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档案管理员回忆录》
第19节

作者: 不小人儿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一四处照射,我又发现了新的东西:钢棒之外,有数十块巨石,乱七八糟地沉在水底,有的露出尖尖角,有的是整块沉没,甚至还有已经是破损不堪;而在暗河的两岸,各有一条凿得整整齐齐、半米多宽的小径,一直伸向远方。

  “如果石头用滚木法运来,根本没必要修这条小径。”我暗自想道。刚想及此,内心一阵狂喜突然涌来。
2010-9-10 23:17:00
  这是因为,想到这个问题之后,我随即想到:“如果这个暗河不仅仅提供动力,还是一条运输通道的话,那不是更节省人力?”再一细看,那些沉没在水里的石头,我更坚定了这种想法:如果这些石头是千辛万苦地从远处运来,即使沉没了,也要设法捞上来,毕竟有“起重机”在,不用费太大人力的;之所以没用,是因为石头来得太方便了。
  所以,我确定,这条暗河应该是运输通道,3吨重的石块从暗河上游运来后,被“水力起重机”吊起,但因为操作不当,一些石头落在水中,当时的工程建造者觉得太费力,甚至都没想到去打捞。
  既然这条暗河是运输通道,那么这个暗河肯定有一个出口,这个出口一定不会离采石场太远。对我们来说,这个出口正好是让我们逃出生天的唯一通道。想到这里,我终于明白:“原来这个古墓的‘生门’不在别处,就在棺材底下。”
2010-9-10 23:36:00
  长久以来,在民间传说中,古墓里似乎很神秘,里面有机关、水银、暗箭、毒气、僵尸、妖怪等等,而且说得神乎其神:如果不是懂得神秘哲学,或者是能呼风唤雨的人,那基本上是逃避不了的。这些民间传说,其实纯粹是空穴来风,要么是把人当猴耍,要么是为了故弄玄虚,骗碗饭吃。
  几年的考古经验,使我了解到,古墓里确实可能会有机关,但绝对不会是暗箭,原因很简单,真的有暗箭的话,那总要有弓提供动力吧,可是制作再精良的弓,恐怕不用几十年,就朽坏了,而在几十年内,墓主的家人还在,守墓者还在,盗墓者根本没机会下手。
  古墓,除了皇帝陵,也不大可能用水银蒸汽来伤人,原因也很简单:水银太贵,如果用于防盗墓贼的话,花费实在太大;更何况,水银是会挥发的,即使墓主用了水银,估计一百多年也就挥发得个干干净净,对百年之后的盗墓者毫无作用。
  毒气比水银更容易挥发,几年功夫就会消散掉。至于僵尸、妖怪,更是无稽之谈,古墓里根本不可能有这类东西。
2010-9-10 23:55:00
  当然古墓并非没有防备的手段,这种手段往往是机关,但不玄乎,通常是运用当时的机械手段。总的来说,也就五六种而已:故意把墓修得无比坚固,盗墓者只能进某个区域,可一进去,就破坏了古墓的平衡,上面石头纷纷落下,把盗墓者砸死在墓内,这叫“飞石墓”。
  造墓地时,先挖十几米深以上、面积达几十甚至几百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定好棺椁的朝向、方位后,回填的不是挖出去的泥土,而是烘干后的细沙。这种沙子流动性很强,盗墓者没法挖掘盗洞,这边挖那边满,即使挖成了,也很可能被细沙掩埋,并造成上层塌方,把盗墓者闷死在墓地中,这被称为“流沙墓”。
  还有的,则是在必经之道上摆一块类似跷跷板的板子,底下是个陷阱,里面放着滚钉板,钉子几乎和宝剑一样长,盗墓者踩上跷跷板,就会掉下去,浑身被穿上无数个透明窟窿,这种墓叫作“陷阱墓”。此外,还有“滚石墓”、“碎石墓”等。
2010-9-11 0:11:00
  不过,这些墓的机关设置并不是没有破解的办法,只要盗墓者对建筑力学有一定了解,破解机关也并不太难。这源于一个基本的理论:即使墓再坚固,总要有一条通道让还在里面的造墓的工匠出来,因此这个通道必须是不受力的,有没有都无所谓,这个道理和现在造大楼时门窗总是不受力一个道理,无非是大楼有多个门窗,而古墓往往只有一个而已。
  所以,不论是考古者,还是盗墓者只要发现这个工匠们撤出的通道,就等于打开了墓的安全通道。这也就是人们所称的“生门”。“生门”不是故意留下,而是实在没办法才留下的。
  当然,也有秦始皇这种极其变态和残酷的墓主,居然完全不考虑工匠,把他们全封死在墓里。这也就是秦始皇墓始终打不开的原因。
2010-9-11 0:27:00
  这个大墓的特点,就在于只要推开棺材,在里面的人就能撤出。撤出后,却因为机械力的原因,再也没法转动棺材,就把墓给封死了。这个墓设计更精巧之处,还在于它能用机械力抵御地震,防止棺材被震开。想到这里,我不仅倾倒于古人的智慧,对这位墓主也更为好奇。
  要知道墓主是谁,最好的办法是算一下能动用多少人力来修这个大墓。按照之前的算法,我再算了一下,不禁失望起来:这个大墓虽然规模宏大,但巧妙地利用了暗河和水力,修建的人数居然只要上千人工作一年,为他们提供食物的人也不过三、四万人而已!
  这种人,在这个地区的历史上,人数众多,甚至有很多人根本没被纪录在历史中,可以说,从墓的工程量来推断墓主是谁,希望十分渺茫。
2010-9-11 0:54:00
  比推断墓主人更为重要的是,哪个在关键时刻递给我们纸条的人是谁?
  显然,这个人应该是朋友,是他告诉了我们粮食和水的位置,如果没有他,我们现在可能已经在墓穴里奄奄一息了;也正是他把我们引入了墓穴之中,不但破解了大墓的建造之迷,还找到了大墓的出口。

