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朱熹的故里——婺源,千年龙脉与大唐后裔之谜(帝胄龙脉)》
第3节

作者: wuxuehua313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太子在黄柏夫妇的哺育下,长得很健康,开始呀呀学语。
  胡三公知道在这里并非长久之计,见太子断了奶,便起了带太子回乡的念头。在一个雾气笼罩这苍茫大地的清晨,他带着太子,告别了恩人黄柏夫妇,踏上了千里回乡之途。
  一路上风餐露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徽州那处离开了二十多年,留下无数童年记忆的小村庄。可是呈现在他面前的,是无数残垣断壁,瑟瑟风中,那些随风飘零的落叶与杂草,似乎在向人述说着发生在这里不幸与苦难。
  向乡人打听之后,胡三公才知,早在一年前,就有一队朝廷的官兵来到这里,将全村男女老少杀得干干净净,村口那座大土堆里面埋的,就是全村大小208人的尸首。

  胡三公来到大土堆前,跪在地上流泪不已,若不是因为他,全族何至于遭此横祸?他愧对列祖列宗。
  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在大义面前,他相信土堆中208个冤魂能够理解他的苦衷。
  站在他身后的太子似乎明白了什么,缓缓跪了下去。
  胡三公见状,忙扶起太子。太子乃千金之躯,怎可向平民百姓行此大礼?
  两人相拥而立,胡三公极目四望,这万里河山之中,还有他们两人的立足之地吗?

日期:2010-05-14 09:05:44

  此地不宜久留,胡三公背着太子,沿山路继续往南走。翻过了几座大山之后,来到一处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又累又饿的胡三公来到一家人的院门前,刚要敲门,突然头一晕,身体一歪,就再也不知道了。
  当他醒过来时,见躺在一张床上,床前站着太子和一个和蔼的老人。
  老人和颜说道:“你终于醒过来了!”
  胡三公虚弱地问:“请问老丈,这是什么地方?”
  老人说道:“此地叫考川,三天前客官带着这个孩子晕倒在我家门前!”(作者注:考川今叫考水,位于江西婺源境内,距县城约15公里)
  胡三公说道:“多谢老丈救命之恩,我胡三……”

  老人目光如炬,低声问道:“你是否遇上大悲之事?”
  胡三公问道:“老丈何以得知?”
  老人说道:“我替你把过脉,你脉象虚弱无力,乃劳累所致,可你的心脉杂乱,且目色赤红,此乃悲伤过度之相。”
  胡三公说道:“实不相瞒,我乃外地客商,为避兵祸携家南逃,可途中遭遇兵匪,全家被杀,只有我带幼子逃出!”
  老人点头道:“难怪如此!不知客官究竟要逃往何处?”

  胡三公说道:“只想寻求一个避世之处,将此子养大成人便可!”
  老人笑道:“考川地处崇山峻岭之中,历年兵祸都难波及至此,一年到头也难见到一个生人,客官难道还想逃到哪里去?”
  他手上出现一个包袱,接着说道:“这是客官的包袱,包袱虽不大但却较重,客官可查看一下,是否少了什么东西?”
  胡三公微微一惊,若老丈看过他的包袱,就知道他真实的身份了,当下接过包袱,也不打开,只放在枕边。
  老丈接着说:“你的身体还很虚弱,要精心调养一段时间才行!”
  胡三公见老丈慈眉善目,并非奸恶之人,遂问道:“敢问恩公尊姓?”
  老丈说道:“老汉我姓潘,今年六十有八,会点岐黄之术,当地人称潘神医!”

