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可以遗传吗?818史上著名的科学世家》
第19节作者:
秋风语者 第三件事是,在美国科学院和工程科学院中有二三十位华裔院士。最早当选的两位院士都是清华物理系的毕业生:毕业于1933年的林家翘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也是毕业于1933年的戴振铎当选为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另有一件事也值得一提:1948年,美国编撰百年来科学大事记,入选的中国科学家仅两位:彭桓武,王淦昌。又是清华毕业生,又是叶企孙的弟子!真神了。
叶企孙的过人魅力
叶企孙为什么能在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内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概括地说,一是他的人格高尚,二是他的方针正确。这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限于篇幅,我们只能简要地介绍一下。
叶企孙的人格高尚是有口皆碑的。王大珩说:“叶先生不仅教我学知识,更重要的、使我终身受益的是,我从这位老师身上学到爱国的、无私的人格。”仅举一例足以说明叶企孙的无私人格:1928年叶企孙请吴有训到物理系任教时,把吴的工资定得比自己系主任的还高,以示尊重。后来他发现吴有训的工作能力很强,就于1934年推荐吴当物理系主任。1937年,叶又辞去理学院院长之职,荐吴有训接任。叶企孙的辞职,一不是自己不行,二不是众人反对,三不是已到退休年龄,相反,他辞职时年仅38岁。因此,他的辞职真正是一种礼贤下士、举贤自让的行动,这样的行动只能完全出于公心,也正是他无私人品的体现。正是叶企孙的无私举贤,使吴有训脱颖而出,成为后来的中央大学校长,解放后又成为中国科学院的第一副院长。
正是这种无私的品格,保证了叶企孙能按正确的做法办好清华物理系。已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也是叶企孙的信条。他无论在当物理系系主任时,还是在做理学院院长时,始终把聘任第一流学者到清华任教列为头等大事。从1926年到1937年,
他先后聘来了熊庆来、吴有训、萨本栋、张子高、黄子卿、周培源、赵忠尧、任之恭等一批年轻有为的科学家到清华理学院任教。有了这批“名师”,“高徒”就不断从清华理学院涌现,以致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时,数理化学部半数以上的院士均来自清华。
叶企孙能聘请这么多名师到清华来,主要是他没有门户之见,不搞近亲繁殖,所以名师就凝聚在他周围。清华物理系第二届毕业生、原华南理工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冯秉铨,在毕业四十多年后还写信给叶企孙,深情地说道:“四十多年来,我可能犯过不少错误,但有一点可以告慰于您,那就是我从来不搞文人相轻,从来不嫉妒比我强的人。”冯秉铨为什么这样说?因为1930年他毕业时,叶企孙对他们几位毕业生说:“我教书不好,对不住你们。可是有一点对得住你们的就是,我请来教你们的先生个个都比我强。”这是多么伟大的胸怀!
叶企孙不仅尊重教师,而且热爱学生,“尊师爱生”构成了他教育工作的主旋律。王淦昌回忆道:“我和叶先生是同时进清华,他当先生,我当学生。叶先生非常关心学生,我经济困难没钱回家,叶先生就给我钱让我回家。”在清华如此,到北大后他仍是视学生如子女。60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国家为了照顾著名学者,给他们“特供”一些牛奶,叶企孙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当他看到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有人患浮肿时,就把自己的牛奶一定让这学生喝下去,他说:“ 我没有什么可以帮助你们的,这点牛奶你们一定要喝下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向自己敬爱的老师叶企孙学习,他的老学生和老同事185人于1992年5月捐赠了几万元,成立“叶企孙奖”基金,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在首届授奖仪式上,基金会名誉主任、清华物理系第七届毕业生钱伟长深情地说:“叶先生一辈子大公无私,从不为个人考虑。他终身不娶,视学生如儿女,对所有青年的关系都非常亲切。他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影响了大批科学工作者,团结大家,协力做好工作……我们怀念他,他的朋友和学生们自愿捐款设立这个奖。我们都不是有钱的人,这笔奖金的钱很菲薄,但是,它代表一种心意,是一种很高尚的精神力量,可以鼓励青年学生奋发上进。我们要把叶先生那种伟大的人格、真正为国为民的品德继承下来。”
