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可以遗传吗?818史上著名的科学世家》
第20节作者:
秋风语者 1977年1月13日,叶企孙背着特务的帽子,含冤去世。
1986年,清华学生写信给吕正操要求为叶企孙平反。
1987年平反文件公布。
1992年,海内外127位知名学者联名向清华大学呼吁为叶企孙建立铜像,1995年在清华大学举行了隆重的铜像落成仪式。
2001年,叶企孙的传记《中国科技的基石》问世,至此这位中国当代科技的奠基人,终于得到了他应有的荣光。李政道在回忆他的这位老师时说:“叶先生对我的教导,是一辈子忘不了的。”
严格而又慈爱的老师
《中国科技的基石》作者之一虞昊,也是叶企孙的学生,在亲身体验与多年的调查中,他还原了一个完整的作为良师的叶企孙。虞昊说,他认为,没有叶企孙就没有今天的李政道。李政道入学不久,叶企孙即发现他的理论基础高过同辈,自学能力超常,便要他不必听他讲授的理论课了,但实验课一定要认真学。虞昊保管的资料里,有一张李政道当年理论课的试卷,卷面只扣了两分,总分却只有83分。
虞昊说,当年李政造的实验成绩不好,叶企孙把他的两门功课加起来算分,提醒他,理论要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
虞是回忆说,叶企孙不善言辞,给人一种很严厉的印象,而接触过他的学生都对他非常敬爱。虞昊记得他刚入学不久,全班30多位学生就被叶师请到自己的宿舍小聚,在聚会上叶师逐个和学生谈话,了解学业和家庭状况。有个高个子同学家境不好,衣服都破了,叶师对他说:“以后有困难就来找我。”后来,“找叶先生去。”成了学生们遇到困难时常说的话。
有一年暑假,王淦昌经济困难没钱回家,叶师知道后,找到他说:“我给你钱,回家去吧。”叶企孙终身未婚。虞昊与叶老的侄子叶铭汉根据一些情形猜测,叶老曾一度倾心于他的寡嫂,大概是迫于礼教,这段痴情没有结果,叶老便终身不娶,献身于科学理想。
清华哲人
本书的另一个作者黄延复,多年从事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入校时,虽然叶先生正在以“校委员会主席”的身份主持校政,但严格说,他并未亲聆叶先生的教诲,然而他说叶老一直是他所景仰的人。一直从事校史研究的黄延复,从学校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先辈们研究后,把知识分子分为五个层次:圣。哲、贤、儒、士。他认为一般知识分子,包括杨振宁、李政道等人只能算做士,普通读书人而已,而在他看来,叶老则是一位在清华历史上少数称得上“哲人”的人物之一。许多人为叶老的含冤叫屈,黄延复说,没有那段苦难的岁月,我们无法了解叶老的人格境界,也就看不到他修养的完善。黄延复说,从叶老受审的交代材料中,也能看出叶老的哲人品格。叶老在一篇交代材料上这样写:“熊大缜到了今天,我对他影响很大,我只教了他科学,没有对他进行人格教育,我没有尽到教育责任。”
叶老从监狱放出后,住在斗室中,从无一句怨言。朋友来看他,想听他诉说遭遇,他从书架上取出《宋书·范晔传》读了一段范晔在逆境中的自述,以表白自己的心境:“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然吾平生行己任怀,应犹可寻。至于不能,意中所解,汝等或不细知。”在这种自述中,叶企孙的人格、品质和哲人风范,达到了一种圆满的境界。
可贵的第一手资料
《中国科技的基石》一书,最可贵的是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据虞昊介绍,这些资料来源主要有三。
90年代初,虞昊在为建立叶企孙奖学金筹集资金的过程中,结识了许多叶老早年的学生、朋友,像钱伟长、王淦昌、钱临照、顾毓绣等约50人,并邀请他们写下了纪念和回忆叶老的文章,以《一代师表叶企孙》为题结集出版。他们对叶老的回忆是了解叶老的一个途径。同时,虞昊还结识了叶老的侄子叶铭汉,由于叶老无儿无女,叶老的日记等遗物,均由叶铭汉保管(其中包括李政道的试卷),叶铭汉慷慨地将它们提供给虞昊。
最珍贵的是,北大为虞昊提供的叶企孙在北大受审的交代材料。这三方资料组合成了叶老的一生。
出于对叶老的敬爱,黄延复曾在《航空报》上发表《万古云霄一羽毛》一文,纪念叶企孙。复旦大学出版社见文后,向黄延复约写叶企孙传记,黄延复由于自身不懂物理学,便找到虞昊合作,两人的长处加在一起,便有了这本《中国科技的基石——叶企孙和科学大师们》。在采访中,叶铭汉谈起阅后的感想说:“这本书写得挺好,实事求是地分析了知识分子的贡献,为知识分子讲话。”叶铭汉是高能物理所的研究员,现已退休。
美籍华裔学者、叶企孙的好友、曾与叶合作创建清华大学工学院的顾毓绣,对本书则有更高的评价,他说;“此书可以传世。”
(原载于“科学时报”2001年3月23日读书周刊B1版)
(网络来源:http://www.fudanpress.com.cn/root/showcomment.asp?id=10)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