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明经书院影响,考川在历史上还先后建有石丘书院、云峰书院、藏书楼、藏云楼和精舍、文昌阁,可惜都先后毁与兵火。洪武二十年的《明经胡氏宗谱•序》中曰:“考川富贵繁丽,吾无所羡;惟比屋书声,他处所无,为可敬羡耳。”
据后世考证,婺源周边一府六县(徽州府、歙县、黟县、绩溪、休宁、祁门、浮梁)的胡姓子孙,皆出自考川(后称考水),世称“明经胡”。后世胡氏子孙繁衍,做官为商者众多。最出名的莫过于清朝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和民国大学者胡适,胡适还公开承认自己是“李唐后裔”。
“明经胡”的子孙们只知道自己是皇族后裔,并不知道他们的祖上还保留着一个天大的秘密。
日期:2010-05-14 09:34:19
第三章传国玉玺之谜
民国33年12月,北大著名考古学教授苗君儒,带着几个学生,在距离古都西安两百多里地灞水边上蓝田县进行考古。
几个月前,北大的另一名考古学教授李明佑,在这个叫陈家窝的地方,挖掘一座汉代御史大夫的墓葬时,于墓葬边上的红土中发现了一个远古人类的化石,还有一些古生物化石和旧石器。李明佑对这几样东西并不感兴趣,只带回陪都重庆,请住在北大临时校区内的苗君儒帮忙做一些鉴定。
当苗君儒见到那个老年男性的头颅化石时,他惊呆了,以他的经验判断,这个头颅大约距今50万年以上。如果在那地方还能够挖出类似的人类骨头化石的话,那可是一个举世震惊的考古发现。蓝田县也许是人类始祖的发祥地之一,可将以前证明的黄河流域人类生活史,往前推20-30万年。
他不顾中日大战正酣,带着几个学生从重庆来到了这里。扒开那一层层红土,他仔细地寻找着每一个可能出现的奇迹。
这时候,一个站在山顶负责警戒的学生,气喘吁吁地跑了下来,大声叫道:“老师,老师,前面山谷里出现了一队日军,好像有两三百人,正朝我们这个方向来了!”
苗君儒放下手中的工具,带着几个学生,收拾好工具,躲入了右侧的山林中。他们在山林中走了一阵,来到一处峭壁的下面。
一个学生说:“老师,前面没路了!”
苗君儒说:“先休息一下,等看情况我们再去别的地方!”
几个人坐在地上,一个学生内急,见左侧的峭壁下面有一处茅草长得很茂盛,便想钻到茅草里解决,刚一钻进去,就见到茅草后面的那个山洞。
苗君儒闻讯赶过来,见这个山洞的洞口被一大丛茅草遮掩着,若不拨开茅草钻进去,谁也发现不了这个洞。
这个不起眼的山洞,是一处理想的避身之所。
几个人刚进山洞,就听到山那边的枪炮声响起来了,而且越来越激烈。他们坐在山洞里,除了担心山那边的战事,倒也无事可做。
山洞内有人类生活过的痕迹,一个学生带着好奇心往里走去,在一处洞壁上发现了一些符号,还有几个文字,他见那几个字虽字迹模糊,但依稀之间,能分辨出字体的风格,笔法苍劲有力,写字之人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忙叫道:“老师,这里有文字!”
苗君儒来到那石壁前,看着上面的符号和文字,上面的符号是用来计数的,文字只有六个字:天佑二年胡清。
他顿时大惊,喃喃道:“怎么是他?”
