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阳光孩子》
第5节

作者: 查向红
收藏本书TXT下载
  傅雷后来在给儿子的信中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愧疚:“我也知道,从小受些挫折对你的将来多少有些帮助。然而,爸爸毕竟犯了很多很大的错误。自问人生对朋友无愧,惟独对你和你母亲感到有愧良心,这是我近年来的心病。这些天它一直像噩梦一样在我脑海里徘徊。可怜我过了45年,父性才真正觉醒。伴随着你痛苦的童年,度过的是我不懂做父亲艺术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何打击也摧毁不了你!”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
  傅聪尽管后来在事业上取得很大的成功,成为了一名著名的钢琴大师。但是他并不快乐,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傅雷家书》中看到。
  傅雷写给儿子信中有这么一段话:“你生活方面思想方面的烦恼,虽然我们不知道具体内容,总还想得出个大概。总而言之,以你的气质,任何环境都不会使你快乐的。”
  任何环境都不会快乐,是因为傅聪有着一颗忧郁的心,从小绵延的忧郁将心的颜色已涂成了灰色,日后的成功也很难将这颜色改写成亮色。
  看到傅雷发自内心的忏悔,我们家长真应该以此为鉴,千万不要为了用那遥远没有把握的成功牺牲孩子现在的快乐。

  当孩子的心灵经过若干年痛苦的锤炼,纵然有一天,摘到了成功的硕果,他的心却有可能永远快乐不起来了。

日期:2009-04-11 21:41:38

  培养阳光孩子13
  张国荣身为香港影视歌三栖明星,所获得的成功众所瞩目,大红大紫、春风得意的他本该坐享成功的快乐,何以会痛苦到以自杀来了结自己年轻的生命呢?试问有谁能读得懂张国荣的痛苦?
  带着困惑我看了些解读张国荣自杀之谜的文章,大抵是说张国荣有患上抑郁症的嫌疑,可是却没有剖析如此成功的他为什么还会患上了抑郁症。
  然而当我看了张国荣的传记,才看出其中的渊源来。张国荣成功的辉煌众所周知,而在这之前的痛苦和艰难却鲜为人知。
  张国荣的童年一点都不快乐,孤独、失落与亲情的冷漠填塞了他幼小的心灵,他没有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暖。

  回首童年,张国荣说:“没有什么值得我去记忆,没有什么值得我去留恋。”说出这样的话,内心是何等的凄凄然。
  13岁那年,张国荣离开家一个人去了国外读书。大学没有读完就辍学,并因与父母关系恶化搬出家开始独立谋生,尝试过各种职业。
  在29岁之前,张国荣的唱歌生涯并不顺利,他承受了太多的失意和屈辱,听惯了观众的喝倒彩。
  看张国荣的前半生,看得让人心碎,他的境遇并不及普通的孩子。一路走来,张国荣的心被伤得支离破碎,心的色彩完全是灰暗的。
  张国荣可以说是从痛苦中走向成功的典型,尽管他在后半生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可是以前的痛苦能在他心底彻底抹去吗?
  事实上心的状态是具有延续性的,痛苦多次重复往往就会形成惯性。日复一日的痛苦在一个人的内心积聚成巨大的负面能量,从而形成了惯性。有的人甚至无法扭转巨大的惯性力量,而失去了快乐的能力,患上了抑郁症。

  从小带着忧郁情结长大的张国荣,成年后患上抑郁症也在情理之中。
  据说许多抑郁症患者,患抑郁症的根源都是可以追溯到童年的。
  作为家长,我们有必要好好想一想,如果用孩子一生的痛苦去换取成功你愿意吗?是不是背离了你的根本目标?
  更何况从痛苦中走向成功的人只是少数而已,更多的人是在痛苦中走向平庸和失败。

