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9-10 20:42:00
第七节幽谷深深
陈、孙二人大喜,顺着棺材倾斜处,同时猛吸口气,全力推去。不想这棺材看似沉重,却不用过多费力,一触即移,棺材之下,有个方形大洞。大洞内,黑咕隆咚,不知有多深,寒气更是逼人,隐隐约约传出我们已经很熟悉的汩汩声响。
电筒朝洞口左右一晃,我们更是喜上眉梢:原来,这棺材并非架在墓穴石板上,而是和一根圆型巨柱相连,石柱之侧,一条石梯盘旋向下,直到暗不可见的深处。孙卫红翻身,沿着石梯爬下;我们脸凑在洞口,屏气等待。
突然,黑暗中,传来孙卫红一声大叫。
2010-9-10 21:02:00
我们匆匆爬下,只见孙卫红站在一条小河中,正在发呆。
原来方洞之下,竟然是条暗河,河面离墓穴底的石板,足足有七八米距离。孙卫红刚才一脚踏下,原以为会踏到实地,没想到一脚踩了个空,整个人跌入河中。黑暗之中,加上之前屡受惊吓,精神高度紧张,忍不住便惊呼起来。有了孙卫红先前的经验,我们就不像他那么狼狈,轻轻巧巧地踩在了暗河边的干地上。
在云南、贵州等南方一带,地下有暗河并不奇怪,可我万万没想到,这干燥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界处,竟然也有暗河存在。更奇怪的还在后头,用电筒四处扫了一圈后我发现,这个暗河和以前见过的完全不同。
照理说,这里离地面并不算远,可是暗河的四周,并不是黄土,而是纯石壁。这石壁又和西南地区的完全不一样,它黑色坚硬、边缘圆滑,不但没有石笋、石钟乳之类的尖锐突起状物,壁内还有层层迭起的褶皱纹。我觉得,这与其说是条暗河,还不如说是条大水管更合适。
2010-9-10 21:18:00
我并未踏入水中,却已能感受到从河水里发出的逼人寒气,不由得打了好几个个寒战,浑身湿透的孙卫红已经是喷嚏不断。直到看到这条暗河,我才知道,为什么我们刚进“死门”时,就感到墓内有股寒气,而进了墓穴之后,更是寒气逼人,原来全是这条暗河带来的。
再一细想,却又觉得不对,通常而言,暗河的水,因为和地面多少有点隔绝,温度和一半地表河流想比,温度要恒定得多,通常维持在摄氏17度左右,而这条暗河的水,我估计也就是摄氏2到3度左右,相差甚远。
不过在当时,我没顾得上多想,忙着四周查看。当电筒扫到石柱时,我惊呆了。
2010-9-10 21:52:00
只见大石柱中间,套着个比石柱直径起码大一倍的钢盘,钢盘边缘,又和一条长钢片形成的链条相卡。这链条的一端,又套着一根只有直径半米的钢棒,和大石柱类似,它中间虽有一个凹槽,也和链条相卡。
暗河的水很是清澈,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钢棒下端水里的部位,又有很多半米见方的钢叶片,流动的水推动着叶片,钢棒也随之转动,显然也在带动着石柱转动,只是两者直径相差太大,用人眼很难观察出石柱的转动。
对这种机械结构,我很熟悉,说穿了,它的原理和直到解放前很多农民还在用的水车传动装置完全一样。不过,这个石柱的上端,却有一长段斜斜地凹了进去,里面还布满了深浅不一的小凹槽,这个凹槽起什么作用,我一时就说不上来了。
孙卫红也奇怪地看着这些凹槽,看来,他也很感到疑惑。
陈明看了一眼,神秘一笑,突然问我:“博士,你是知识分子,我想考考你,那些凹槽是怎么来的。”
我一听,有意思,一路上陈明这小子打打杀杀还可以,没想到他会来考我这个现在还是高难度的问题。我不是那种爱耍小聪明的人,回答当然是老老实实:“我不知道,你知道?”