  然而,这个人也刻意装得十分神秘,他从不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做,他的提醒总是要我们费上好大一番周折才能明白。这个人到底是谁,他想干什么?虽然一个个困难被解决,但我仍然如堕九重迷雾中。
2010-9-11 1:20:00
  “博士,洞门已经合了一半了!”看我陷入沉思,孙卫红忍不住提醒我。这个“水力起重机”果然还在起作用,洞门已经半掩。我们冲进墓室,从大缸里取出剩下的炒面,下到暗河里,朝着暗河的上游走去。
  这个暗河十分悠长,在途中,我们整整吃了三顿饭,除了吃饭之外,我们一直在不停地走着。幸好它不像西南地区的地下暗河,没有任何岔口,只有一条道,我们的电筒里的电用完之后,靠着摸索,居然也能一直向前进。
  越往前走,暗河洞里的空气越是冰冷。渐渐的,空气突然又转暖起来,这样走了几十米后,我们摸到了一个拐角,转过拐角,眼前出现了一个小亮点,越往前走,亮点越大,原来这是一个洞,暗河就从这个洞流入。
  我们再走几十米,光线越来越强,只见暗河之中竟然有着大块浮冰,原来洞中之所以这么冷,竟然是被暗河的水冷却所致。
  再走一段,突然之间,阳光耀眼,长时间不见强光,我们甚至有点眩晕,闭眼,定定神后,等我们再睁开眼来,只见在我们面前的,竟然是个繁花盛开的山谷,远远看去,一眼望不到边,远处则是皑皑雪山。
  此时,暗河已经变成了明河,只是这谷中虽然温暖,但是河面上,却浮着半米见方的冰块,相互撞击,噼啪作响。河面上,浮动着股股雾气,若隐若现,河岸十多米内,几乎寸草不生,和谷内的鲜花美景极不相同。
  各位,明天接着写第八节——师徒恩仇
2010-9-11 16:11:00
  第八节师徒恩仇
  我生于江南,这次到甘肃来,一路上见惯了童山秃岭,风沙满面,真想不到在西北地区,还有这种碧水横流,鲜花满地的地方。我们举目四眺,只见远处薄烟蔼蔼,不知何处是尽头。如果有那个画家,在这副景色上添点杨柳依依、寻常巷陌,然而再抹去远处的皑皑雪山的话,那就几乎和江南没有差别了。

  虽然我们只是在又黑又冷的墓穴里关了没几天,我们却似过了若干个世纪一般,三人都异常高兴:陈明大呼小叫,孙卫红也难得地在脸上堆满了笑容;我则是在呵呵傻笑。
  “这是什么地方?”好长时间之后,我们的兴奋才渐渐消退,陈明突然问道。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