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一名女兵的爱情传奇》
第2节

作者: 汤公山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们这支军队在广大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是相当光辉的。我的老连队一直流传的一个真实笑话,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情况。那是我们老连长说的。说是多年前,我们部队拉练到一个僻远的地方,那里的老百姓很少见到解放军,特别是那些孩子,总是跟着跑,围着看,看到部队吃饭,他们竟新奇地喊:“解放军吃饭!”看到战士小解,又喊:“解放军撒尿!”

  在他们眼里,解放军是神,应该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啊!
  那时候,部队官兵在社会上地位很高,找对象娶媳妇是比较容易的。事实上,许多青年人想当兵,这应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但是,曾几何时,这种情况已经发生改变了。
  在我印象里,庆祝粉碎“四人帮”的锣鼓,和欢送我们入伍的锣鼓几乎是紧密相连的。而就在我入伍以后的几年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从搞政治运动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以后,国家和部队在许多方面连续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对国家和军队的长远发展来说,无疑都是好事,但由于有关政策未能及时调整,部队、尤其是部队基层,一度却感到难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结果给基层官兵的生活和命运造成严重冲击。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地方经济发展很快,相比而言,战士的家庭却因为减少了劳动力,经济收入越来越落后;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迅速改善,人们在思想观念上也更注重于追求现实生活的享受,不再象以往那样把政治看得很重,结果,长期以来笼罩在军人头上的神圣光环渐渐趋于消失。因此,姑娘们在找对象时,开始更多地倾向于找地方青年,而且早恋早婚的现象日渐普遍,结果使远离家乡和地方生活的,正在部队服役的战士,在爱情的竞争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

  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以后,这种情况更进一步加剧。
  当时,一些地方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先工人,后学生,解放军同志请等一等!”意思是,姑娘们在选择对象时,往往把军人放在最后考虑。
  面对这种局面,战士以及他们的父母普遍感到焦虑。一些战士家庭为了应对这种形势,开始采用欺骗手段创造条件,让战士提前回家找对象,因此,假电报现象从无到有,欲演欲烈,从“父(母)病”,“父(母)病重”,再到“父(母)病危”,直至最后,不顾忌讳地伪造“父(母)亡”,要战士“速归”。
  年轻干部组织家庭甚至比战士更难,因为他们在部队的时间一般总要更长。
  事实上,当时年轻干部找对象时,往往陷入了两头受堵的尴尬处境:回老家找吧,老家姑娘觉得你在部队里,大老远的,一结婚就是两地分居,而且还不知道要分居多少年,往往不愿意;在部队当地找吧,姑娘及其家庭又担心你将来转业可能要回老家,往往也不愿意。

  所以,当时部队年轻干部在找对象上,除少数幸运者外,一般就出现这样两种倾向:一些年轻军官为了及时组织家庭,在选择对象上,往往不得不顺应现实,降格以求;一些人是既不能离开部队,又不肯降格以求,于是在个人问题上常常屡遭挫折,久拖不决。
  我大概就属于后一种情况。
  客观地说,这和我个人性格也有关系。两年前,我刚到师部工作时,25周岁,可谓风华正茂。记得到任不久,就有好几位领导找我,提出要给我介绍对象,女方都是部队首长的女儿,或他们亲戚家的女儿,其中就包括师里分管干部工作的任副政委,他要给我介绍的是我们军一位副政委的女儿。任副政委以前是军干部处处长,和军里领导关系密切。

