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房子!》
第3节

作者: 慕秋阳
收藏本书TXT下载
  “哎,哎,还真来气了。不干就不干嘛,了不起啊,竟然还充老子,什么素质!”刘文芳将茶杯重重地搁在桌子上,荡起的茶水洒了一桌子。
  一整天,胡逸文都像孤魂野鬼似的在大街上游荡,即便夜色降临也丝毫没有累的感觉。夜风拂过,带来热气阵阵,来往的汽车在他身旁呼啸而过,泛起的噪声像是天边流动的阴云。街边烤羊肉串的辛香味随风飘了过来,呛得他一连打了几个喷嚏。
  他漫无目的地走到一个嘈杂的广场,那里像一个巨大的游泳池,装纳着正在消夏纳凉的市民。广场南边一些老妇人正在跟随着一首曲子跳着一种叫不出名字的舞。西北角一个巨大的背投电视被挂在一根石柱子上,电视正在放着《新闻联播》。胡逸文靠在一处栏杆上,看到电视上一个官员模样的人正对着记者侃侃而谈:“……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和落实中央关于房改的各种政策,切切实实地把各项工作做到位,让老百姓‘居者有其屋’。”接着一个学者模样的人接受记者的采访:“我觉得中央关于房改的政策是非常英明的。只有把房子推向市场,让老百姓自己掏钱来买房子,才能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才能拉动内需,才能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同时也能让老百姓把存在银行的钱拿出来,要知道,去年我国居民的储蓄率又创了新高……”

  在胡逸文的旁边,两个五十多岁的老汉一边纳凉一边聊天,一个问另外一个说:“你们家以后会去买房吗?”
  “买房?我还等着单位分房哩。”另一个说。
  “电视上说以后不分房了。”
  “不分房?哼,我天天拿石头去砸厂长家玻璃。”
  胡逸文暗笑起来。坐了一会儿后,他离开广场,顺着大街走过一个个商店、餐馆、水果摊,到处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后来他在街边的一条石凳坐了下来,望着对面一幢高大的住宅楼浮想联翩。此时的住宅楼正沐浴在迟暮的烟火夜炊之中,每扇窗户都飘出幸福的灯光。该是吃晚饭的时候了吧,什么时候我才能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这样想时,他觉得自己的眼泪快要流出来了。

  回到租住地已过8点,他躺在床上浑身无力,仿佛一阵风就能将他像纸片似的吹得无踪无影;他两眼呆呆望着黑漆漆的天花板发呆,一阵猝不及防的闹钟突然响起,将他吓了一跳。他一把抓过闹钟,发现忘记关了定时钟。这个闹钟是以前王蓉买的,外形酷似一个瓷娃娃。他朝床边的桌子上扫去,王蓉以前用过的洗面奶洗发精还在,而附在上面的她的气息似乎也还在。这种气息让他眼角生涩。他爬起来找了一个纸箱子,将王蓉用过的这些东西包括没拿走的衣服、鞋袜以及各种小玩意儿统统塞了进去,随后搬到门口付之一炬。

  他决定搬家,另觅房子。
  翌日是星期六,他来到离江边不远的一个叫西门桥的地方,在一个名为罗家巷的弄堂里找到了一幢单门独户、带了一个院子的四层民房。房子气派大方,似乎新盖不久,墙体粉白,靠外一侧贴着暗红色瓷砖。房东罗老头是一个秃头马脸年过五十的老汉,他将胡逸文带到四楼,指着一个近似楼阁的房间,像一个将军指着战场上的堡垒:“在这个弄堂里,我家的房子那是数一数二的,前年才盖,顶呱呱的新房!楼下的房子都被人抢着租了,只剩这一间,你想租的话,每个月一百二,水电另算。”胡逸文睃巡了一下房子,外面是一间近20平米的通间,里面还有一个小间,墙壁熏得发黑,估计被以前的住户当成了厨房。门前有偌大一个平台,罗老头站在平台上说:“你搬来了等于一个人住一层楼,你看看这平台,多宽敞!”胡逸文觉得还不错,就和罗老头签订了租赁合同。签完合同,他问在哪儿办暂住证,罗老头一愣说:“在居委会办,你要办?”