  不亏是神医,单从脉象上就猜到胡三公身上发生过什么事。

日期:2010-05-14 09:09:24

  潘神医膝下无子,只有一女,早已嫁到邻村。
  胡三公的身体恢复之后,见这里的村民忠厚淳朴,且正如潘神医所说的,这里地处偏僻,一年到头也难见到一个生人,于是带着太子安心住了下来。
  在考川村民的眼里,他们是一对逃难到这里的父子。为了维持生计,胡三公开了一家私塾,教授临近几个村子的小孩子读书。
  潘神医见胡三公一个大男人带着孩子,既当爹又当娘的,生活有诸多不便,便四处张罗着想要他续个弦。可他却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谢绝了潘神医的好意,一心一意抚养太子。
  胡三公遵照昭宗皇帝的圣意,将太子改姓胡,取名昌翼,喻“大得覆翼”之义。

  胡昌翼自幼天资聪颖,过目不忘,熟读四书五经。时光如梭,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太子长大成人。
  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22岁的胡昌翼考取进士,正当朝廷举贤受职之时,传来胡三公病重的消息。胡昌翼忙向后唐庄宗皇帝请假回家侍父,以表孝心。
  胡三公深知自己不久于人世,他不想让那个秘密随着他而埋入地下,在病榻前,他要胡昌翼挖开墙壁,从里面拿出那个藏了十几年的木盒子。
  打开木盒子,里面有昭宗皇帝的血书,李淳风留下的那封信。看过血书和信之后,胡昌翼什么都明白了,他泪流满面跪在病榻前,朝胡三公连磕9个响头。
  胡三公指着盒子里用黄缎包着的东西,要胡昌翼打开。胡昌翼解开黄缎,出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一尺见方,高约六寸的玉印,玉印的玉色温润,在光线的照射下,周遭出现几道七彩光晕。玉印上伏一条仰首五爪虬龙,周边侧壁为阴刻祥云图案。他拿起玉印,翻过底边,见下面是八个篆体阴刻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玉印的下方一角用黄金镶裹,旁边隐约有裂痕,底边一线镶着黄金,也雕了一些云状纹饰。

  有关于传国玉玺的故事,胡昌翼是知道一些的,《史记》与《汉书》上也有相关的记载。他怔怔地看着手中的传国玉玺,说不出话来。血书与传国玉玺这两样物件,是证明他乃李唐皇室的最好凭证。
  胡三公的声音微弱:“你且收好,此物切不可旁示于人,历来兵乱,都与此物有关,玉玺虽是圣物,却也是人世间的不祥之物呀!”他接着说:“朱温贼子早已经死了,国仇家恨,一切都已烟消云散。我死后,你可恢复李姓,毕竟你是李氏皇子!”
  胡昌翼哭道:“父亲,大唐江山早已换姓,我虽李唐皇室,但深感父亲养育之恩,既然先皇遗书中已准我改姓,又何必改回去呢?自我之下所有子孙,世代姓胡,永不改姓!”
  胡三公死后,胡昌翼守孝三年,他自知乃帝室之胄,又何必屈尊于别人之下,令先人蒙羞呢?于是在考川村中修建了一所书院,专心教书讲经,结交乡野隐士,拒不出仕,世称“明经翁”。
  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胡昌翼无疾而终,享年九十有六。临终之时叮嘱儿孙,为报胡三公养育救命之恩,切不可改回李姓。他死后,其子按其吩咐,将其葬于考川村对面的黄杜坞,墓地为凤字形,其墓为八卦状,墓呈半球形,面贴龙鳞青砖。墓葬顶为太极图,侧围为八卦符。墓前正对考川村背后的玛瑙峰,背靠连绵数十公里龙形山,左青龙右白虎,藏风聚气。

  在当时,没有几个人知道这座八卦坟的寓意。1000多年后,当苗君儒站在这座八卦坟前,看出八卦坟的玄机之后,也不仅惊叹坟墓主人的精明与苦心。
  考川村自此一直重视教书育人,有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曾拜题考川为“明经学校,诗礼人家”的题词为证。
  到了公元1310年,考川村人胡淀为纪念始祖明经进士胡昌翼,同时也是纪念朱熹的题词,扩大修建了“明经书院”。知州黄惟中还呈请朝廷赐“明经”额匾。一时“四方学者云集”,“历数年,学者至盈千人”,成为中国四大书院的后起之秀。它曾有一个“进士走廊”的赫赫声名,是宋、元、明、清四朝代的“翰林院”,光从这儿走出去考中进士的就有八百余名,无怪乎当时的天下学子对这所“金字塔”趋之若鹜。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