一个学生问道:“老师,胡清是什么人,照这些符号看,他应该在这里住了一年多。”
苗君儒点了点头,他虽是考古学者,但对历史精通,看过不少有关唐史方面的书籍,他想起在一本野史上看到过胡清这个名字。唐昭宗时期,宦官刘季述弄权,紫金光禄大夫胡清曾在金殿之上痛骂刘季述。后来朱温逼唐昭宗迁都洛阳时,曾大开杀戒,杀了不少李氏皇族和大臣,还杀了胡清一家。自那以后,历史上就再也没有关于胡清的记载。不过民间传闻,胡清是受昭宗之命,携传国玉玺带太子出逃的。
据历史记载,秦始皇灭六国后,将和氏璧雕刻成玉玺,命丞相李斯刻小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于其上,这块玉玺就是后人所称的“传国玉玺”。
秦末天下大乱,泗水亭长沛公刘邦先入咸阳,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子婴献上传国玉玺。自此,此玺归汉。汉代诸帝代代相传,均以此玺为皇帝信物(即凭证)。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向其姑、汉太后王氏索要此玺,王太后怒掷于地,损其一角,王莽以金镶之。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此玺复归于汉。
东汉末年,何进谋诛宦官之乱,汉少帝出宫避难,返宫后遍寻此玺而不得。不久,十八镇诸侯讨董卓,攻入洛阳,长沙太守孙坚部下自甄宫井中投井而死的宫人身上搜得此玺。自此,传国玉玺归孙坚。后孙坚战死,其子孙策以此玺作抵押向袁术借兵,此玺归袁术,引得袁术大白天做起皇帝梦来。不久,袁术败亡,玺归于曹操。三国归晋,玺随之归于西晋。历经五胡十六国的残酷血腥,此玺归于东晋。此后宋、齐、梁、陈相继短暂拥有,隋灭陈,此玺归隋。隋末大乱,高祖李渊父子乘乱而起,建立唐朝,传国玉玺也归入李唐皇宫。李渊改“玺”为“宝”,“传国宝”从此也便成为唐代20帝代代相传的信物。唐亡后,至五代后梁、后唐时,玉玺失去了踪影。
有关传国玉玺的失踪之说,历史上有三种说法:1、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之时,玉玺便失踪。2、公元946年后晋出帝被辽太宗捕获之时丢失。3、传国玉玺是在元顺帝手上再度失踪的。由于传国玉玺的下落不明,是故明朝开国时,明太祖朱元璋有三件憾事,其中首件就是“少传国之玺”。
千百年来,有关传国玉玺的传闻纷杂众多,谁也无法辨其真伪。
考古学的宗旨就是探寻历史,还原历史真相。身为考古学者,对于传国玉玺的失踪之谜,肯定也是很关注的,只是很多历史真相,早已经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你多么努力梦都无法找寻了。
按一些历史资料上的说法,胡清全家被朱温所杀,本人也未能幸免。可石壁上的字,却显示胡清在天佑二年还活着,也就是说,民间传闻有可能是真的。传国玉玺和太子一起,被胡清从皇宫中带出来了。
胡清为什么要躲在这里避祸呢,他真的携带玉玺与太子出逃了吗?如果能够证明传国玉玺与胡清的关系,无疑揭开了一个封存了上千年的秘密,也将推翻原来那些关于传国玉玺的种种传闻。这在国内考古界,那可是一场大地震。
日期:2010-05-14 09:56:12
几个学生见苗君儒发呆,也不敢乱说话。过了好一阵子,苗君儒回过神来,才说道:“在洞内找找,看看还能别的什么?”
几个学生赶紧忙活起来,用工具在地上挖掘,可挖来挖去,除了一些陶罐碎片外,再也没有别的发现。
一个学生说:“老师,你还没有对我们说,那个胡清是什么人呢?”
苗君儒说:“是唐末紫金光禄大夫,民间传闻他于朱温逼唐昭宗迁都前,奉唐昭宗之命,携传国玉玺带太子出逃!”
就这么短短的几句话,几个学生的脸色大变,呼吸顿时急促起来,那个问话的学生接着问道:“老师,所以你怀疑胡清把传国玉玺藏在这里?”
苗君儒说:“我只想找到证明他与传国玉玺有关系的证据!”
那个学生说:“刚才我们把洞里的地面挖了一遍,什么都没有呀!”
另一个学生往石壁上一靠,说道:“传国玉玺那么珍贵的东西,他怎么会埋得那么浅呢?要不我们明天……”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