唐朝大诗人韩愈说过:“事业功德,老而愈明,死而益光。”叶企孙先生虽然与世长辞了,但是,他的英名永远流传在全世界亿万炎黄子孙中间。叶企孙先生没有子女,可是他为中国培养了千万英才;叶企孙先生没有遗产,可是他为民族树立了永恒的典范。
(原文刊载于1999年10月22日《南方周末》)
(网络来源: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0462/40463/4012899.html)
日期:2010-09-10 22:04:01
叶企孙:鲜为人知的苦难历史
洪 蔚 方在庆
在长久的沉寂之后,叶企孙的名字,又重重新被人提起。说他是中国科技基石,一点也不为过,他是杨振宁、李政道等国际知名学者的老师;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半数以上是他的学生;他创建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并培养出50多位院士;早在读博士时,他就以论文《普朗克(Planck)常数的测定》把握了科技界的新潮流,而名声大噪。然而,这样一位大师级的人物,却在1952年离开清华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1967-1977年间,忽然销声匿迹,仿佛科教界从来没有过这样一个人。
熊大缜冤案
叶企孙1898年生于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对中国古典文化和西洋文化都有研究,叶企孙受其父影响,学贯中西。1926年叶企孙创建清华大学物理系, 1952年,随清华大学物理系并入北京大学后,便在接踵而至的“思想改造运动”和“文化***”中,销声匿迹了。
说起“熊大缜冤案”还要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熊大缜是叶企孙的学生,虞昊根据钱伟长、葛庭燧等叶企孙学生的回忆。首先编成《一代师表叶企孙》一书。后又据叶企孙本人在“文丨革丨”中的受审材料,弄清了事件的始末:
抗战初期,吕正操率部北上抗日。辅仁大学化学系教师***员张珍为吕正操部寻找抗日知识分子,从事军队的技术后勤工作。他找到熊大缜,熊与叶师商议后,未听从他的劝阻,奔赴吕正操部,利用专业知识为部队制造丨炸丨药、无线电等军用器材,很受吕正操赏识。后又有一批知识分子赴冀中区,为抗战作出了卓越贡献。当时党内由于革命斗争的异常复杂,易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对知识分子产生怀疑,组织了所谓的“锄奸队”。熊大缜被“锄奸队”当作特务关押。当时吕正操也受到怀疑,自身难保,无力营救。后部队转移,携带“特务”不便,于是未经审理,将熊处死,并定案为特务。
熊大缜参加抗战后不久,清华大学教师南下转移至长沙,叶企孙从北平来到天津,在天津的法租界组织清华同学会,安排清华教师南下事宜。叶企孙在天津期间多次与熊接触,并用清华大学经费和自己的积蓄协助部队的技术后勤工作。叶企孙来到西南联大后才知道熊大缜被捕,但并不知详情,更不知熊已经牺牲,便多方打听熊的下落,还来到重庆,想通过重庆八路军办事处营救熊大缜。解放后,叶企孙继续多方呼吁,要求为熊平反。这些所为,为叶企孙在文丨革丨中蒙冤,埋下了伏笔。
蒙冤20年
文丨革丨初期,一开始是吕正操受到审查,因为熊大缜一直受到吕正操的赏识提拔,熊大缜特务案,又被重新提出并进一步调查。因为熊大缜是叶企孙的学生,从军后和叶企孙颇多联络,受到叶企孙的协助,便被诬为特务头子,说熊大缜是受他的派遣。熊大缜通过叶企孙得到的援助,也被说成是来自国民党反动派。
1967年6月起,叶企孙便被北大红卫兵揪斗、关押、抄家,并被送往“黑帮劳改队”,叶企孙突然受到刺激,曾一度精神错乱。
1968年,叶企孙正式被逮捕关押,在押期间,叶企孙受过8次连续提审,写过多次“笔供”,受到了尊严和人格上的侮辱。关押一年多以后,叶企孙被放回北大,在“敌我矛盾,人民内部处理” 的原则下,叶企孙继续背着特务的帽子,受到打击和监视。当时叶师住进北大的一间斗室里,腰已经弯到了90度,处境非常悲惨。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