃的那个所谓“私生子”,那些误会在一八九二年当然是无法澄清的,但在一九九二年,人们通过新的血液鉴定方式以及新兴的DNA鉴定法,却可以很准确地判定,一个人是否和另一个人之间存在着某种血缘关系。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这种鉴定无疑会是复杂而曲折的——当今的DNA鉴定技术,在父辈和祖父辈之间的血缘确认上,已经可以达到很高的准确度;但相隔四代以上,比如直接通过血液DNA鉴定判断罗德和吕根曼先生之间是否有亲缘关系,却是完全不可取的。正确的鉴定方法,是通过遗骸的DNA鉴定,先确认罗德的祖先是否为麦尔登·霍费尔爵士所亲生,然后再逐代确定罗德是属于该族系的血缘继承者即可。
日期:2006-8-21 17:00:00
罗德大概在很久以前就已私下取得了以上所述的、关于和霍费尔家族之间血缘关系的医学证明——更准确些的时间,甚至可能会在八四年的那个案子之前(可惜,我却并不清楚当时DNA鉴定技术的应用水平,因此,这也只能算是一个未经考证的推断了):我们精明的管家先生一定考虑了吕根曼先生当时即行动失败的后果——根据本州的相关法律,一个财团的所有人(按照法规中所说的,则应该被称为是“绝对多数股份的持有人”)首先不得是尚在服刑期内的刑事犯。这样看来,无论吕根曼先生是被当场击毙还是被逮捕入狱,罗德先生都可以更早些取得财团的继承权。
如果单纯出于这样的考虑,对罗德先生而言,吕根曼先生唯一的女儿也会是继承权争夺的有力对手——尤其是在吕根曼·霍费尔留有遗嘱的情况下,伊丽泽·霍费尔的存在对于罗德的这一支系而言,无疑是致命的。或许在罗德眼里,吕根曼先生迟早也会老死的——如果他没有任何子裔的话,罗德大概还会因为自己相较之下的年轻而选择静静等待;但他却无法在伊丽泽的面前也选择等待——他不想让这已然持续了上百年的等待再延续到特兰斯凯或者他的下一代去了:吕根曼续弦的浪荡对罗德而言,当然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杀死不忠的卡罗莉娜”只是一个幌子,而“借机杀死霍费尔财团的正统继承人”才是罗德参与谋划这个残酷计划的最终目的。
很可惜,这个计划最终还是成功了——特兰斯凯·施密茨在上月中旬成为了霍费尔财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总裁。至此,这桩长达数百年的、与血统和继承纠缠不清的案子,终于以当年“私生子”系的全面胜出划上了句号。
根据十一分局法医弗里特(Flit)的验尸报告,证实花匠莱蒙德在死前曾经摄入过大量酒精,而别墅主人罗德·施密茨则是在麻丨醉丨和中毒的状态下被火活活烧死的。
日期:2006-8-21 17:04:00
我们一贯英明的伊塞尔副局长,根据法医报告得来的线索,作出了如下的论断:
花匠因为对薪资不满而借酒浇愁,别墅主人好心地前往花匠的住所劝解。由于意见不合,喝得酩酊大醉的花匠用自己栽培的、具有麻丨醉丨功能的有毒植物掷向了别墅主人。别墅主人倒下之后,花匠又喝了不少,无意间掀翻了房间里的落地灯,然后醉倒在地。落地灯的高温燃着了被褥——于是,木屋被烧成了灰烬,两人也十分冤枉地送掉了自己的性命。
“这完完全全是一个可悲的意外呢!”
伊塞尔副局长一定会在提及到本案的时候这样讲,同时做出一副悲伤的表情来…
日期:2006-8-21 17:06:00
尾 声
在侦探社开张将近三个月后,大概是我在《自由意志报》上购买的一小块广告位起了效果:案子渐渐多了起来——汉迪克和奥鲁他们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怀疑转变为逐渐认可。现在,奥鲁在我那里解决周末伙食问题的当儿里,也会称赞我说:
“嘿,文泽尔,你可终于找到了一个相当不错的谋生行当呢!”
虽然这许多案子中也不乏一些相当有趣的案子,但更多的却是诸如找寻失踪猫狗或者调查婚外情之类的无聊委托——我并不想推掉任何一个送上门来的委托,因此,我打算在近期内请一个助手。
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莫斯曼倒是表示,他十分希望能得到我手下的这个职位——我当然知道,他只不过是在电话中打趣而已:只要我是找他帮我弄一些和案件相关的信息,他就总是抱怨身边的土豆堆成了山——看来,侦探助手这个职位,并不适合他。
日期:2006-8-21 17:07:00
老吉姆委托我寄出的小说,最终也仅只在副刊上发表了一个节选——哪怕这样,很多不知情的侦探小说爱好者们也都致信大众侦探专栏编辑部,声明这个节选抄袭了现实中那个“影子杀手”案的创意,要求对作者提出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为此,《自由意志报》副刊甚至专门刊登了一个声明,表示此篇小说是匿名寄出的,作者并没有交代此篇参考了某个真实的案例云云。哈,只有我才知道——这篇小说确实就是货真价实的自传体。不知老吉姆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会作何感想…
为了尊重原作者的决定,我并没有向编辑部发出一份要求“寄回原稿”的信函——也因此,我看来是再没机会知道那篇小说的结局了:不过,说不定老吉姆设定的结局,偏巧和现实中的一样呢?天知道!
我没有再给莱奥诺蕾小姐去过电话,倒不是因为我对她究竟是不是吕根曼先生当时计划的同谋不感兴趣:我将她的电话号码给弄丢了——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顺带一提,关于我意外得到的这笔奖金,根据《自由意志报》前段时间里刊载的、关于本案周边事件的一个专题报道里所述,倒确实是吕根曼先生在1988年3月设下的(吕根曼先生当时曾在该报发表过相关的悬赏声明,只不过由于此案迟迟未被侦破,才一直很少被媒体大众所提起),而不是罗德·施密茨为了收买我而作出的、大手笔的凭空捏造。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