  “是的。”
  “别的房客躲都来不及,你倒主动要办,怪人。”
  胡逸文笑了笑,没说话。罗老头说:“你搬来了,我带你去办。”
  下午胡逸文雇了一辆三轮车,将全部的家当一古脑拖到了西门桥。将近黄昏的时候,房子一切布置妥当,他打量着房间,一股温馨而又空荡孤独的感觉盈满全身,令他心头百味杂陈。
  第二天他一到办公室,便被社长嫌总编陈昶“请”进了总编室。满头银发戴着眼镜的陈昶将逸文叫去狠狠批评了一顿,批评他对一个领导而且是一个女人口喷污语着实不是一个文化人所为,批评之后还要他给刘文芳道歉。最后他又拍着胡逸文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小胡,你年轻有才华,做事踏实,杂志社还是很器重你的,好好干,社里不会亏待你的。”

  胡逸文说离开杂志社当然只是气话,一时半会儿也很难找到一份专业对口且自己又喜欢的工作,而回到杂志社的上级单位南方文艺出版社又不太可能。所以面对总编的“胡萝卜加大棒”,他也就驴下坡,主动承认了错误,也给刘文芳道了歉,但他的心情并未因之而好转起来。
  不过杂志社的人要感谢他的是,他在编辑大厅抱怨单位不提供房子的激动言论“惊动”杂志社“高层”,直接促使了一项事关全体人员切身利益的政策的出台:杂志社决定给所有员工办住房公积金。具体规则跟交养老保险一样按三七比例来交,职工交三,杂志社交七,职工交的“三”按照工资的5%的比例从工资里扣。
  大家并未因这个公积金而引起太大的兴奋,很多单位几年前就开始弄了,社里现在提出来显然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但无论怎样,没房子分了,有公积金总比没有好,要是日后真的要买房子,怎么着也能帮上忙。
  胡逸文也是这样想的,但他还是感到郁闷无比。七年前,他从农村考入省城龙阳的师范大学,毕业后通过了市人事局组织的考试,进入南方文艺出版社成了一名有编制的员工,工作半年后被调到了杂志社。当时陈昶握着他的手深表歉意地说:“社里目前有困难,不能给你解决住房问题,但对人才还是很重视的,社里每个月给你70块钱的住房补助,将来一定给你解决住房问题。”如今三年过去了,他不仅没等来领导许诺的房子,反而是鸡肋式的住房公积金,这好比原先答应给你一个大馅饼的,最后给你的只是馅饼上的一粒芝麻,即便是这粒芝麻,你还得感恩戴德,这如何不叫人郁闷?


日期:2010-04-06 13:51:38

  秦文夫下班回家之前照例顺道去了一趟离家不远的菜市场买点收市菜,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他能精准地算出买收市菜最好的时间是在傍晚6点到6点半之间,这时候急于收摊回家的菜贩想尽快处理掉没卖完的菜,勿需太繁杂的讨价还价,一块钱就能买下半篮子菜。
  秦文夫的家位于离江边不远的八里墩,一个狭小的院子住着七八户人家;这原先是船坞修造厂存放建材的仓库。秦文夫回城那一年,他尚未去世的父亲秦老爹和几个工友找到厂领导软磨硬泡要解决住房问题,秦老爹用他有名的大嗓门在厂领导办公室咋咋呼呼:“我18岁在修造厂干起,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以前娃娃们小,一家人住一间大通房不觉得逼仄;现在两个儿子比我还高了,还挤在一起咋行?我跟老婆都一年没亲热了!”其他几个工友也跟着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叙说自家的住房难,有的人叙述的窘境远远超过秦家。

  厂领导被缠得无可奈何,后来指着工厂家属楼后面的一排仓库说:“现在厂子困难,不可能给大家伙建房分房,那间仓库大大小小房间有十多间,你们要是乐意就拾掇拾掇住进去,要是不乐意就拉倒!”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