陈明一听,得意了,他居然摆起谱:“这实在太简单了,到我老家去,随便拉一个农民,他都能回答出来。”
2010-9-10 22:07:00
“那倒要向请教一下,它是做什么用的。”
一听说请教,陈明更得意了,一边咂着嘴,一边要摇头晃脑:“啊呀,我做梦都没想到啊。一个堂堂的大博士,会对像我这样初中勉强毕业的人说请教,你这一声请教,我祖宗坟上都冒青烟啦。”
一旁听着的孙卫红忍不住了:“有话就说,有屁就放,罗哩罗嗦的,搞什么!”孙卫红到底当过陈明的顶头上司,这一厉喝后,陈明果然老实了不少。
“博士,你看好了那根钢棒,看出什么不对的地方没有?”
这个钢棒的位置确实有点古怪,离石柱有三米多,如果它起的作用仅仅是传动给石柱的话,确实没必要设置得那么远。经陈明这么一提醒,我还真看出它设置得确实有问题。
“不止这一点,还有一个问题。”听我说完,陈明提醒说。
我又看了好长时间,虽然左看右看得很仔细,却什么问题也没看出来。
看到我实在答不上来,陈明忍不住提醒:“钢棒正好竖在河的正中,你不觉得有点怪吗?”
“我还真没看出,究竟怪在哪里。”
2010-9-10 22:29:00
“我还真没看出,究竟怪在哪里。”
这时,陈明才老实起来:“我看到这钢棒的时候,就觉得有点怪,可怪在什么地方呢?一时也说不上来。可之后你正好电筒一照,我一看到这个凹槽,就明白了,它是用来提重家伙的。说穿了,就是个起重机。”
我还是没明白,孙卫红也没明白。
陈明只好再作解释:“博士,你难道是城里人,一直喝自来水,没从井里打过水,没用过轱辘?”我回答道,我是农村人,不过我家乡不像北方和西北地区,地下水位很浅,只要用吊桶,也就是桶上栓根两三米的绳子,就能把水从井里提上来,所以从没用过轱辘。
“难怪!”陈明拖长声音说:“我说呢,要是你用过轱辘,肯定一眼就看得出。博士,我跟你说,其实这根石柱就是个横着的轱辘,摇把呢,就是这个钢棒,水带着钢棒转,钢棒带着石柱转,石柱上缠绳子,绳子再拉东西。这不是个起重机吗?”
“哎,有道理啊。”孙卫红惊讶地说,朝陈明肩窝砸了一拳:“我们搭伙搭了七八年,没想到,你小子还藏着这一手!”
不过,我还有疑问:“那这里的叶片也太小,拉不动多重的东西,你这个起重机用处也不大呀。”
2010-9-10 22:45:00
不过,我还有疑问:“那这里的叶片也太小,拉不动多重的东西,你这个起重机用处也不大呀。”
“嘿!”陈明露出孺子不可教也的表情:“你还不明白!它最初是这么设计的:钢棒放正中,就能吃住更多的水力;距离远一点,是为了能用上大叶片。这样力道就大了不少,就成了起重机了。起重机用完后,钢棒不动,把大叶片拆了,改成小叶片,就是现在这样子。”
听完陈明的解释,我终于明白了。原来,这个传动装置在设计时,就被设计成起两层作用:先装上大叶片,但为防止叶片打上石柱,所以放得远,这是利用水力来搬重东西的;然后装上小叶片,是因为这个地区地震多发,震多后,墓穴就容易露出来,这时,这个传动装置的作用是用水力慢慢把震开的洞合上,防止盗墓者从暗河进入墓穴。
2010-9-10 23:02:00
终于明白了这个传动结构的原理,我又想起在甬道里转圈时想到的问题:这个墓主人的身份。别的不算,光从造墓所需要用的人力来看,采石用的人力最少,如果算1的话,那么运输石头起码是360,建造这个墓要用的人力大约是180。既然墓地上有了“水力起重机”,那么建造墓所用的人力,起码可以减少100。
我的电筒在暗河里四处照射,心里感叹万千:想不到古人如此聪明,居然会使用水力来建造墓地,构思之巧,实在叹为观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