日期:2009-04-12 15:06:33

  培养阳光孩子14
  其实中国的家长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很多,也为了孩子做出了不少牺牲,但是不少家长却走入了一些误区:有的家长以为对孩子百依百顺,满足孩子一切愿望就是对孩子的爱,孩子就能幸福快乐,可是这是错的,这只是无原则地纵容孩子,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利,孩子也不会幸福快乐;有的家长把孩子当成了“小皇帝”,把他们的饮食起居照顾的无微不至,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以为这样孩子就会幸福快乐,可是这也是错的,因为家长剥夺了孩子独立和成长的权利,孩子也不会幸福快乐;有的家长自己舍不得花钱,可是在孩子身上却慷慨大方,努力用钱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努力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欲望,可是这样也是错的,孩子的欲望是没有限度的,孩子也不会因为欲望得到满足就幸福快乐。

  我曾经跟一些妈妈聊过,比如有一位妈妈说她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当我问她:“你是怎么表达你对孩子的爱的?”
  她说:“我给他买了很多玩具,买了名牌衣服,给他做各种各样的美食。”
  “还有吗?”我问。
  接下去她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有一位妈妈说他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对孩子非常好,孩子却不懂得感恩,还跟她对抗时,我问她:“你是怎么对孩子好的?”
  她说:“我自己舍不得花钱,却舍得在他身上花钱,给他报了好几个兴趣班。我从来没让他做家务,帮他洗衣服,把他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我总是按他的口味来做菜,把饭菜都端到他跟前。我对他还不够好吗?我们以前哪有这么幸福啊!”

  还有一位妈妈说:“我从不给孩子施加压力,更愿意采用放任自主教育的态度,孩子想干啥就干啥,如果孩子不愿意、不快乐,连大学都可以不念,我们家有的是钱,她将来的出路我已经给她安排好了。”
  这些就是对孩子的爱吗?这就是中国的一些妈妈对子女爱所做的诠释,爱到对孩子百依百顺,爱到可以为孩子做牛做马,爱到如果自己能做到甚至会竭尽全力为孩子将来铺好路,让孩子一生都衣食无忧。这样的父母的确非常富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希望用自己全部的爱来换取孩子的快乐,实在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有这样父母的孩子似乎是幸运的,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但是他们的孩子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吗?
  请看一位孩子的一篇日记:

  “别人都认为我是最幸福的,没错,我衣食无忧,不用考虑自己的将来,父母将一切都准备好了。可是我并不快乐,在别人认为快乐的事情在我都司空见惯。我的眼睛无神,眼里只有不安和忧郁。我的血是黑色的,我是黑色的,我的文字也是黑色的,我的世界被黑色包围……”
  一段令人窒息的文字。真的要为这孩子的父母感到悲哀,他们给予孩子的很多,却无法给予孩子快乐。
  为什么这些家长认为自己已经竭尽全力了,孩子依然不快乐?

日期:2009-04-12 19:40:22

  培养阳光孩子14
  原因在于,这些家长对于爱和快乐的认识很浅,他们不懂得什么才能带给孩子真正的快乐和满足,不知道作为一个孩子来说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们盲目给予孩子很多不需要的东西,而对于孩子心灵成长必需的东西却没有给予或者剥夺了。
  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依的是什么,顺的是什么,其实无非是尽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孩子物质的欲望和生理的需求而已。这样的做法是有问题的,一个人的欲望是没有底限的,就像个无底洞,家长没有必要去不断地填这个洞,相反要约束孩子这种欲望,不要让它无止尽的膨胀。让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不吃苦、不受累,这有点跟养动物、养宠物差不多。

  孩子在家里是“小皇帝”,可是到了社会上却发现别人并不买他的帐,这个世界并不是围着他转的,他并不能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就会不快乐。而且他也发现,即使他想要的拥有了,他也不快乐,因为他的心灵没有成长,只是处于混沌、蒙昧的状态。要知道,作为一个人来说,如果仅仅停留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的状态,达不到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即自我价值得到满足,他们怎么可能有长久的快乐和满足感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