  在任副政委等人看来,这对我来说,乃是寻找靠山、争取升官的好机会。但我从来没有想过要以那样的办法去追求事业的成功。
  在我的心里,爱情是神圣的,我是决不会为了什么别的东西拿她做交易的。
  我的想法大概很奇怪,我认为,象那些家庭条件很好的姑娘,如果有足够的美丽和聪明,她们是完全可以自己找对象的,如果一定要别人帮她找,可能就是既不够美丽也不够聪明。在我的想象中,这些人,你不见犹可,一旦见了,你如果看不上她,而她又看上了你,她往往会倚仗权势给你施加压力,非常麻烦。
  所以,出于骄傲,也出于谨慎,我都一一婉言谢绝。
  我也不喜欢介绍。但如果一定要通过介绍,我也宁可让人介绍普通人家的女孩子。我看重的是女孩子本人,并不在乎她们出生在什么家庭。
  去年春天,一个星期六的傍晚,副科长周以忠带我出去散步,最后走进了周村西南角的一片住宅区,来到了一户人家。原来这是丝织厂的宿舍区,我们炮团刘协理员的家就在这里,刘的妻子陈霞是这个厂的厂医。

  周副科长和刘陈夫妇关系很熟,他竟主动提出请陈大夫帮我找对象。
  “没问题,我们厂尽是姑娘,由你挑。”陈大夫爽朗地说。
  原来,陈霞大夫也曾当过兵,两年前才转业到这来的,对部队很有感情。
  此后一段时间里,陈大夫先后让我和几个姑娘见了面,可我一个也没有看上。
  一天上午,陈大夫打电话叫我去她家,又拿了几个姑娘的照片给我看,其中有个姑娘长得还好。陈大夫告诉我,那姑娘姓孙,并说哪天把她叫来让我见见。
  过了几天,陈大夫告诉我说:“小孙把事情已经告诉她妈了,她妈倒同意。不过她爸觉得你是南方人,怕将来你把小孙带走。他们就这一个姑娘。我对小孙说‘回不回南方,这是你们年轻人的事情,人家兴许不回南方哩!’”陈大夫转而问我:“你说是不是?”
  “就是,”我微笑着说,“不过,现在还没有必要谈得那么远吧?”
  陈大夫说她找机会,再和小孙谈谈。
  那段时间,陈大夫上中班,下午四点上班。这天下午三点半左右,我又去了陈大夫家。
  然而陈大夫却迟迟不提小孙的事。最后,陈大夫象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才给我说起来。原来,在为我找对象问题上,她已下了很大功夫,基本上把全厂比较好的姑娘都问过了,都因为我是农村的,家又在南方,都不愿见。其他一些,她又觉得我肯定不会同意而没有向我提起。

  陈大夫微笑着告诉我说:
  “不愿见的,我都瞒着你哩!”
  我一时语塞,说不清自己心里在想什么,应该对她的话做怎样的反应。没有见面就不投机,我有什么责任呢?出生不由己呀!至于离家远——确实远。我想。不过,离家太远不好我倒理解,但我离家远对对方有什么不好呢?我还真不怎么明白了!——哦,我知道了,她父母怕你以后会把他们的闺女带跑了哩!——那你表决心,不回老家行不行呢?——也是不行的,因为他们会怀疑你也许是在骗他们;他们是不愿走任何不塌实的棋的!

  “而且,我又为什么要表示可以不回家呢!我那么贱的么!”我想,感到愤愤不平。
  “可是我自己从来没有自卑过,” 我对陈大夫说:“我主观和客观矛盾着啊!”
  “小孙说她父亲不同意,实际上,可能也是托辞哩!”陈大夫说。
  我问陈大夫:“我是不是太不实际了?”
  “有点。”陈大夫微笑着说,接着解释道:“好一点的姑娘家庭普遍都比较好,要求都比较高。”

  在此期间,还有其他人为我介绍了几个,其中包括我们科徐守福科长的爱人高大夫给我介绍的她们中医院的一个,我还是一个都没有看上。中医院那位姑娘的母亲竟让高大夫问了我好几次,搞得我都有些不耐烦了。
  我有一种感觉,我能看上的,她们都不愿意和我见面,而愿意和我见面的,都是那些个人条件比较差,我根本就看不上的。
  我有时候也想,也许是自己的标准太高了。
  “我也许应该把标准降低一些。”我对自己说。
  但是,仔细考虑,我又感到自己的旨趣已经定型,无法改变。
  (未完待续)

日期:2010-04-26 11:22:15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